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海濤,崔利華,王藝錚
1.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yī)院神經(jīng)康復中心,北京市 100068;2.首都醫(yī)科大學康復醫(yī)學院,北京市 100068;3.北京市豐臺右安門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北京市100054
痙攣是腦卒中常見并發(fā)癥,病程≥3 個月的腦卒中患者痙攣發(fā)生率達42.6%,上肢嚴重痙攣發(fā)生率更高,引起相應的結構和功能變化,嚴重影響腦卒中患者預后[1-3]。A 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療痙攣已被美國神經(jīng)科學學院作為成人腦卒中肢體痙攣的A 級推薦治療[4]。肉毒毒素注射的效果與靶肌肉選擇和能否精準注射到肌肉內(nèi)靶點運動終板直接相關[5]。目前注射肉毒毒素的定位方法有徒手定位、電刺激/肌電圖定位、超聲定位和CT 定位等[6]。對于成人腦卒中后痙攣肌肉,徒手定位和電刺激引導下定位注射均不能滿足精準要求,但尚不明確哪種引導方式更有優(yōu)勢[6]。本研究回顧性分析肌電/電刺激和超聲兩種引導方式下注射肉毒毒素療效。
選取2015 年1 月至2019 年5 月間在本院住院伴有上肢痙攣并接受屈腕和屈指肌群A 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療的腦卒中患者,診斷符合1995年中華醫(yī)學會全國第4 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腦卒中標準[7]。
納入標準:①年齡≥18 歲,首次發(fā)病,病程≥3個月;②偏癱側屈腕及屈指張力改良Ashworth 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評分≥I+級;③接受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療,靶肌肉包括橈側腕屈肌、尺側腕屈肌、指淺屈肌和指深屈??;④注射肉毒毒素后至少在院繼續(xù)康復治療1 個月,并詳細記錄評定結果;⑤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注射肉毒毒素后,患者出現(xiàn)病情變化或其他原因不能在院進行康復治療;②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③MAS Ⅳ級,即腕或手指關節(jié)攣縮;④注射后患者改變原來的抗痙攣方案;⑤非腦卒中引起的痙攣;⑥既往局部使用過肉毒毒素注射。
共入選73 例,按引導方式分為肌電/電刺激引導組(A 組,n=36)和超聲引導組(B 組,n=37)。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見表1。
所有患者治療前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由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倫理委員會批準(No.2019-107-1)。
患者使用BOTOX (美國艾爾健公司),每支100 U,用生理鹽水2 ml稀釋。注射前后均常規(guī)參與康復,包括被動關節(jié)活動、牽拉、主動運動誘發(fā)等。
1.2.1 肌電/電刺激引導
先用徒手肌肉定位法初步確定靶肌肉位置。采用Clavis 掌上型肌電圖儀(美國MEDTRONIC 公司),電極針刺入局部后,電刺激再次確定靶肌肉,利用肌電圖尋找肌肉運動終板,根據(jù)肌肉放電情況判斷痙攣程度,確定藥物劑量。
1.2.2 超聲引導
采用WisdomEye3 超聲引導系統(tǒng)(深圳威爾德醫(yī)療電子有限公司)引導,線性探頭,中心頻率7.5 Hz。根據(jù)物理與康復醫(yī)學超聲研究組的神經(jīng)肌肉方法判定靶肌肉和肌肉內(nèi)注射靶點,在實時超聲引導下注射到運動終板支配區(qū)[8]。選擇平面內(nèi)或平面外進針方式,針尖進入到肌肉全厚度中下部注射,使藥物作用于靶肌全層中間部。根據(jù)肌肉痙攣程度和靶肌肉體積確定藥物劑量。
患者于注射前和注射后4 周,由主管醫(yī)師和治療師共同評價腕和手指肌張力和運動功能。
