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低年級是學習語言最佳時期的前提,提出從課內、課外、家庭方面引領學生堅持誦讀的教學建議,以幫助學生自小養(yǎng)成良好的誦讀習慣。
【關鍵詞】小學語文 低年級 每日誦讀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9A-0063-02
有研究表明:兒童13歲之前的記憶力要比理解力強得多。在小學階段,鼓勵學生每日誦讀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儲備,而且也可以為學生今后的語言表達奠定基礎。小學一年級是學生學習的起始時期,也是學習書面語言的最佳時期。如果教師沒有在這個時期抓好閱讀,豐富學生的閱讀量,就無法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開展誦讀。長期以往,學生的閱讀現狀將會不容樂觀,甚至會嚴重影響學生閱讀能力、思維能力的提升。因此,在低年級開展“每日誦讀”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一、課內“每日誦讀”的方法
課堂是教學的主渠道,誦讀教學也應該以課堂為主。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指導誦讀方法,以使學生能夠“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提升誦讀能力。
(一)注重范讀,讀準讀通,熟讀成誦
閱讀教學的第一步就是讀通全文。何謂“讀通”呢?“讀通”就是讀正確,讀流利,整體感知,了解大意。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在學生讀通課文之前,教師首先要聲情并茂地“范讀”,或者讓學生收聽與課文配套的錄音,通過標準的聲情并茂的朗讀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課文內容,進而激起閱讀的欲望。在范讀后,教師再提出明確的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以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讀幾遍?!?/p>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秋天》一課時,課后習題中要求“朗讀課文,注意‘一的不同讀音……”由于學生初次接觸這類長課文,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讀課文,并明確提出“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丟字,不多字,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要求。另外,由于學生對于“一”字的讀音把握不是很準確,經常會出現讀不準的情況,為了幫助學生實現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的目標,教師可以通過范讀促進學生感知文本內容。有了教師的范讀標準,學生的模仿就有了對照,很容易就讀準“一”字的讀音。經過反復誦讀以后,學生的朗讀就會越來越有味道。這樣教學,既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也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二)關鍵詞句,咬文嚼字,誦讀品味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這個“悟”字其實指的就是咬文嚼字,誦讀體味的意思。雖然低年級課文內容淺顯易懂,但是值得學生誦讀體味的地方也不少。
如部編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項鏈》一課中的“快活的腳印落在沙灘上,穿成金色的項鏈,掛在大海胸前”這句話,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文本語言的魅力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來理解:掛在大海胸前的是什么東西?在這個問題的引領下,學生結合上下文就會明白“掛在大海胸前的是小娃娃在金色的沙灘上留下的快活的腳印”,一旦明白這一點,學生的誦讀就會變得更有味道。其次,教師還可以采取比較的方法引領學生咬文嚼字,如《升國旗》一課中“向著國旗,我們立正;望著國旗,我們敬禮”中的“向著”與“望著”這兩個詞語有什么區(qū)別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的方法品評、感受和體會。再如,《影子》一課中的“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在左,影子在右”這些句子,讀起來雖然很簡單,但是學生對句子的理解未必深刻,對此,教師可以采取切身體驗的方法,讓學生親自去戶外感受一下,什么情況下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樣教學,學生才能真正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進而讀出真滋味。
(三)面向全體,因文設境,體驗誦讀
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情感如生命,想象如翅膀,誦讀則是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深刻感受和體會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為學生營造誦讀的氛圍,以使學生自然地融入情境,享受誦讀的快樂。
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青蛙寫詩》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帶上頭飾,通過反復誦讀的形式學習課文。由于課文內容淺顯易懂,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無需教師過多的分析,學生自然地讀懂了課文內容,體驗到了誦讀的魅力。
二、課外“每日誦讀”的方法
關于“每日誦讀”的內容,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學生選擇出適合低段兒童閱讀的讀物,并且注重開發(fā)與利用學生的閱讀資源,以拓展閱讀內容,為學生的“每日誦讀”提供保證。
(一)整體規(guī)劃,化整為零,確保誦讀時間
對于誦讀來說,要想提升誦讀質量,僅靠每周的幾節(jié)語文課和語文課本是遠遠不夠的,對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每天早上到校上課前的20分鐘,把它作為學生的晨讀時間;再把每節(jié)語文課的課前5分鐘時間作為課前誦讀時間;把學生中午飯后時間作為自由讀時間。這樣有了具體的誦讀時間作為保證,日積月累,學生不僅養(yǎng)成了主動誦讀的習慣,而且還提升了誦讀能力。
(二)整合資源,拓展讀物,確保誦讀內容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落實每日誦讀的情況,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訂閱或者自主購買《日有所誦》《語文同步拓展閱讀》《古詩文誦讀與鑒賞》等書籍。對于一年級上學期的學生來說,由于學習漢語拼音占據了較多時間,這時候的閱讀就主要以《日有所誦》為主,教師要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一字一句地進行誦讀。相信那一首首短小生動、富有情趣的兒歌、童謠、詩歌等,不僅能使學生感受到誦讀的魅力,而且還能讓學生愛上“每日誦讀”。在《古詩文誦讀與鑒賞》中,學生從剛開始的生澀讀到抑揚頓挫、搖頭晃腦的誦讀,在其中盡享詩詞的押韻與節(jié)奏的美妙。除此之外,結合低年級文本內容的特點,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拓展一些以“春夏秋冬”為主題的時令誦讀。通過拓展誦讀,學生既豐富了語言積累,又能夠更好地認識與了解自然。
三、家庭“每日誦讀”的方法
對于學生來說,任何習慣的養(yǎng)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學校里,有教師良好的誦讀方法作引領,有濃厚的誦讀氛圍作為烘托,再加上同學間的比賽競爭,學生誦讀的積極性自然很高。但是,回到家后,如果家庭里缺乏親子閱讀的意識、習慣和時間,“每日誦讀”就很難堅持??紤]到這個問題,筆者提出了“家校聯合”的方式,注重引導家長檢查與落實學生的誦讀情況,以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怎樣才能把“每日誦讀”的目標要求落到實處呢?教師可以以家長會的形式,把誦讀的好處講給家長們聽,并把班上每日誦讀的內容告訴家長,讓家長監(jiān)督學生誦讀。一開始,有的家長可能不習慣,認為孩子的誦讀時間太長耽誤了自己的時間,或是因為學生讀得磕磕絆絆而不懂得糾正等,這就需要教師與家長多交流溝通,并讓家長明白,凡事都需要一個過程,剛開始一段時間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困難,但貴在堅持,時間長了,孩子一定會有更大的進步。從誦讀短小的童謠詩歌,到長篇的童話故事,學生如果能夠堅持下來,將會終身受用。只有學校與家長共同努力,才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誦讀習慣。
綜上所述,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堅持“每日誦讀”有利于學生一生的發(fā)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采取有針對性、恰當的方法,讓學生堅持“每日誦讀”,以幫助學生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誦讀習慣,進而提升閱讀能力。
作者簡介:李金美(1990— ),女,廣西北流人,大學本科學歷,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