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燁
摘 要:在我國,認罪認罰從寬訴訟制度的獨立地位還在進一步探索中。基于程序法定化的需要和國際上對于認罪協(xié)商訴訟程序的獨立化趨勢,我國應逐步構建獨立的認罪認罰從寬程序。它是認罪認罰案件和不認罪認罰案件分流的產(chǎn)物。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下統(tǒng)籌運用刑事簡易程序、刑事速裁程序及普通程序等,通過各種程序的結(jié)合來提高訴訟效率。同時,為了避免因效率而忽視程序正義,應該加強對審查機制的構建,重視認罪認罰與量刑協(xié)商的協(xié)調(diào)平衡,統(tǒng)劃責任分明的保障機制。
關鍵詞: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保障機制;獨立地位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一些試點中不斷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地位如何,也存在一定爭議。有的人認為認罪認罰從寬是一種獨立制度,有的人卻認為是一種刑事政策。但毋庸置疑的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突出特點是“量刑從寬”和“程序從簡”。量刑從寬體現(xiàn)了司法的寬容性,程序從簡提高了訴訟效率。但從試點眾多認罪認罰案件的辦理情況來看,沒有完全獨立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也出現(xiàn)了一些弊端。因此,應該認真且審慎思考,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獨立性進行準確認定,從而促進我國司法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二、從基本概念探討認罪認罰的獨立價值
(一)“認罪”的定義和性質(zhì)
“認罪”就是將自己所犯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即承認自己的行為是犯罪、如實供述相關的犯罪事實。對于“認罪”的情形,有的學者認為是審判階段發(fā)生的認罪才具有程序法意義,也有學者認為認罪可以發(fā)生在偵查階段。筆者認為,就當前法律規(guī)定而言,沒有明確的條文規(guī)定“認罪”只能發(fā)生在某一階段。因此,在案件的偵查、審查起訴及審判階段,都可以發(fā)生“認罪”。在偵查階段,被追訴人如果可以主動如實地供述其犯罪行為,那么就可以認定為“認罪”,此處的“認罪”進行狹義理解,僅包含可以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行為。偵查人員可以將相關材料隨案移送至檢察機關,并對犯罪嫌疑人提出可以選擇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建議,但偵查機關決不具有讓其“認罰”和量刑建議的權能。如果混淆權能,則可能出現(xiàn)權利機關責任推諉的現(xiàn)象,這是認罪認罰應當在各個階段制定出細則的獨立性體現(xiàn)之一。
(二)“認罰”的內(nèi)容和性質(zhì)
“認罰”在法律規(guī)定中的表述“同意量刑建議,簽署具結(jié)書”含三個意思。一是被追訴人自愿承擔其犯罪行為引起的刑罰后果,對法院的判決結(jié)果自愿接受。這里的判決結(jié)果和被追訴人的認罪認罰行為是密切相關、互為前提、互動的過程。只有在認罪認罰的前提下,法院才會從寬判決。同時,也只有在法院對被追訴人進行從寬處罰,被追訴人才會認罪認罰。這在一定程度上是“認”與“罰”的較量,也可以將二者理解為“交易”。司法實踐中,在雙方對從寬量刑意見的真誠溝通下,法院的判決與之并不會有太大出入。二是“認罰”包括了被追訴人同意適用簡化的訴訟程序。三是“認罰”還包含司法機關同被追訴人相較拒不認罪量罰較輕的量刑建議,并達成協(xié)議。這是為了防范司法機關或者被追訴人因反悔而否認之前的協(xié)議,而保留的書面文書證據(jù)?!罢J罰”意味著被追訴人要接受法官給予的合理判決,或是接受其他對被害人尋求諒解的一些行為。因此認罪認罰從寬的獨立性應當建立在自愿、平等的協(xié)商基礎上。
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第173條第2款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告知其享有的訴訟權利和認罪認罰的法律規(guī)定,聽取犯罪嫌疑人、辯護人或者值班律師、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有關事項的意見。法律明確認罪認罰從寬啟動的主體是人民檢察院。這條規(guī)定在《刑事訴訟法》提起公訴一章中,即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起始于審查起訴階段。這與前述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的“認罪行為”并不矛盾。因從偵查機關的職權來看,其負責對事實證據(jù)進行認定,至于“量刑”與其職能并無關聯(lián)。因此,在偵查階段只能進行“認罪”,而不能進行“認罰”。整個從寬協(xié)商至量刑建議由檢察院提起?!罢J罪認罰”和“從寬”分別體現(xiàn)了被追訴人的態(tài)度與檢察機關公權力的行使。二者是私權利和公權力天平上的一種權衡,如果沒有承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獨立地位,就很難保證效率的實現(xiàn)與公平的維護。
三、認定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獨立地位的必要性
(一)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程序法定需求