局部肌張力使用MAS。為統(tǒng)計方便,分值記錄方法如下:無肌張力升高為0 級,記0 分;肌張力略微增加,在關節(jié)活動范圍之末呈現(xiàn)最小的阻力為I級,記1 分;肌張力輕度增加,在關節(jié)活動后50%范圍內(nèi)出現(xiàn)阻力為I+級,記2 分;肌張力較明顯地增加,通過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大部分時肌張力均較明顯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較容易地被移動為Ⅱ級,記3 分;肌張力嚴重增加,被動活動困難為Ⅲ級,記4分[9]。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運動功能評價采用Fugl-Meyer 評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中的腕穩(wěn)定性和手指功能部分,腕部穩(wěn)定性評分0~4 分,手指功能評分0~14分[10]。
記錄橈側腕屈肌、尺側腕屈肌、指淺屈肌和指深屈肌注射肉毒毒素的總量。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均用()表示,根據(jù)是否服從正態(tài)分布,分別采用t檢驗和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表示,使用χ2檢驗,顯著性水平α=0.05。MAS和FMA 評分比較采用Wilcoxon 分析,顯著性水平α=0.025。肉毒毒素總量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顯著性水平α=0.05。
兩組治療后,腕和手指MAS 評分顯著降低(P<0.001),F(xiàn)MA 評分顯著提高(P<0.001);B 組腕屈肌MAS 評分較A 組更低(P<0.025);見表2~表5。A 組總注射量(182.08±15.32) U,顯著高于B 組(165.54±9.50)U(t=4.023,P<0.001)。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腕肌MAS評分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手肌MAS評分比較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腕肌FMA評分比較
表5 兩組治療前后手肌FMA評分比較
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改善腦卒中后肢體痙攣已廣泛用于臨床,不同的引導方式臨床效果不同。本研究顯示,肌電/電刺激和超聲引導都可以有效改善肌痙攣和運動功能;而使用超聲引導能更好地改善屈腕肌痙攣,且藥物用量更少。
腦卒中后痙攣肌肉組織結構會隨時間發(fā)生變化,徒手定位方法建立在解剖基礎上,關節(jié)活動范圍正常時,利用體表標志確定肌肉可能位置[11-12]。對長時間肌痙攣且缺乏正常關節(jié)活動的患者,肌肉會有較大位置偏移,肌肉厚度和體積也會發(fā)生變化。Picelli 等[13]認為,對慢性腦卒中患者,徒手定位屈腕和屈指肌準確率分別為39.0%和63.4%。電刺激引導對位置鄰近且功能相近的肌肉,尤其是深部小肌肉,不能準確鑒別或不能有效定位靶點[13-14]。
理論上利用肌電圖可以判定肌肉內(nèi)運動終板位置,但實際操作中為減少患者痛苦,不可能反復穿刺尋找運動終板最集中的區(qū)域進行注射;且反復穿刺會影響藥物擴散途徑而影響療效;更重要的是,活躍的肌電活動并不完全位于運動終板集中的區(qū)域;另外,有些肌肉并不只有一個運動終板區(qū)[8,15]。以上因素均可能導致肌電引導產(chǎn)生偏差。
超聲能可靠辨識肌肉解剖,可重復性高[10,16]。通過實時超聲影像圖可以清楚看到肌肉位置、大小和形態(tài)等結構信息,有利于快速、準確地確定靶肌肉[17]。根據(jù)標準上肢肌肉運動終板分布規(guī)律在肌肉內(nèi)靶點進針,并將藥物在視覺監(jiān)測下注射到運動終板神經(jīng)支配區(qū)域,不僅可以提高藥物效果,還可以減少患者痛苦[8]。另外,使用超聲引導可以實時監(jiān)測針尖位置,提高注射安全性,有效避免周圍神經(jīng)和血管損傷,減少藥物入血的概率。在更深和更小的肌肉注射中發(fā)揮更好作用。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超聲引導下注射較使用電刺激/肌電引導下注射,肉毒毒素用量略少,這與直視下將藥物直接注射到肌肉靶點直接相關。腦損傷造成肌痙攣往往累及多肌群。肉毒毒素為神經(jīng)毒性藥物,超量使用會造成呼吸、吞咽肌麻痹等嚴重后果[18]。減少藥量不僅能降低醫(yī)療費用,更能提高臨床安全性。
基礎研究和臨床均表明,局部注射肉毒毒素后1個月左右療效比較明顯,故本研究選取注射后4 周觀察肌張力變化。對上運動神經(jīng)元損傷的腦卒中患者,肌張力只是影響肢體運動功能恢復的因素之一,認知、感覺、精神心理等功能障礙,以及康復治療等諸多因素最終決定運動功能恢復情況。本研究兩組患者注射后,上肢運動功能均有改善,但未見組間差異。后期可進一步進行前瞻性研究并延長隨訪時間,了解肉毒毒素注射的不同引導方式對預后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