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珠
摘要:關于費耶阿本德以及他的科學觀,其影響在科學哲學界是不可忽視的,費耶阿本德在《反對方法》這本書中提到了“科學的無公度性”“科學的非理性”“一切都行”和“無政府主義知識論”等觀點。這些觀點推動了后現(xiàn)代主義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同時,也存在一些消極影響。
關鍵詞:無公度性;非理性;無政府主義知識論
保爾·費耶阿本德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哲學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應征入伍,殘酷的戰(zhàn)爭使得他的腿部受傷,隨著蘇聯(lián)紅軍對柏林的占領,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歐洲戰(zhàn)場結束,后他被維也納大學錄取。1951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五六十年代在世界各地任教。他的主要著作有《反對方法》、《自由社會的科學》和《告別理性》等。
一、科學的無公度性
首先,“范式”概念是由歷史主義學派代表庫恩提出的。范式,即對科學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或者是對科學中普遍性問題的解決,繪制出有關于整個科學界乃至世界整體的圖式。同時,庫恩認為科學的發(fā)展和革命就是新范式取代舊范式的過程。但是,費耶阿本德認為范式是不可比的,任何兩種范式,甚至多種范式都不具有可比性,提出范式“無公度性”的概念。當人們對比兩個或者多個范式的優(yōu)劣時,通常是需要客觀標準的,只有通過這個客觀標準才能做出判斷。費耶阿本德認為任何客觀標準都是在范式中構建出來的,同時也包括判斷范式優(yōu)劣的客觀標準。因此,當人們對范式進行比較時,是沒有辦法排除范式對這一活動的制約的,這一比較范式的活動實際上就是從一個范式的角度去評價另一個范式的行為。
費耶阿本德認為任何理論都不能稱之為真理,因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一種理論,這種理論與其研究的全部事實完全相符。但是,過分地關注它們之間的“契合度”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不符合”是說明不了任何問題的,它不能證實理論,也不能證偽理論。在費耶阿本德看來,一個人在接受了一種理論之后,可以對這些不符合理論的事實置之不理,甚至可以將這些與理論不相符的事實徹底否認。所以對于這個理論的接受者來說,一切事實與這一理論就都相符了。
費耶阿本德還認為,任何理論都有自己適用的對象和所對應的問題以及成功的標準,所以人們不能比較哪種理論是否更有用,因為當人們比較兩種或者多種理論之中,哪一種理論更有用時,需要了解這些理論所適應的對象、所應對的問題以及成功的標準,而這些理論所適應的對象、問題以及成功的標準是不同的。就像西醫(yī)的西藥和中醫(yī)的中藥一樣,各有利弊,也就難以判斷中醫(yī)藥理還是西醫(yī)藥理到底哪種更加有效,“中西醫(yī)之爭”至今是醫(yī)學界甚至哲學界一個重要的論題。但是按照費耶阿本德的“無公度性”觀點和“相對主義真理觀”的觀點看來,這些爭論是無意義的,他們只不過是站在一個范式的立場去評估另一個范式。
針對科學的“無公度性”或者說科學的非理性化這一觀點,費耶阿本德最著名的論據(jù)是他關于“哥白尼革命”的斷言。費耶阿本德強調,通常人們會認為是理性使得“哥白尼革命”取得勝利,實際上“哥白尼革命”的勝利主要依靠非理性。
