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立
(江蘇聯合職業(yè)技術學院 無錫機電分院,江蘇 無錫 214028)
1980年以來,我國青少年近視率居高不下,耐力、速度、爆發(fā)力等素質指標持續(xù)下滑,肥胖、近視、網絡成癮等青少年身心健康問題也愈發(fā)突出[1]。為此,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于2018年9月發(fā)布了《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素養(yǎng)及釋義(2018版)》,針對青少年健康問題作出指導,突出強調了積極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而在健康生活方式中,身體活動不足也已成為全球范圍內僅次于高血壓、吸煙和糖尿病,第四位導致死亡的主要風險因素,每年約有300多萬例死亡由身體活動不足造成[2]。基于此,體育在青少年健康促進中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全球范圍內,研究者圍繞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展開了越來越多的干預研究[3]。體育健康促進,是以體育干預為手段,改善人民的體育生活方式;促使人們形成有益健康的體育意識;完善體育環(huán)境,提高生活質量的過程[4]。同時也是加強身體活動,形成積極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
隨著媒介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從跨媒體到全媒體,最終發(fā)展到現在的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是媒介技術為推動經濟利益和社會需求,驅動行業(yè)內部的重組,媒介形態(tài)的內容、渠道、終端的融合過程[5]。這一媒介融合的過程也全方位地影響著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其健康行為與媒介行為的交集不斷擴大?!叭粘I蠲浇榛背蔀楫斍扒嗌倌甑幕旧媸聦峓6]。因此,要改善青少年的健康問題,離不開“體育”這一促進身體活動的有效手段,也無法避免“媒介融合”帶來的現實和虛擬環(huán)境影響。應將青少年健康問題置于社會文化變遷的宏觀背景下,從媒體融合視角探討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的積極意義,既豐富當前對青少年健康問題的研究,又增強體育健康促進的媒介化拓展,更能滿足“健康中國”的戰(zhàn)略需要。
體育健康知識是青少年科學開展體育鍛煉,促進身體健康的基礎,包括青少年進行體育鍛煉必須具備的生理知識、運動項目知識及安全防范知識等。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更新,媒介融合的不斷發(fā)展,媒介傳播成為青少年獲取體育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甚至逐漸超越了學校體育教育和家庭成員的影響。與傳統(tǒng)的信息獲得途徑相比,媒體融合提供給青少年的體育健康知識更為豐富、渠道更為便捷、更易滿足個性化需求,從媒介獲得體育健康知識也是青少年“日常生活媒介化”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另外,媒介融合為青少年提供體育健康知識的同時也為相關知識的科學化運用和拓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與中介服務,擺脫了實物載體并實現瞬間傳遞,對信息既在空間上進行了延伸,又實現了時間偏向性和空間偏向性的平衡[7]。因此,媒介融合對于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的價值,首先體現為青少年體育健康知識的“資料庫”。
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的核心在于青少年的科學健康行為,這也是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只有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健康參與行為和習慣,并對體育健康行為過程進行科學管理,才能讓體育健康知識在體育健康行為中發(fā)揮價值。媒體融合基于技術的優(yōu)勢,在體育健康知識“資料庫”的功能下,將青少年的運動時間、軌跡、負荷、強度,以及身體狀況和運動交際、消費等大數據進行科學整合,構建了系統(tǒng)化和個性化的青少年體育健康定制服務平臺,實現了青少年體育健康行為的私人化管理??茖W分析后的數據通過媒介反饋給個人,實現了富有個人色彩的需求和行為精確分析與預測,并根據分析結果進行私人訂制,設置健康行為目標和計劃,實時進行體育訓練的調整,提供必要的體育健康理論和技能知識,始終將體育健康行為目標維持在最近發(fā)展區(qū)上,發(fā)揮了重要的體育健康行為“管理器”作用,這是傳統(tǒng)方式所不具備的。
