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彩虹 文曉華
【摘 要】“三言”“二拍”是明代作家馮夢龍和凌濛初的作品,這部作品是中國古代短篇白話小說的巔峰,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本文擬從佛寺道觀中故事分類以及敘事藝術研究著手,分析佛寺道觀在故事中所呈現(xiàn)的世俗化功能及其所體現(xiàn)的文化內(nèi)涵。
【關鍵詞】“三言”“二拍”;寺廟道觀;敘事藝術;文化內(nèi)涵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8-0204-02
“三言”“二拍”在宋元話本的說話藝術上有所繼承發(fā)展,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本文擬從佛寺道觀中故事分類以及敘事藝術著手,分析佛寺道觀在故事中所呈現(xiàn)的世俗化功能及其所體現(xiàn)的文化內(nèi)涵。期望能加深對“三言”“二拍”這部作品的理解與研究,深化對明代社會風俗人情及精神風貌的了解。
一、“三言”“二拍”故事分類
寺廟道觀在書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極多,作者選取寺廟道觀作為故事的發(fā)生地,或者是作為引發(fā)故事的開端,其敘述都別具特色,故事類型也各異。筆者認為,“三言”“二拍”中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游賞風景類。由于寺廟道觀大多建在風景秀麗、依山環(huán)水之地,歷來是眾多文人香客的游覽之地,慕名而來欣賞風景的游人不在少數(shù)。在這些寺廟道觀中他們或是想欣賞風景,或是借寺廟道觀這個地點敷衍出一段故事。如《喻世明言》卷九中裴度就是在香山寺游玩無意中拾到一條寶帶,歸還失主,從而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際遇。《喻世明言》卷四則是男主人公阮三在永福寺游玩見到燒香的女士,從而引發(fā)了一場風流韻事。
(二)讀書避難場所。寺廟道觀環(huán)境雅致清新,歷來受到讀書人青睞。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六中載:“話說臨安有一個舉人姓鄭,就在本處慶福寺讀書。寺中有個西北房,叫做凈云房。寺僧廣明,做人俊爽風流,好與官員士子每往來。亦且衣缽充軔,家道從容,所以士人每喜與他交游?!雹儆纱丝梢姡诖颂幾x書不僅可以飽覽自然山色,而且還可以交友,一舉數(shù)得。寺廟道觀歷來也是做善事的地方,所以,書中也有部分避難救濟的故事是發(fā)生在這里的,如《醒世恒言》卷二十五和卷四十所載故事。
(三)公共場所活動類。在“三言”“二拍”中寺廟道觀還經(jīng)常作為公共場所出現(xiàn),百姓在此處燒香拜佛、祈禱還愿、卜卦求簽,等等。除此之外,設宴請客、元宵看燈,甚至是商販售賣都在此處,是一個公開且熱鬧的場所。在這里發(fā)生著各種各樣的故事,莊嚴肅穆的清靜之地也承載著世俗化的煙火氣息。如《醒世恒言》卷三十中的求簽,《喻世明言》卷二十一中的聚會。
(四)殺人越貨類。寺廟道觀也是殺人越貨的發(fā)生地?!缎咽篮阊浴肪矶恢校Y一行在寶華禪寺借宿,寺里和尚見財起殺心,下毒將眾人害死。寺廟道觀本是修養(yǎng)身心、敬神禮佛的莊嚴神圣之地,寺里僧人本該慈悲心腸??墒恰叭浴薄岸摹敝幸环闯B(tài),在這里,和尚喝酒吃肉,奸淫擄掠,殺人取財,無惡不作。正因為如此才有了《警世通言》第十一卷中鄭氏在庵中歇息的一段心理描寫:“我來錯了!原來是僧人,聞得南邊和尚們最不學好,躲了強盜,又撞了和尚,卻不晦氣。”②
