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血管介入外科,哈爾濱 150001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一種血管腔內栓塞性病變,多發(fā)生于外科手術后,具有發(fā)展為肺栓塞的風險,影響到患者術后恢復[1-3],因此,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工作十分重要。全程系統(tǒng)性干預是一種貫穿整個醫(yī)療活動的干預模式,具有系統(tǒng)性、綜合性,本研究為探討全程系統(tǒng)性干預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行手術治療的500 例患者,按照干預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200 例,男性110 例,女性90 例,年齡20~73 歲,平均(45.07±16.48)歲;觀察組300 例,男性163 例,女性137 例,年齡21~74 歲,平均(45.31±16.37)歲。兩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干預,為患者詳細講解圍術期的相關注意事項,做好患者圍術期生命體征監(jiān)護和記錄工作。
觀察組給予全程系統(tǒng)性干預,(1)認知干預:結合患者的年齡、文化水平,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耐心為患者講解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及表現,強調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害性,并告知患者如何預防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2)心理干預:主動與患者溝通,鼓勵患者說出內心想法,對其想法予以尊重,分析總結其壓力源、內心顧慮,對患者進行開導,并告知患者 “無需過度擔憂,下肢深靜脈血栓可通過干預有效預防”。(3)物理預防:為患者挑選合適的彈力襪,為其示范穿彈力襪的方法,并定期采用壓力泵對患者下肢進行按壓,對患者下肢進行按摩,定期更換體位,避免同一體位保持過長時間。(4)術后活動指導:術后指導患者進行被動關節(jié)活動練習,從床上踝關節(jié)、足趾、手指活動練習開始,過渡到床上拉伸活動,待患者拔管后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從扶床站立、室內緩步行走開始,逐漸增加活動量,并定期幫助患者翻身,對其四肢進行按摩。(5)飲食干預:向患者強調合理飲食的重要性,堅持以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高纖維素、高維生素為特點的飲食,確保每日攝入充足的優(yōu)質蛋白、維生素及纖維素,戒煙酒,忌食辛辣、油膩食物。
統(tǒng)計兩組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下肢周徑差值,包括患側—健側大腿周徑差值和患側—健側小腿周徑差值;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不良情緒,總分均為0~100 分,得分隨著不良情緒的減輕而降低[4];評估采用生活質量綜合問卷(GQOLI-74)量表進行生活質量評分,量表有軀體功能、心理健康、生活條件、社會功能,各維度分值均為0~100 分,得分隨著生活質量的改善而增高[5]。
應用SPSS 軟件22.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當單元格理論頻數小于5 時,采用Fisher確切概率法;P<0.05 時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為0.67%(2/300)低于對照組5.00%(10/2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5)。
干預前,兩組患者下肢周徑差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干預后,兩組患者下肢周徑差值較干預前降低;且觀察組的患側—健側大腿周徑差值和患側—健側小腿周徑差值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下肢周徑差值比較(cm,±s)
表1 兩組患者下肢周徑差值比較(cm,±s)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時間點比較,*P<0.05
指標 時間 對照組(n=200)觀察組(n=300)患側—健側大腿周徑差值干預前 2.07±0.35 2.04±0.37干預后 1.72±0.30# 1.42±0.29#*患側—健側小腿周徑差值干預前 1.79±0.30 1.76±0.32干預后 1.68±0.27# 1.40±0.24#*
干預前,兩組患者SAS 和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干預后,兩組患者SAS 和SDS 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的SAS 和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情緒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不良情緒評分比較(分,±s)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時間點比較,*P<0.05
指標 時間 對照組(n=200) 觀察組(n=300)SAS 評分 干預前 54.81±7.75 54.56±7.82干預后 47.08±6.49# 41.34±5.73#*SDS 評分 干預前 53.94±7.70 53.67±7.78干預后 46.25±6.17# 40.09±5.22#*
干預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干預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時間點比較,*P<0.05
指標 時間 對照組(n=200) 觀察組(n=300)軀體功能 干預前 72.53±6.42 72.69±6.55干預后 80.08±7.53# 87.47±8.29#*心理健康 干預前 70.35±6.20 70.56±6.34干預后 78.72±7.32# 86.89±8.21#*生活條件 干預前 71.08±6.31 71.37±6.45干預后 79.29±7.47# 87.16±8.24#*社會功能 干預前 70.59±6.19 70.87±6.24干預后 77.92±7.85# 85.46±8.45#*
下肢深靜脈血栓主要是由于深靜脈腔內血液異常凝結導致靜脈血管阻塞引起的靜脈回流障礙,其發(fā)生主要與下肢活動受限和下肢受創(chuàng)有關,多發(fā)生于外科手術后[6-8]。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的臨床癥狀以下肢疼痛、跛行、沉重感、瘙癢等癥狀,患者常伴有下肢感覺神經、運動神經障礙,嚴重時易引發(fā)肺栓塞,導致患者發(fā)生呼吸及循環(huán)雙重障礙,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9-11],因此,臨床上主張對外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予以充分重視,積極尋找有效的預防性干預手段。
外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性干預手段尚未形成規(guī)范化的體系,以往外科手術患者的術后干預措施以簡單宣教、生命體征監(jiān)測為主,其干預措施缺乏針對性和全面性,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效果不夠理想。近年來,全程系統(tǒng)性干預模式被逐漸應用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性干預中,該干預模式的特色為 “全程化”、“系統(tǒng)性”,其干預措施更加全面,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可對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予以積極規(guī)避。本研究觀察組開展全程系統(tǒng)性干預,其干預方案包涵認知干預、心理干預、物理預防、術后活動指導、飲食干預等,其中,認知干預可增強患者對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相關知識的認知,使其意識到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重要性[12];心理干預可減輕患者的心中顧慮,改善其心理狀況,使患者更加積極地配合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工作[13];物理預防主要是通過彈力襪、按摩、壓力泵等手段,來促使患者下肢血液流動,減輕下肢血液淤滯情況[14];術后活動指導通過指導患者在術后進行科學、循序漸進的肢體練習,增加患者的活動量,可有效促進患者四肢血液循環(huán),解除患者術后因肢體制動而導致的血液瘀滯狀態(tài),有利于加快血液流動,減少血液中的栓子形成;飲食干預可確保患者飲食合理,避免攝入過多脂肪而致血液黏稠度增高,降低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15]。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觀察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為0.67%(2/300)低于對照組5.00%(10/200);干預后,兩組患者下肢周徑差值較干預前降低;且觀察組的患側—健側大腿周徑差值和患側—健側小腿周徑差值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干預后,兩組患者SAS 和SDS 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的SAS 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干預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因為全程系統(tǒng)性干預減少了下肢深靜脈血栓,從而減輕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后對患者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綜上所述,全程系統(tǒng)性干預可切實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有利于減輕患者不良情緒,提升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