體育精神是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三大維度之一,是運動參與和健康促進的基礎,包含體育情感和體育品格。體育精神是青少年產生體育興趣,保持體育熱情的態(tài)度體驗,同時也是青少年參與體育時體現的品德和人格特征,如遵守規(guī)則、尊重裁判、勇敢拼搏、刻苦鍛煉、互相激勵等[8]。在媒介化社會中,媒介傳播的優(yōu)美、活力、公平、堅強、競爭、合作、尊重、超越等體育精神內涵,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以影像、文字、圖片等形式傳遞給青少年,并通過多元路徑促進其內化與實踐。媒介融合下訴諸個體情感的體育賽事、體育明星、體育外交將體育融入到了青少年的儀式化生活之中,使得青少年的心理發(fā)展同步與媒介傳播,激發(fā)了青少年體育情感的產生和濃厚,塑造了青少年的體育品德和人格特征。同時,由于媒介傳播的深入,青少年在行為舉止中有意或無意地模仿體育明星或進行體育嘗試,對其體育健康行為和體育健康價值觀也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這也是媒介融合在青少年體育精神培育中發(fā)揮“導向臺”作用的重要體現。
終身體育是終身教育的擴展與延伸,是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了人生活的各個發(fā)展階段和生活的各方面體育,是人們一生中所進行身體鍛煉和所受到各種體育教育的總和[9]。而媒介融合無限擴大了體育健康的傳播空間,體育傳播媒介則以其獨立的意志、價值標準影響社會、構建社會、引導社會[10]。青少年的各種內在觀念和外在行為被媒介信息不斷改變,激發(fā)了體育興趣,促進了體育參與,產生了體育情感并挖掘了運動潛能,從而感受到成功體驗,同時也強化了其觀念和行為。青少年終身體育理念的形成,是在多元、體系化的體育文化和豐富、多樣的體育生活方式中形成的,并與終身學習型社會關系密切[11]。媒介融合恰好符合多元化、體系化和豐富性特征,依托媒介支持構建了無形的學習型社會空間,并深度嵌入青少年生活,能夠促進青少年建立正確的體育健康觀,培育終身體育理念,起到青少年終身體育理念“培育所”的功能。
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因素包括允許青少年從事多種身體活動的變量,由環(huán)境和生物類別的兩類因素決定。如體育健康相關場地設備、教育資源等環(huán)境因子,也包括如身體技能、項目知識、自身體脂之類的生物因子。媒介融合將環(huán)境信息、知識技能信息和學法信息等推理符號和表征符號融合于個人生物信息符號,實現了青少年自主化、個性化的自我認知。信息獲取的方便性促使青少年在媒介融合中不斷審視自身的優(yōu)勢、劣勢以及在環(huán)境中的境況,從而在各種變量中找到自己的可及因子,主動選擇一項或多項體育健康活動,并基于媒介的動態(tài)知識傳遞不斷加深認知,從而增加體育健康活動項目,維持采用體育活動的生活方式并加以保持。這個促成過程也正是媒介利用技術支持將青少年在體育健康方面的內部動機、人際關系、社會認知、理性行動、規(guī)劃行為以及個人特征進行深度融合的結果。
青少年體育健康的傾向因素包括會共同增加其規(guī)律的多體力身體活動和健康行為可能性的變量。青少年身體活動傾向因素包括“我能嗎?”和“它值得嗎?”兩個子項。其中“我能嗎?”包括青少年個體對身體活動的感知能力和自我效能;“它值得嗎?”則包括對身體活動的享受、信念和態(tài)度等因子[12]。體育健康促進則在身體活動傾向因素的兩個子項中將身體活動指向體育運動并增加了健康知識因素。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青少年可以輕松從各類體育健康相關APP和便攜網絡獲取個性化資料,在能夠直接感知的“擬態(tài)環(huán)境”下增強身體活動的感知能力和判斷自身效能,從而確定自己是否能夠參與某項體育活動或選擇適合的體育活動。同時,運動手環(huán)、體感儀器等可穿戴設備又為體育活動行為帶來的身體變化提供了科學、理性的參考數據,加上媒介融合觸發(fā)的外部環(huán)境反饋和有效信息傳遞,能夠促使青少年思考、反思和計劃下一步的健康行為。加上媒介技術提供的身體活動及健康預警、矯正功能,幫助青少年及時糾正不良的體育健康行為,促使青少年樹立正確的體育健康觀,認可體育鍛煉對健康的促進作用,相信某項或多項體育活動能夠起到改善自身健康水平的效果,增加其選擇體育活動和健康行為的可能性。