(五)縱欲偷情類?!叭浴薄岸摹敝械乃聫R道觀不再僅僅是燒香禮佛的清靜之地,男女之事在這里也不再閉口不談,他們不僅在寺廟里行通奸茍合之事,更有甚者取人性命。《醒世恒言》卷十五中就講述了監(jiān)生郝大卿,生性風流,伴做假尼姑與非空庵中靜真、空照及小童淫亂,最終致死的故事?!冻蹩膛陌阁@奇》卷二十六則講述了婦女杜氏在歸家途中進入太平禪寺避雨,與智圓、慧觀師徒惹出的一段偷情事件,最終因此命喪寺中。僧不像僧,寺不像寺,原本清心寡欲的僧人和寺廟道觀不再高尚純潔,而是充滿污穢,作者在作品中直面這些勾當,用犀利的語言將這些骯臟不堪的事進行揭露。這種情況并非偶然發(fā)生,而是普遍現(xiàn)象?!赌峁米T》中論及明清江浙一帶尼姑的娼妓化提到了“尼庵精舍成了柳巷花街,在所多有。尼而兼妓的‘花禪,到明清已經(jīng)職業(yè)化了?!雹?/p>
二、“三言”“二拍”的敘事藝術
“三言”“二拍”中多俗語諺語的使用。部分俗語諺語是從舊話本中流傳下來的,有些則是作者在進行文本創(chuàng)作時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人物性格而故意添加的。俗語諺語是世俗文化的載體,以通俗易懂的的語言反映現(xiàn)實生活,折射出市井百態(tài)。這些俗語諺語極具概括性,或是對現(xiàn)實生活經(jīng)驗的濃縮,或是大智慧大透徹的體現(xiàn)。如《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中道:“自古賢妻夫禍少,應知子孝父心寬。”④這句話在文中具有承前啟后的效果,同時也從側(cè)面揭示了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這一卷中的主人公趙聰與媳婦殷氏對待雙親不給飯食,加以虐待,至使母親餓死,父親被兒子親手砍死。這般孽緣都是因為妻不賢,子不孝所引發(fā)的?!冻蹩膛陌阁@奇》卷十五中:“有錢神也怕,到得無錢鬼亦欺?!雹菡菍﹃愋悴鸥毁F時揮霍錢財,目空一切,窮困時受盡奚落,凄慘度日的真實寫照。
“三言”“二拍”中的人物刻畫栩栩如生,鮮活靈動。這與作者善于運用心理描寫分不開。心理描寫不僅使人物的形象豐富立體,還推動了情節(jié)的緊湊發(fā)展。在《白玉娘忍苦成夫》中元將張萬戶擄來眾多男女做仆人,將他們隨意配對,程萬里和白玉娘結(jié)成夫妻。白玉良心知丈夫想逃,想暗自成全,但程萬里擔心是張萬戶的計謀,心中思索道:“她是婦人家,怎樣有此丈夫見識,道著我的心事?況且尋常人家,夫婦分別,還要多少留戀不舍。今成親三日,恩愛方才起頭,豈有反勸我還鄉(xiāng)之理?只怕還是張萬戶叫她來試我,我今日偏要當面說破,困住了她的念頭,不來提防,好辦走路?!雹捱@一番精彩的內(nèi)心掙扎將程萬里細心、謹慎、多疑的性格表露無遺,同時也從側(cè)面突出了白玉娘的膽識過人、蕙質(zhì)蘭心。
故事情節(jié)的曲折生動是“三言”“二拍”的另一個突出特點。作者運用誤會巧合來加深故事的沖突性,一波三折,給人意想不到的結(jié)局。《初刻拍案驚奇》卷一,蘇州文若虛窮困時,人曾相他有巨萬之富。后隨朋友出海,一番奇遇果然印證。過程頗具戲劇性,一無所有的他先是用朋友湊的一兩銀子買了一筐橘子,獲得百倍利錢,后又在荒無人煙的海島上偶然拾到一個巨型龜殼帶回賣給波斯人,竟獲利五萬兩。從家道富裕到落魄不堪,再到富甲一方,身價萬兩。這中間的起起伏伏,各種機遇與偶然,看似不可能都成了可能。這離奇的致富之路與故事開頭瞽目先生為他看相所說的“此卦非凡,有百十分財氣,不是小可”又正好印證。這精巧的布局,頗具戲劇化的故事沖突,使得作品高潮迭起,環(huán)環(huán)相扣。
“三言”“二拍”還有一大特點,就是極具因果報應意識。在這部作品中,作者花了大量的筆墨在講述果報,行善事必將結(jié)善果,做惡事必將遭惡報,這報應或是應驗在短時間內(nèi),又或是幾十年,甚至是下一輩子,不僅及自身也延及子孫后代。這種思想與作者本人所受到的佛家思想影響有關,也與明代當時重視輪回宿命的風氣有關。《警世通言》卷五講述的兩個故事都與報應有關。金員外見妻子單氏時常與福善庵施舍財貨,懷恨在心,欲將拌了砒霜的大餅送與庵中和尚以毒害其性命,陰差陽錯竟毒死了自己的兩個兒子,夫妻二人也因此喪命。另一個故事則是無錫縣呂大在行商中途拾到包裹,物歸原主,并因此找回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兩個故事將善惡有報的思想表述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將懲惡揚善的主題進行升華。