經(jīng)驗主義學派認為“哥白尼革命”的勝利,即“日心說”的勝利是由于托勒密的“地心說”被觀察資料證偽了,這些觀察資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增加,從而也就證實了“日心說”。費耶阿本德認為經(jīng)驗主義學派的這種說法是完全不正確的,因為一種理論的證實和證偽是不能依靠經(jīng)驗的,因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中性的觀察,觀察必須具有一定的理論的指導,對于同一個事實,如果人們受到不同理論的影響,即在兩個理論甚至多個理論指導下人們對這一事實進行觀察,得出的觀察結果是有差別的。費耶阿本德把它稱之為“理論污染了觀察”。約定主義學派認為由于觀察資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增加積累,“地心說”解釋新觀察資料已經(jīng)“難負重任”,而“日心說”的解釋卻“游刃有余”。針對這一觀點,費耶阿本德認為約定主義學派的這種觀點也是完全錯誤的,因為“日心說”關于新觀察資料的解釋比“地心說”還要復雜,至少不比它簡單。庫恩的“危機理論”認為 “托勒密體系”已經(jīng)開始“陷落”,表現(xiàn)出一種“危機”狀態(tài),必須以“日心說”的新范式來代替“地心說”這個舊范式。針對庫恩的“危機理論”的解釋,費耶阿本德認為這是不符合事實的,因為當時“托勒密體系”并沒有表現(xiàn)出“日薄西山”的危機狀態(tài)。拉卡托斯的“研究綱領方法論”認為“地心說”已經(jīng)退化,不能做出正確的預見,必須用“日心說”來代替它。對于拉卡托斯的“研究綱領方法論”的解釋,費耶阿本德認為這種解釋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因為哥白尼本人并未批評“托勒密體系”不能做出正確的預見。那么,針對于“哥白尼革命”是如何勝利的,費耶阿本德給出的解釋是主要依靠“伽利略的詭計”。
費耶阿本德曾斬釘截鐵地認為,在伽利略所處的時代,觀察材料對“地心說”有利,而對“日心說”是不利的。如果行星圍繞太陽轉,那么火星和金星將在一定時候接近地球,一旦到這一時刻,火星和金星則會比平常亮40~60倍。但是人們實際上,在當時的科學環(huán)境以及科學條件的限制下,人們是觀察不到這兩顆行星的亮度變化,既然人們觀察不到,那么人們又怎么能夠證明行星是繞著太陽運行的呢?費耶阿本德認為是伽利略詭辯式的解釋和宣傳使得“哥白尼革命”取得了勝利,“伽利略之所以取得勝利,是由于他的風格和精明的說明技巧?!蓖瑫r他寫道:“沒有混亂,就沒有知識。不經(jīng)常排除理性,就沒有進步”費耶阿本德的科學的無公度性觀點講科學的事業(yè)進一步非理性化了。
二、科學的非理性
費耶阿本德承認科學取得了許多成果,但是這些成果并不是完全由理性得來的,理性或者科學的方法只是眾多方法中的一種,并不具有優(yōu)越性,他認為科學成果的取得更多是得益于科學的非理性因素,費耶阿本德在《反對方法》中曾指出:“科學同神話的距離,比起科學哲學打算承認的,還要切近得多。”也就是說,費耶阿本德認為科學的非理性因素在科學發(fā)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誠然,非理性因素在科學發(fā)展中,尤其是在新舊理論之爭的過程中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非理性因素促進新理論的產(chǎn)生,使這些新理論或者新假說不至于在萌芽之中就被消滅,甚至推動這些新理論、新假說不斷完善,使其戰(zhàn)勝舊理論。所以,在科學發(fā)展中,不能絕對排除非理性因素。實際上,費耶阿本德并沒有注意到,科學的非理性因素在保護新理論、新假說的同時,對舊理論也起到保護作用,延緩了舊理論消亡的速度。更重要的是,新理論戰(zhàn)勝舊理論的決定性因素是實踐,并不是科學的非理性因素,費耶阿本德夸大了科學的非理性因素,忽略了實踐的作用。
三、科學的無政府主義
費耶阿本德反對方法論的一元論,認為在方法論方面要堅持多元化、自由化。這種 “無政府主義認識論”主張在科學上放任自流,反對“科學沙文主義”。他認為,科學沒有普遍的規(guī)范性的方法和規(guī)則,實際上,科學就是一種無政府主義的事業(yè)。我們必須對各種理論和方法保持開放,鼓勵科學理論的增生和繁衍,費耶阿本德認為“理論愈多愈好,當一個理論,尤其是新的理論與別的、公認的理論不一致時,不應拋棄它,因為它是可以不斷完善和改進的?!辟M耶阿本德將這種理論的繁衍稱之為理論的“增生原則”或理論的“增殖原則”。同時,他認為一種理論是不可能被其他理論推翻的,任何一種理論都是如此,當一種理論與其他理論不一致,甚至相左時,不能拋棄它,更不能放棄它,因為當一種理論遇到反駁時,它可以通過改變周圍的環(huán)境或者是改變背景使自己得到保護,并且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八鲝?,當事實、觀察與理論發(fā)生抵觸時,要保護新理論,給它以喘息時間,耐心等待它的價值的顯現(xiàn)?!