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麗
[摘 要]識字寫字,是第一學段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與其他教材相比,統編教材針對識字進行了相應的編排。教師要準確與教材編者、教學規(guī)律以及學生童趣進行對話,以便準確把握編輯意圖,正確了解漢字構造,主動營造教學趣味,為其識字質效提升奠定基礎。
[關鍵詞]統編教材;第一學段;單元識字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8-0093-02
對于第一學段語文教學來說,識字寫字是其重要任務。統編教材第一學段教學中均安排“識字”獨立單元,其目的是通過單元集中識字,激發(fā)學生識字興趣,滲透識字方法,提升識字能力。對于第一學段語文教師來說,要善于與教材編者進行深度對話,準確把握編輯意圖,結合學生實際,采取有效措施,以便著實提升識字質效,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奠定基礎。本文緊扣第一學段單元識字,淺析集中識字優(yōu)化策略,以供參考。
一、與教材編者對話,結合編輯意圖識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強調,要引導學生與文本、編者進行對話,以便準確把握編輯意圖。對于識字教學而言,雖然內容較為簡單;但小學生生性好動,如果直接講解,重復抄寫練習,其過程必然枯燥,自然識字效果也會大大減低。而統編教材別具匠心,即便是簡單的識字,也會采用不同的形式進行,其目的一方面結合學生生性特點,有效激發(fā)他們識字興趣,使其通過多種形式感知中國漢字乃至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魅力,繼而主動去識字;另一方面,也是結合漢字構字特點進行編排,以便讓學生在識字過程中走進漢字,了解漢字構字規(guī)律,為他們進一步學好語文、奠定閱讀基礎創(chuàng)造條件。
研讀統編教材第一學段內容,就會發(fā)現均相應地安排了獨立的識字單元。即便是同一個識字單元,其識字的方式,也都以不同的形式進行呈現。比如統編教材一年級上冊“識字一”這一單元,五篇課文識字形式均不相同。其中《天地人》一課采用蒙學識字形式進行,《金木水火土》一課采用兒歌識字方式進行,《口耳目》一課采用看圖識字形式進行,還有《日月水火》《對韻歌》這兩課分別采用象形識字與韻語識字形式進行。不同的內容,不同的識字形式,教師需要主動與教材編者對話,準確把握編輯意圖,以便結合不同識字形式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這樣既能豐富識字寫字教學形式,推促課堂教學走向精彩;又能激發(fā)學生識字興趣,激發(fā)他們走上自主認字識字之路。
還有,統編教材一年級下冊“識字一”這一單元中《姓氏歌》,從其識字形式來看,屬于蒙學識字形式。何謂蒙學?顧名思義,就是啟蒙學習,一般是對我國傳統幼兒啟蒙教學的統稱。從這一課內容來看,《姓氏歌》這一內容源于我國古代蒙學經典《百家姓》,其目的是通過了解姓氏,走進中國傳統文化。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蒙學特點,結合姓氏起源素材,通過小視頻、小故事等方式向學生滲透姓氏文化知識;如有可能還可以組織學生課前查閱家譜、百度搜索、詢問長輩的方式,了解自己的姓氏起源,以便能夠有效激發(fā)他們的識字興趣;然后再通過反復誦讀、吟誦方式,在讀中識字、在讀中鞏固,真正為他們開啟快樂識字大門。
二、與教學規(guī)律對話,結合漢字構造識字
教學規(guī)律,說來簡單,但真正理解到位卻很難。對于識字教學來說,教師需要把握的規(guī)律有兩點,一個是“教”,即教師需要結合識字教學規(guī)律,需要結合漢字構造方式進行識字教學;另一個是“學”,即教師需要結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根據他們生性特點采用合適策略進行識字教學。學生認知規(guī)律,大多數教師都已經接受過專業(yè)學習,這里不再重復。對于漢字構造規(guī)律來說,從專業(yè)角度來分析,可以分為象形、指示、形聲等六類;而相比其他文字,漢字最大的特征就是音形義合一,每個漢字都是音形義合一的小系統,又通過音形義不同角度與其他漢字產生聯系,繼而構成了相對復雜的漢字大系統。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漢字音形義特點以及漢字構造方式,主動積極地與其教學規(guī)律對話,采取相應措施,以便壓實識字教學。