三、世俗化功能及文化內(nèi)涵
寺廟道觀本是帶有宗教性質(zhì)的莊嚴場所,而在“三言”“二拍”中的寺廟道觀由傳統(tǒng)的莊嚴場所,變成了袒露眾生萬象,進行各種社會活動的場所,在這里僧尼道士們?yōu)榱藵M足自身的欲望無惡不作。寺廟道觀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燒香禮佛、避難暫住、讀書游覽,甚至是燒殺劫掠、奸淫誘騙等接連上演。寺廟的莊嚴神圣不再,僧人的清心寡欲不再。當一個本該崇高肅穆的圣潔之地承載不了其本身的文化內(nèi)涵時,一切都發(fā)生了變化。
“三言”“二拍”中寺廟道觀的世俗化是宋明以來宗教世俗化傾向的一種折射,同時也是明代末期社會思潮在文學作品中的集中反映。明末是社會文化大變動的時代,程朱理學在此時一度受到質(zhì)疑抨擊,王陽明、李贄等人的學說突起并被過度解讀。激進者們鼓吹釋放人的本性,好貨好色以滿足個人欲望。同時也肯定男女間熱烈的感情,極力謳歌俗世生活的享樂縱情,追求自由解放??陀^上來說這是幾千年來人們逐漸擺脫封建禮教壓迫,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新思潮,是值得鼓勵的??墒?,這種新的思潮走向了極端,太過注重個人享受至使縱欲主義大行其道,貪財好貨的思想彌漫著整個社會。在如此社會風氣下,寺廟道觀自然也不能幸免,這里的人們披著宗教的外衣,戴著虛假的面具,做盡敗壞禮教、有傷風化之事。整個社會沖破了道德的束縛,欲望如潮水般充斥于世人。“三言”“二拍”中寺廟道觀的世俗化正是當時社會窮奢極欲、物質(zhì)主義大行其道的體現(xiàn)。
“三言”是馮夢龍在整理前人作品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創(chuàng)作而成的,“二拍”則基于凌濛初個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一定程度上來說縱然有前代話本的遺跡,然而總體氣味和風貌與晚明時期的社會背景和時代思潮是緊密聯(lián)系的。⑦小說中的寺廟道觀遍布各地,從南到北,從都市到荒野,都有其蹤跡,本文以寺廟道觀這樣一個特殊的場所作為研究的入手點,是因為所涵蓋的生活范圍廣,人物眾多,涉及各個階層的生活,是晚明社會的縮影,期望通過對作品的研究從而加深對晚明時代風氣以及社會背景的了解與深化。
注釋:
①④⑤檸檬初.初刻拍案驚奇[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6.
②馮夢龍.警世通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③陳玉女《.明代的佛教與社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⑥馮夢龍.醒世恒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⑦閔永軍.“三言二拍”寺廟道觀的世俗化特征[J].文山學院學報,2013(4).
參考文獻:
[1]龔鵬程.晚明思潮[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劉瑞麗.“三言”敘事藝術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
[3]姜存良.三言二拍與佛道關系之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2.
[4]閆艷敏.“三言二拍”中寺廟道觀的世俗化特征[J].文學教育,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