作為一項獨立的改革內(nèi)容,我們不應當忽視認定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獨立地位?!罢J罪”系對罪名、犯罪事實的認定?!罢J罰”是對犯罪行為導致不利后果責任的承擔?!皬膶挕笔橇啃谭矫娴摹皬妮p、減輕或免除”,這是刑事實體法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下的運用。誠然,這是程序法和實體法互相配合的果實。脫離了對刑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等實體法,必將造成實體和程序的失衡,使程序流于形式,使改革回歸起點。
首先,犯罪嫌疑人的“認罪認罰”讓案件的偵破難度大幅降低,對證據(jù)的搜集也更加容易。正如前文所說,筆者認為偵查階段可以發(fā)生“認罪”。偵查人員要對犯罪嫌疑人在程序上進行正面積極的引導,而非“誘供”。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主要宗旨是提高效率,但效率不應以偵查機關為了完結(jié)率而犧牲公平正義為代價,而致冤假錯案的發(fā)生。因此在最容易發(fā)生刑訊逼供偵查階段就應當將程序進行法定化。其次,案件進入審查起訴階段,檢察機關對被追訴人是否自愿認罪、是否同意量刑協(xié)商有必要進行審查。檢察機關由傳統(tǒng)居于“高位”的對抗模式轉(zhuǎn)變?yōu)槠降葏f(xié)商的模式。這不僅需要在檢察官職業(yè)道德基本準則中對檢察人員的態(tài)度進行規(guī)范;更需要檢察人員對認罪認罰從寬協(xié)商制度有深刻的理解以轉(zhuǎn)變以往“敵對”的作風;同時還需要深入完善檢察機關認罪認罰與從寬協(xié)商的內(nèi)部監(jiān)督機制,確保案件在審查起訴階段合法合理的進行。最后,盡管在實踐中,證據(jù)確鑿事實清楚的簡單刑事案件,量刑在檢察機關已基本確定,量刑建議到了法院被采納率超過了98%。但法院才是對被告人量刑終局“敲定權”的主體,這是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改革的產(chǎn)物。要確保法院的居中裁判權,才能確保案件受到公平公正的審理。三個階段做到程序法定才能保證案件在各個公、檢、法機關的協(xié)作效率的提升。
(二)由形式轉(zhuǎn)向?qū)嵸|(zhì)化的發(fā)展
認罪認罰案件的程序適用上,目前是根據(jù)不同情況來適用對應的程序,即分別適用刑事速裁程序、簡易程序、普通程序。但這種對應適用程序的模式使得認罪認罰從寬程序的獨立性變得形式化,且一定程度上和前述三種程序的概念、運用方面產(chǎn)生交叉混淆,不符合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獨立化發(fā)展初衷。
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制定上,司法機關參考了速裁程序,并將其作為認罪認罰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徑,速裁程序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有著密切聯(lián)系。速裁程序適用于一些輕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的適用條件中“認罪認罰”“事實清楚、證據(jù)充分”以及“同意檢察院提出的量刑建議”的表述中體現(xiàn)出其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耦合關系。筆者認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范圍應該是所有刑事案件,在此基礎上,若將認罪認罰從寬單獨認定為一種程序,和速裁程序、簡易程序并列,就會出現(xiàn)同一案件可能重疊適用不同程序的情況,從而因程序選擇的不同而致判決結(jié)果的不同。在當今現(xiàn)狀下,認罪認罰從寬的制度和速裁程序、簡易程序無法完全分離、各行其道,所以決不能將其單獨剝離和其他程序并立而行。筆者認為,應當將認罪認罰從寬理解為指導訴訟程序的一個刑事政策,甚至上升為一項原則。既要承認它的獨立價值,又要讓其貫穿于刑事訴訟各種程序中,并在各個程序中深入挖掘它的宗旨內(nèi)涵,完善其在各個階段的法定程序的設立。
(三)認罪認罰訴訟程序的獨立化是世界潮流
隨著世界各國刑事案件多發(fā)頻發(fā),各國紛紛建立了多元化的訴訟程序制度,如美國為代表的辯訴交易制度、意大利式的辯訴交易制度及德國式“辯訴交易”等。這都是作為獨立的訴訟程序而建立的,極大地提高了案件訴訟效率,也利于實現(xiàn)程序正義。我國現(xiàn)階段對認罪認罰從寬的運用與西方的辯訴交易制度大有不同,我們的改革并沒有完全照搬,而是建立了符合我國國情的制度。事實清楚、證明確鑿的案件才能使用這一制度,這是原則亦是特色。
四、結(jié)語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推行促進了對大量刑事案件的繁簡分流,從審查起訴到審判環(huán)節(jié)加速辦案周期,解決當前我國輕微刑事案件居多但采用簡單程序數(shù)量卻畸少的失衡問題。該制度應當具有自由和秩序的獨立價值,利于維護司法公正、司法威信。要合理確定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與速裁程序、簡易程序的銜接問題,要堅定開拓認罪認罰從寬程序的獨立地位,進而為其提供科學的訴訟支撐,讓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曹東.論檢察機關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主導作用[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9(3).
[2]趙恒."認罪認罰從寬"內(nèi)涵再辨析[J].法學評論,2019(4).
[3]樊崇義,李思遠.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理論反思與改革前瞻[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7(4).
[4]王敏遠.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疑難問題研究[J].中國法學,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