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強化因素包括青少年體育健康活動行為的各種變量,主要包括家庭、伙伴、教師等外部環(huán)境影響,在媒介融合視域下,更多的則是媒介影響。由于生理局限性,人類想要獲得外界事物的全部經驗性接觸是不現實的,只能通過“新聞供給機構”去認知世界?!盎剡^頭來看,我們對自己生活環(huán)境的認識是何等的間接”[13]。而相對缺乏社會生活經歷的青少年更是如此,他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塑造了一個超越感性世界的“擬態(tài)環(huán)境”,并在這種環(huán)境中塑造自己的體育思維和健康行動模式。而媒介依賴于互聯網技術的數據化、智能化和移動化發(fā)展,根據青少年受眾有意識地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數據可視化等新技術,構建了可以進行實時反饋和主動參與的個性化“擬態(tài)環(huán)境”,并深加工青少年受眾的身體活動信息,通過個性化的算法推送和精準營銷來提升青少年身體活動信息的接收體驗和媒體黏性,生產了一個虛擬卻又真實存在的“私人體育健康顧問”來鼓勵和指導青少年科學地參與體育活動,直接干預青少年健康行為。媒介融合在直接作用于青少年個體的同時,又整合了來自學校、家庭、社區(qū)以及公共政策的間接強化因素。而強化因素又對其他兩個因素發(fā)生反應,三種因素在媒介融合作用下相生共長,有利于達成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目的。
正確的體育健康知識和技能是保障體育健康促進的基礎。信息社會,網絡開放性帶來海量信息的同時也將一些負面信息傳遞給青少年,不能促進甚至錯誤引導青少年的體育活動行為,以至于減弱其選擇體育活動變量。媒體融合發(fā)展,使體育知識的傳播在廣度和深度上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同一知識點在不同媒介平臺上甚至在同一媒介平臺上經常出現解讀性差異,給青少年的理解和選擇帶來困惑,而信息解讀是身處“擬態(tài)環(huán)境”中的青少年從認識到選擇行動的原點。因此,必須在媒介體育知識內容的科學性上加以提升。目前,傳統(tǒng)主流媒體依然牢牢占據新聞信息發(fā)布鏈的上端,特別是在新聞采編和深度報道方面擁有絕對優(yōu)勢。因此應當發(fā)揮主流媒體新聞采編的優(yōu)勢,一方面媒介融合過程中注重體育知識采編報道的準確性和統(tǒng)一性,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完善、穩(wěn)定的知識內容評價體系,以保證知識內容和經營過程的統(tǒng)一性。要結合傳媒發(fā)展新特點進行轉變,融合媒介信息和青少年受眾心理特點和時代背景,引入專家解讀、大數據分析、新產品介紹等前沿信息,創(chuàng)建精品化、個性化體育知識項目,加深體育知識、技能與其他學科的深度融合,延伸媒介產業(yè)鏈,打造體育知識傳媒矩陣,以內容的科學性提高青少年體育活動效果。
技術在媒介融合的興起和發(fā)展中起到導向性的作用[14]。依托移動互聯網載體,運動APP、各類體育公眾號、VR、體感游戲、可穿戴設備等科技產品在網絡空間打造的媒介平臺上實現了對青少年受眾群體的私人訂制服務,并完成了體育技能運用和相關知識獲取零距離的對接,方便了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的自我感知評價和知識檢索需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媒介應用平臺與青少年受眾的“最后一公里”早已被打通,但也正因為信息技術發(fā)展帶來的便捷性,青少年受眾群體的“泛娛樂化”現象愈發(fā)凸顯,這無疑干擾了體育健康信息的有效傳播。為了提高青少年體育活動的促進因素、傾向因素和強化因素,達到體育健康促進目的,就必須增強媒介平臺的應用便捷性,而基于媒體融合中的技術先導性,此項任務的核心就在于應用平臺的技術革新,而技術的重中之重在于智能化。為此,可以遵循“萬物皆媒”的理念,充分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駕馭能力,在傳播門戶上增加體育活動相關信息,數據平臺上完善體育健康的相關應用,提高私人化訂制覆蓋面,打通知識與應用的鏈接渠道,實現青少年“擬態(tài)環(huán)境”的全方位覆蓋、多元化應用,從而產生復合多元的效果,增強青少年受眾群體的用戶黏性。
