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qū)第五實驗小學 鄭惠懋
所謂群文閱讀,是指圍繞某一任務而進行一組文章的閱讀。這樣的閱讀有助于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通過類比、想象、體驗等,開闊眼界、鍛煉思維,進一步完善情感和知識的建構。所以將群文閱讀應用到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當中再合適不過,利用不同主題、不同目的、不同類型的閱讀來感染學生,拓展學生的人文知識,豐富學生的人文精神,久而久之,在有意識的閱讀熏陶中,學生深厚人文素養(yǎng),成為一個有理想、有個性、有情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
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上,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而刻意扼殺了學生的思想、個性?,F(xiàn)如今,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思路,積極開展群文閱讀,讓學生圍繞一組文章相互探討,展開想象,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逐漸豐富自身的思想內(nèi)涵,形成獨特的思考模式。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有意識、有目的地閱讀,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學《紅樹林》時,為了幫助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提高思想的深刻性,繼而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我以“個性”為中心,設計了一節(jié)群文閱讀課。具體過程如下:
首先,挑選幾篇文本,包括《胡楊》《白楊禮贊》《那樹》,為群文閱讀奠定基礎;其次,將班級學生分成幾個閱讀小組,組內(nèi)閱讀,理解文本內(nèi)容,然后要求各小組成員組內(nèi)發(fā)表讀后感言,互相交流、探討,形成獨特的理解;最后,要求學生對比這幾篇文章的異同,寫一篇具有個人風格和見解的讀后感。在整個過程中,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學生在充足的時間和獨立的空間中完成了“閱讀——理解——整合——提煉”的思維活動,解放了思想,增加了表達自我的自信心,為加深人文素養(yǎng)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人文素養(yǎng)分為兩部分,一是人文知識,二是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知識是人文精神的基石,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識的升華。所以要想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學生首先要具備充足的人文知識。那么如何充實學生的人文知識內(nèi)涵呢?在有限的閱讀課時內(nèi),教師應該合理應用群文閱讀,讓學生在一定的學時內(nèi)最大程度地開展閱讀工作,博覽群文,開闊視野。只有飽讀詩書,學生才能積淀人文知識,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自然散發(fā)個人魅力。
例如,在教學《雅魯藏布大峽谷》時,為了開闊學生的眼界,增加人文知識,我組織了以“博覽”為目的的群文閱讀。具體過程如下:
首先,從歷史、政治和地理的角度找來了三份資料,如歷史角度的文成公主遠嫁西藏,地理視角的看布達拉宮,政治角度學習西藏和平解放;其次,帶領學生閱讀這些資料和文本,學習人文知識;在完成初步學習之后,引導學生聯(lián)想、想象,找出自己所知道的關于西藏的故事并和同學分享。如,一位同學分享了去西藏旅游的故事,講述了所見所聞,另一位同學分享了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故事。在這些分享中,學生獲得了豐富的人文知識。所以組織博覽性質(zhì)的群文閱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
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關鍵在于挖掘語文教材中的人文情感因素,幫助學生樹立人文精神。但是在一般的閱讀課堂上,情感只是學習的一部分,這就導致學生忽略情感體驗,更遑論體會人文精神。對此,教師需要組織以“情感”為主題的群文閱讀,讓學生集中體驗文本中的情感,如親情、友情、愛國情,體會人文精神,感受人間的真、善、美,從而豐富自身的情感認知經(jīng)驗,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學《獻你一束花》時,為了給學生充足的空間去感受情感,體會人文精神,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我組織了以“情感”為主題的群文閱讀。具體過程如下:
首先,組織幾篇重視情感表達的文章,如《地震中的父與子》《最后一節(jié)課》《梅花魂》與《獻你一束花》組成一組閱讀文本;之后提出問題,包括:(1)這幾篇文章都在傳遞什么情感?(2)從這幾篇文章折射的情感,思考一下,你應該如何面對生活?讓學生帶著問題共同閱讀這幾篇文本,在問題式閱讀中,學生加深了對文本情感的感知,比如說通過幾組文本的閱讀,增強了對“人間善意”“親情”“愛國情”以及“師生情”的認知,并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念。所以群文閱讀是體驗人文精神,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審美是人類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包括人生、世界、物質(zhì)、價值等方面內(nèi)容。而正確的審美是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基石。那么,如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提高審美能力呢?詩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瑰寶,是古代文人墨客審美意識的結晶。所以教師可以組織有關古詩詞的群文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鑒賞古詩詞,“潤物細無聲”地發(fā)展審美能力,最終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學《憫農(nóng)》時,為了幫助學生形成“愛惜糧食”“真摯淳樸”的正確審美,我找到了一系列類似主題的古詩詞,引導學生群文閱讀,鑒賞古詩詞,提高審美能力,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具體過程如下:
首先,將班級學生分成幾個閱讀小組;其次,給學生分布閱讀任務,即閱讀《歸園田居(其三)》《谷風》《觀刈麥》,找出贊揚高尚品格、揭示哲理的句子深刻體會,如,“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等。在鑒賞中,學生對“勤勞”“辛苦”“浪費可恥”“珍惜”這幾個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了自身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了人文素養(yǎng)。
綜上所述,群文閱讀是匯集人文的閱讀。在有目的的群文閱讀中,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發(fā)展高尚的審美,深厚人文內(nèi)涵,最終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