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偉
雪,隱喻了清凈寂滅的心體,寄托了人在塵勞煩惱中思?xì)w的愿望。因此,人們冥冥之中喜好雪境,希望在雪所營造的混沌無極之中,讓狂心停歇下來,獲得類似禪定的休息體驗。詩人和畫家尤其迷戀雪意,甚而雪山尋梅,追求向上一路。
宋代茶陵郁禪師,久參公案,后因摔跤大悟,作頌云: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關(guān)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這個偈子非常有名,幾乎認(rèn)字者皆知。事見《五燈會元》卷六:
茶陵郁山主,不曾行腳,因廬山有化士至,論及宗門中事,教令看。僧問法燈:“百尺竿頭,如何進步?”燈云:“惡?!狈踩辍R蝗粘梭H度橋,一踏橋板而墮,忽然大悟。遂有頌云:“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關(guān)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币蚱澑挥畏健熌税自贫撕蜕械枚?。師云有贊曰:“百尺竿頭曾進步,溪橋一踏沒山河。從茲不出茶川上,吟嘯無非啰哩啰?!?/p>
故鄉(xiāng)風(fēng)月,無人來爭,茶陵郁禪師悟后更不游方。
在古典藝術(shù)家眼里,白茫茫一片真干凈的雪境,是對故鄉(xiāng)風(fēng)月的提點,對塵勞關(guān)鎖下那顆明珠的暗示。大雪覆蓋下的世界,寂靜喜悅,耀眼奪目,猶如塵盡光生,打成一片。大雪紛飛,消泯物我,揉碎乾坤,融通此岸與彼岸,將古今、是非、功過、悲喜一筆勾銷,仿佛是心性故鄉(xiāng)的靈光乍現(xiàn)。
禪宗二祖慧可為求明心,嘗于大雪夜侍立于達(dá)摩安身的洞外,以待祖師點化。《指月錄》記載如下:
有僧神光,久居伊洛,博覽群籍,善談玄理,每嘆曰:“孔老之教,禮術(shù)風(fēng)規(guī),莊易之書,未盡妙理。近聞達(dá)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遙,當(dāng)造玄境?!彼煸勛鎱⒊?。祖常端坐面壁,莫聞?wù)d勵。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饑,布發(fā)掩泥,投崖飼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
值大雪,光夜侍立,遲明積雪過膝,立愈恭。祖顧而憫之,問曰:“汝久立雪中,當(dāng)求何事?”
光悲淚曰:“惟愿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祖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p>
光聞祖誨勵,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于祖前。祖知是法器,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p>
祖遂因與易名曰“慧可”。乃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p>
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p>
祖曰:“將心來,與汝安?!?/p>
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p>
祖曰:“我與汝安心竟?!?/p>
神光悟道,是禪宗西來,第一次在東土扎根。達(dá)摩指引神光向內(nèi)覓心,令其回光返照,頓悟本覺。一場驚心動魄的覺悟,就發(fā)生在那個大雪紛飛的夜晚。大雪所營造的齊物之境,是否感染并堅定了求道者的決心?