比如統編教材一年級下冊“識字二”這一單元《動物兒歌》這一課,其生字都有帶有“蟲”字偏旁。具體教學中,教師不應急于教導學生識字,而是可以通過視頻方式,先引導學生了解“蟲”這一漢字演變過程,接著讓他們發(fā)揮想象說一說,帶有“蟲”字偏旁的生字,一般都是指什么,以此激發(fā)他們識字的興趣;借助讓他們反復誦讀出現帶有“蟲”旁生字兒歌,然后通過“比一比”引導他們進行歸類,從中發(fā)現形聲字構字特點,最后聯系生活,拓展課外閱讀《蟲兒歌》進行擴展識字。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引導學生認識理解教材中帶有“蟲”旁的生字,而且還能通過拓展,在課外閱讀中初步理解與“蟲”旁有關的漢字構造方式,繼而借助猜測初步理解其意思,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自主識字。
還有,針對統編教材二年級上冊“識字”單元《田家四季歌》中“早起勤耕作,歸來戴月光”中的生字“戴”,屬于識字難點。由于筆畫較多,為了讓學生記住字形,因而采用“加一加”的策略進行識字,即“土+田+共+戈”,這種方式,雖便于學生容易記住字形,但其方法過于機械,導致學生只能準確書寫,卻無法準確理解運用。小學生思維較為直接具體,對此,教師可以先出示“戴”字下半部分甲骨文,讓大家進行觀察想象其意思;接著出示“戴”上半部分讀音“zai”。這樣結合理解,學生很快就能明白,其“戴”就是“頭戴著”;在接著聯系生活進行想象擴展組詞,即“戴手表”“戴帽子”等等;最后回到課文,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這里是“戴月光”?這樣學生結合文本意境,很快就能明白其意思。
三、與學生童趣對話,結合教學趣味識字
小學生生性活潑,加之學前都是采用游戲進行教學的,因而即便針對相對簡單的識字教學,教師也要結合學生生性特點,盡可能采取相對輕松活潑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快樂識字。這一點對于統編教材來說,顯得非常重要。畢竟相比傳統教材,統編教材識字教學,都是以單元組合的方式進行,如果長時間進行機械識字,缺乏調劑,很容易造成學習厭倦。因而對于一線教師來說,要盡可能從中發(fā)現童心,挖掘童趣,讓其識字教學變得生動活潑,繼而助力學生快樂識字,有效提高識字效果。
比如統編教材一年級下冊“識字一”第三課,在其課堂總結拓展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圍繞“青”字,結合漢字構造特點,進行游戲識字,引導學生通過兒歌、找朋友等方式,幫助學生建立有關“青”字這一漢字系統,這樣既有效鞏固了課內識字,又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拓展,便于提高學生識字總量。教師還可以“講一講”,嘗試用故事,將生字學習與學生的生活進行有機聯系,或者講講歷史上相關的識字故事,以便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趣味,幫助他們鞏固識字;可以“畫一畫”,借助簡筆畫的形式,將其生字意義概括出來,或者讓學生結合想象畫一畫,以便推促識字趣味化、形象化,繼而豐富識字教學……
除了在教學策略上,借助游戲進行識字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方式,讓其識字教學聲色齊全,以便有效激發(fā)學生興趣,幫助他們進行形象識字。比如象形字,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演示,從圖到字,了解漢字演變過程,從中明白意義,以便有效幫助其識字;還有一些會意字,教師也可以通過動畫的形式進行演示,以便幫助學生明白漢字意義。除此以外,還有動畫、兒歌等形式,其目的是幫助學生快樂識字。不過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多媒體運用要把握適度,要結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盡可能彰顯童趣為主,而不能濫用,否則會適得其反。
總而言之,即便是最簡單的識字單元,都蘊含了教材編者的無限智慧。具體教學中,教師要研讀教材,主動與生字、編者進行對話,準確把握編輯意圖與漢字構造特點,以便采取合適的識字策略,在提升識字實效的同時,也能有效推促課堂教學精彩生成。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