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呂俊峰 章慶勇 羅瑩
摘 要:醫(yī)用電子技術是醫(yī)學影像專業(yè)的一門重要課程。其面向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在課程講授方面具有不同于理工科院校的特殊性,有自己的特點。因此,作者針對醫(yī)用電子技術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影像專業(yè)學生自身基礎,從教師集體備課、教學方式、過程性評價三個方面對課程改革進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若干課程改革設想與方案。
關鍵詞:電子技術;教學效果;集體備課
一、做好教師集體備課
集體備課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師間互相學習、分享經驗的活動。規(guī)范化要求及內容對做好集體備課尤為重要。經幾位老師討論后,確定了集體備課內容及要求如下五方面:①教師通過研讀教材、教輔資料,總結出教材、教輔的優(yōu)缺點,優(yōu)先選擇學生易接受的教材、教輔講解。例如講集成運算放大器這一章時,學校所選擇的教材對運算放大器加反饋后的分析不夠清晰,而清華大學主編的《模擬電子技術基礎》對運算放大器加反饋后的講解更為清晰,所以在講解本章時,可以將參考教材中的內容加到教學內容中,以便于提高學生的理解力。②檢查教材內容有無錯誤,發(fā)現錯誤并經教師討論確認后,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更正。如加減運算放大器中圖5~7存在不當之處,一般i+和i-表示同相和反相輸入端電流,而圖中標在其他位置,容易干擾到學生的理解,所以在講授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改為i1和i2。③深刻解讀教學大綱,把握課程的重難點,識別掌握內容、熟悉內容、了解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分配授課時間。如正弦波振蕩器這一章中,重點內容:RC正弦波振蕩器和晶體正弦波振蕩器。難點內容:各類振蕩器的區(qū)別和工作原理。掌握內容:自激振蕩的基本原理、石英晶體的結構和電特性,占總課時的60%;熟悉內容:RC、LC和晶體正弦波振蕩器及其電路,占總課時的30%。了解內容:振蕩器的應用,占總課時的10%。④集體備課過程中,教師要講出難點內容、重點內容該如何講解。涉及到比較復雜的公式、定理,要通過查閱文獻,看是否能對其進行化簡。如在講積分運算放大器時,教材中利用虛地條件u+=u-=0,得出了uc= -uo,大多數學生對這一結果無法理解,如果我們畫出等效電路,再利用KVL定律推導出uc=-uo,會更有利于學生理解。⑤教師要定期查閱最新文獻,為學生講授電子學在醫(yī)學上的最新研究,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靈活應用教學方式
(1)多媒體教學和傳統(tǒng)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多媒體教學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但由于部分章節(jié)公式推導復雜,還需要畫電路及輸出波形等,因此,為提高學生的理解力,大部分課程采用多媒體教學,小部分公式推導復雜、需要畫電路的章節(jié)安排板書形式教學。如在講基本共射極放大電路分析時,要畫出微變等效電路、推導電壓放大倍數、輸入輸出電阻,采取板書的形式更容易讓學生理解。
(2)理論講授與實驗驗證的方式。目前的教學模式是理論課講授完后,再去實驗室做實驗,這種模式容易產生知識遺忘,不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因此對一些可以做實驗的章節(jié),可將理論課放在實驗室講解,講完電路結構后指導學生接線,動手實驗有助于提高學生對電路結構、原理的理解力。
(3)理論講授和實驗仿真相結合的方式。在授課過程中,由于實驗室條件有限,部分電路無法做實驗,但可以采用Multisim軟件仿真實現同樣的效果。Multisim是一個原理電路設計、電路功能測試的虛擬電路仿真軟件,一個虛擬電子實驗室。如在講文氏橋式RC振蕩器時,在講完電路的結構及原理后,還是有部分學生會懷疑這樣一個電路是否能產生正弦波。如果老師通過Multisim連接好電路(如圖1所示),點擊仿真按鈕,再點擊XSC1仿真示波器,在窗口可以看到一個動態(tài)的波形(如圖2所示)。在實驗仿真后,教師再次引導學生分析原理圖,這時學生就容易理解了。
三、注重過程性評價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考核過程中不再以期末成績決定最終學科成績,以此增加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具體操作方案如下:①課堂表現包括出勤率、課堂紀律、課堂主動性、課堂提問等,借助“雨課堂”和傳統(tǒng)的提問方式進行課堂提問,并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客觀評價,將學生綜合情況分成A、B、C、D、E五個等級,占總成績的20%;②期中考核,在學期中段,采取筆試的形式將前半個學期講授的全部內容對學生進行及時考核,考核結果在后續(xù)教學中及時反饋,查漏補缺,占總成績的20%;③學習記錄,嚴格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可以通過閱讀教材、閱讀課件、看慕課等方式進行學習,學習的同時記錄自己學習的內容,占總成績的10%;④期末考核,期末采取閉卷考核方式,占總成績的50%。
四、總結
筆者針對醫(yī)用電子技術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影像專業(yè)學生自身基礎,從教師集體備課、教學方式、過程性評價三個方面對課程改革進行了探索性研究,通過探索提出了提高教學效果方案:一是規(guī)范化教師集體備課內容及要求,二是采取多媒體教學和傳統(tǒng)教學相結合、理論講授與實驗驗證相結合、理論講授和實驗仿真相結合的方式,三是對學生施行過程性評價。
參考文獻:
[1]蘭芳苓,胡雙九.現代教育技術與醫(yī)學教育改革[J]. 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1999(1).
[2]陳立波,童家明,吳運平.醫(yī)用電子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04(4):222-224.
作者簡介:李強(1989—),男,甘肅武威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微電子材料與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