早在20世紀末國內研究者就認為,大眾傳媒是影響青少年終身體育意識形成的最主要因素,體育課和課外體育運動排在第二位[15]。由此可見,媒介融合對青少年體育價值觀的引導作用不亞于體育活動本身。實際上,媒介對青少年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隨著媒介融合“網絡嵌入深度化”不斷發(fā)展,媒介宣傳對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的重要性愈發(fā)顯著。從青少年體育精神的培育而言,信息大爆炸的環(huán)境背景亟須避免和糾正體育新聞道德示范,引導青少年追求正當合理且符合自身發(fā)展需要的體育健康觀[16]。因此,媒介應當結合社會現實,在更新形式與內容的同時,摒棄不良體育新聞,凈化道德環(huán)境,防止傳媒道德失范的問題。在宣傳引導上,還應分清虛擬與現實、數據與隱私、人與機器的倫理界限,要統(tǒng)一網絡空間與現實社會的倫理規(guī)范和價值立場,保證青少年線上、線下體育認知和實際行動的一致性,形成引導合力。另外,相關行政部門也應從“健康中國”的國家戰(zhàn)略層面為相關媒介融合活動提供政策支持與法律法規(guī)保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從而提高媒介融合對青少年體育健康觀的影響力,讓媒介宣傳更好地改善青少年體育生活,成為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的助推器。
隨著媒介融合的深入發(fā)展,傳統(tǒng)的傳受模式已由單向的被動接受,轉向媒介和受眾的雙向互動。這種雙向互動的發(fā)展趨勢,推動了媒介融合新技術的應用,同時也對媒介融合提出了新要求。對于青少年而言,自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使他們從信息的單向接收者角色轉變成集信息的接收、生產和傳播于一體的多重角色。高頻率的主動參與互動可以有效提高體育信息的傳播效果,同時也提高媒介平臺信息反饋的準確度。這其中,“參與”是青少年獲得體育健康信息,理解體育知識和選擇體育運動體驗的基礎;“互動”是青少年反思體育行為,修正體育認知,形成正確體育健康觀的途徑;“主動”則是青少年養(yǎng)成運動習慣,形成價值認同的外顯。因此,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媒體的互動功能,采取多種形式提高青少年和媒介的互動率和主動性,如進行可穿戴設備的智能播報、移動直播跨屏互動,VR、AR等新技術的應用(如智能跑步機、迷你高爾夫球場、體感游戲)等,與青少年受眾形成良好的互動模式,以增強體育健康信息的體驗感與交互性,提高媒介傳播效果。
一個動態(tài)環(huán)境產生的結果將取決于公眾與政府的相互關心,取決于公眾對媒介的態(tài)度,也取決于政府的信源與媒介渠道的關系[17]。從以往我國諸多與青少年體質健康相關政策的執(zhí)行效果不力的現實可見,缺乏政策執(zhí)行主體與客體的溝通以及媒介的參與是重要原因[6]。因此,應當加大媒介融合過程中對體育宣傳的政策支持,使媒介能夠明晰青少年體育健康政策目標,增加技術投入和新傳播途徑創(chuàng)新,同時也使青少年健康的關涉群體(教師、家長等)能夠準確了解體育健康政策內容,營造良好的體育活動直接環(huán)境。另外,基于媒介融合的青少年體育健康信息傳播,貫穿了政策、學校、家庭以及社區(qū),為了保障媒介傳播的有效性,監(jiān)督機制的介入不可或缺。政府可以根據媒介與青少年體育相關的既定政策監(jiān)督條例,充分發(fā)揮不同媒介的相互監(jiān)督作用,構建上下貫通、橫向互動的網絡化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監(jiān)督平臺,搭建青少年及其家長與政府的溝通渠道,表達其體育訴求,提升社區(qū)體育公共服務的話語權,從制度層面保障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的權利。
隨著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的日益凸顯和青少年“日常生活媒介化”的基本事實,媒介技術為推動經濟利益和青少年體育健康需求,通過行業(yè)內部重組,在內容、渠道和終端上與體育信息(知識、技能、新聞等)及青少年受眾個體特征深度融合,吸引青少年選擇體育活動并通過智能化技術手段實現體育活動的矯正功能,完成了個性化的體育知識學習、體育行為管理和體育觀念培養(yǎng)平臺。為了更好發(fā)揮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的媒介融合效能,應進一步提升媒介體育知識傳播的科學性;以技術為引領,提高媒介應用平臺的便捷性;重視媒介宣傳與現實導向的一致性,形成體育價值觀教育合力;提高自媒體互動參與率和主動性并加大相關政策支持與監(jiān)督介入的實效性。切實發(fā)揮媒介融合的效能,引導和幫助青少年選擇以積極體育鍛煉方式為途徑的健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