白居易有《夜雪》詩云:
已訝衾枕冷,復(fù)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wù)壑衤暋?/p>
一場大雪猶如從天而降的燈火,點亮千年暗夜。這是無始以來的無明,與清凈智慧的斗爭。智慧照破五蘊,如大雪折斷翠竹,帶來另一個世界的消息,令衾枕上的詩人感動不已。
大雪覆蓋下的世界,仿佛是自心凈土的顯現(xiàn),是諸佛極樂凈土的提前預(yù)演。白居易有一首《念佛偈》,傳達(dá)了對凈土的極度渴望,在當(dāng)時膾炙人口,流傳廣遠(yuǎn):
余年七十一,不復(fù)事吟哦;看經(jīng)費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
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yuǎn),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凈心,但念阿彌陀;達(dá)人應(yīng)笑我,我卻阿彌陀。
達(dá)又作么生?不達(dá)又如何?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王維亦有《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一詩,借雪自陳心境:
寒更傳曉箭,清鏡覽衰顏。
隔牖風(fēng)驚竹,開門雪滿山。
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
借問袁安舍,翛然尚閉關(guān)。
這可以看作一首擬陶詩,淵源清晰可見,且是諸多擬陶詩中難得一見的佳作。陶淵明有“幽然見南山”,王摩詰有“開門雪滿山”;陶淵明有“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雜塵,虛室有余閑”,王摩詰有“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王維所修不知是何法門,從詩中看,應(yīng)是一種靜態(tài)的止觀方法。灑空,即內(nèi)不放出,外不放入,當(dāng)體不顧。積素,是集聚、回歸素心,類于莊子“集虛”一法。在日復(fù)一日的清修中,道氣漸漸充盈,鏡中的衰顏已不再生發(fā)煩惱,心中反而堆積起大雪滿山的空靈喜樂。
曹洞宗的開創(chuàng)者洞山禪師,也喜用雪意喻禪。其《大功一色》偈云:白牛雪里覓無蹤,功盡超然體浩融。月影蘆花天未曉,靈苗任運剪春風(fēng)。
雪中真意,在洞山所著《寶鏡三昧》中再度浮現(xiàn):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護。
銀碗盛雪,明月藏鷺。類之弗齊,混則知處。
雪里白牛,銀碗盛雪,都是乾坤揉碎,能所雙亡的境界。雪是所,白牛和銀碗是能,能所歸空,消融無跡,空中唯余靈苗,任運修剪春風(fēng)?!独銍?yán)經(jīng)》有言:“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p>
似此不二境界,非凡夫所能夢見,需于句下仔細(xì)參究,為何于本空之處,妄立能所,我與世界因何而有?原本清凈光明,無明因何而起?如此方才不負(fù)祖師一番婆心。
巴陵禪師于云門處有三轉(zhuǎn)語,其一即直引洞山語,另一轉(zhuǎn)語則是化用。其三轉(zhuǎn)語為:如何是道?明眼人落井。如何是吹毛劍?珊瑚枝枝撐著月。如何是提婆宗?銀碗里盛雪。云門云:“他后老僧忌辰,只舉此三轉(zhuǎn)語報恩足矣?!痹崎T圓寂后,門人果不作忌辰之齋,依云門之囑,只舉此三轉(zhuǎn)語。
另一則公案,與銀碗盛雪轉(zhuǎn)語有異曲同工之妙:
眾集,燈問:“承聞二上座久在云門,有甚奇特因緣?舉一兩則來商量看?!睅熢唬骸肮湃说溃骸樝绿锴c雪,黃鶯上樹一枝花。維那作么生商量?”燈擬議,師打一座具便歸眾。(《五燈會元》卷十五)
雪峰禪師示眾:“世界闊一尺,古鏡闊一尺;世界闊一丈,古鏡闊一丈?!毙持富馉t曰:“火爐闊多少?”雪峰答:“如古鏡闊。”玄沙曰:“老和尚腳跟未點地在!”
心如古鏡,應(yīng)物而現(xiàn),應(yīng)機而照,細(xì)時細(xì)如芥子,大時覆蓋須彌山王。《楞嚴(yán)經(jīng)》云:當(dāng)知虛空生汝心內(nèi),猶如片云點太清里。況諸世界,在虛空耶!雪中世界恰如古鏡,既能細(xì)如塵埃,又能堆積成山,映照大千世界,收羅來去古今。雪和古鏡的廣闊、明亮,都隱喻了心體的相狀和功用。
冰融雪消,也用來比喻見地的透脫。似看長髭曠禪師參石頭公案:
曹溪禮祖塔回,參石頭。頭問:“甚么處來?”曰:“嶺南來。”頭曰:“大庾嶺頭一鋪功德成就也未?”師曰:“成就久矣,只欠點眼在。”頭曰:“莫要點眼么?”師曰:“便請。”頭乃垂下一足,師禮拜,頭曰:“汝見個什么道理便禮拜?”師曰:“據(jù)某甲所見,如紅爐上一點雪。”(《五燈會元》卷五)
長髭曠對禪早有體悟,但心中尚存一絲疑慮,石頭垂下一足,要他承當(dāng),長髭曠最后一點疑慮頓時如雪點紅爐,消融無痕。
宋人張方平曾就“紅爐一點雪”作詩:
昔年曾見瑯邪老,為說楞伽最上乘。
頓悟紅爐一點雪,忽驚暗室百千燈。
便超十地猶塵影,更透三關(guān)轉(zhuǎn)葛藤。
不住無為方自在,打除都盡即南能。
在過來人眼里,悟與迷,僅隔一片雪花的距離。
(責(zé)任編輯:錢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