辈⑶屹M耶阿本德將這種原則稱之為“韌性原則”,基于上述兩個原則,表明了費耶阿本德的立場,他認為科學的無政府性是更符合人性的,因為科學本質上就是無政府主義的,理論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是不能夠依賴于刻板的規(guī)則的,相反,科學的發(fā)展與繁榮是由自由來推動的。由此,可以看出,在費耶阿本德看來,知識并不是一系列沒有矛盾的理論,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在。知識是充滿矛盾的,是一個不斷擴大的海洋,在這個知識的海洋里,充滿著各種相互矛盾,甚至不可通約的理論。知識的海洋包容它們,知識也并不會因為某兩個甚至更多的理論的不同而排斥它們,在這里,每一種理論都使這個知識的海洋更加完善,更加豐富,使這個知識的海洋更加遼闊,更加浩瀚。因此,費耶阿本德拒絕用理性的規(guī)則和整齊劃一的方法,他主張一切方法都行,他認為只有“一切都行”才能不阻礙科學的進步。
四、費耶阿本德科學觀對后世的影響
科學劃界問題是20世紀哲學的四大主題之一。圍繞這一問題,西方哲學界各個流派都提出自己的標準,因而引發(fā)的大討論至今未休。在這場“百家爭鳴”的大討論中,費耶阿本德的“一切都行”使得科學劃界的標準進一步弱化,他反對科學家對科學的劃界,并且“他從知識和道德方面對科學劃界進行了批判:首先,在知識上,科學的發(fā)展利用了非科學的成果;其次,科學沙文主義對非科學的迫害和排擠是不道德的,因此,主張取消對科學與非科學進行劃界?!辟M耶阿本德認為科學與非科學的劃分是人為因素造成的,這樣的結果不利于知識的進步與發(fā)展。誠然,科學沙文主義已經(jīng)成為科學繁榮發(fā)展,知識自由進步道路上的“絆腳石”要想使科學知識更加繁榮進步就必須要反對它;但是取消科學劃界,消除科學與非科學之間的差別又為偽科學的蔓延提供了“沃土”。
費耶阿本德的科學觀受到人本主義思潮的影響,他認為,科學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個“怪物”,這個“怪物”使人的本性受到了壓制,使人不能成為“真正的人”,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失去了人本來的樂趣,并且使人沒有了人性的魅力、沒有了人所特有的幽默感,將人變成如同機械裝置一樣冷漠、可憐。因此,人們把費耶阿本德的科學哲學理論看成是一種從科學主義向人本主義轉變的表現(xiàn)。他的“一切都行”以及“增生原則”“韌性原則”使得后世的哲學家深受其影響,尤其是后現(xiàn)代主義者,由于費耶阿本德的這些特殊貢獻,他又經(jīng)常被人們稱為后現(xiàn)代主義先驅。
五、結語
費耶阿本德從批判傳統(tǒng)的理性主義方法論出發(fā),通過對科學的考察,提出了科學的“無公度性”科學的“非理性”以及“無政府主義知識論”。不過,他的“反對方法”并不是反對一切方法,他的“一切都行”也不是一條新的方法論規(guī)則?!耙磺卸夹小钡亩嘣髁x方法論有很多值得人們借鑒的地方,也存在一些偏頗之處,需要正確地加以理解。雖然費耶阿本德的科學觀點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是,仍然有很多合理的成分包含在他的思想中,他的這些思想中往往隱含著辯證的思想,隱藏著某些真理。綜上所述,費耶阿本德確實是一位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哲學家。
參考文獻:
[1]夏基松.簡明現(xiàn)代西方哲學[M].人民出版社,2015.
[2]費耶阿本德.反對方法[M].周昌忠,譯.譯文出版社,1992.
[3]趙敦華.現(xiàn)代西方哲學新編[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潘文華.由偽科學的新盛行看科學劃界問題[A].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4(08).
(作者單位:燕山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