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智/浙江音樂學院
古琴藝術是我國最古老的音樂之一。上古有金石之聲,有絲竹之樂,古琴以絲為弦,是極為重要的古代樂器。在音樂長河的發(fā)展中,古琴也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不積淀出文化的價值和意義。
古琴為上古之音,早在堯舜禹時代就有記載?!拔粽咚醋魑逑抑?以歌南風?!笨梢姽徘僖魳分凭??!抖Y記·樂記》曾言:“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性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發(fā)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边@段文字,描述了音樂與人情志的關聯(lián)。音樂的“樂”,繁體字為“樂”,《說文解字》認為是五聲八音的總稱。文字中有“絲”有“木”,合在一起便能使人聯(lián)想到琴、瑟這類絲木結合的樂器。音樂不僅是一種藝術,而且能醫(yī)治內心傷痛,開解心中郁結。繁體字的“藥”便寫作“藥”,這也反映了中國文化中藝術和人身心的關系。藥是對人醫(yī)治的手段,但藥物不僅有實在物,還有非實體的。大多數(shù)中藥是來源于植物,所以藥的古字是草字頭,代表了物質性的中藥。遠古社會物質條件極為艱苦,在治療中人們也很肯定音樂這種非物質性手段的作用。從中也反映出,古代對于人的健康完善較為全面地關注到了身心兩個方面。古琴音色清淡超遠,內蘊深厚,從琴體外觀到演奏方法以及琴曲意境諸方面都具有獨特的符號文化內涵。
東漢蔡邕《琴操》曰:“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廣六寸,象六合也。文上曰池,下曰巖。池,水也,言其平。下曰濱。濱,賓也,言其服也。前廣后狹,象尊卑也。上圓下方,法天地也。五弦宮也,象五行也。大弦者,君也,寬和而溫。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亂。文王、武王加二弦,合君臣恩也。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笨此破匠5墓徘伲涔徘俚那匍L為三尺六寸六分,象征了一年的天數(shù),大約三百六十五日多一點。琴身寬度六寸,象征著上下與東南西北六個空間平面。構成琴身的上下兩個琴面,下方是水平的,上方卻有弧度,象征了古代天圓地方的理念。前寬后窄的琴身象征了社會等級和尊卑禮數(shù)。早在虞舜的時代,古琴還是五弦的,代表了五行金木水火土。周文王思子增加了第六根弦為文弦;武王伐紂又加入第七根弦為武弦,于是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古琴七弦樣式。除此之外,古琴上還有十三個徽點,十三徽象征一年中的月數(shù),代表了一年的時間。琴身背后有龍池鳳沼,也喻指陰陽關系,龍池八寸象八風,鳳沼四寸象四氣??梢?,古琴的琴身具有諧和天地的精神。
由自然聯(lián)系到社會生活,古琴的創(chuàng)制也符合先民“近取諸身”的創(chuàng)造特點。從由上到下的垂直角度看,古琴又有琴面、琴腹和琴底的不同稱謂。一把古琴從琴頭到琴尾,分別以人身上的部位對其做了命名。從琴頭開始,便有琴額、琴頸、琴肩、琴腰部位,宛若一個人身形。從這個意義上講,古琴不僅僅是一個發(fā)聲的器物,更是被賦予了生命的存在。
古琴有散音、按音和泛音三種音色。其中散音是全弦振動,泛音是全弦分段比例振動,按音是全弦的局部振動。散音和泛音屬于自然律準,按音則是通過三分損益法改變琴弦上的振動長度而產生的?!肮湃酥魄僦我匀酥螅魄僦粢蕴?、地、人之象,比象是為了取類,而以類相動就能夠和合天、地、人的生生不息之氣,道五常(仁、義、禮、智、信)之行,這是儒家天人合一觀念的完美體現(xiàn)?!币话阏J為,散音、泛音、按音三種音色與天地人之間有象征關系,泛音代表天,是超現(xiàn)實世界的聲音,正如《華胥引》開篇樂段的泛音進入到虛幻的夢境之中;散音是大地之音,或者說是自然的聲音,代表了現(xiàn)實的此在。按音代表了人,或者是變化中的生命體。古琴不同音色的交雜,仿佛是天地之間,存在與幻想之間娓娓道來的一段故事。
古琴演奏中,右手最基本的八個指法“勾”“剔”“抹”“挑”“劈”“托”“打”“摘”,每兩個為一組,對應右手中指、食指、大指和無名指的演奏技法。每一組指法隨著對應手指向內和向外的不同動作劃分出陰陽差異。向內的指法為陰,向外的指法為陽。同一根弦上連續(xù)兩個音不能用同樣的指法彈出,同一樂句中必然陰陽指法相結合。左手演奏的“吟”“猱”“綽”“注”為琴音增添了不同色彩,上下滑音也反映出作品曲調陰陽和情感特征。雙手十根手指,唯獨兩個小指在彈琴中是不用的,被稱為“禁指”。班固《白虎通·禮樂》曰:“琴者,禁也,所以禁淫邪,正人心也”,而禁指也有人以此認為是禁而不用之意。“禁”在古代最早是一種祭祀所用的盛放酒樽的器座。因此,也有人認為禁指的稱謂與古代祭祀有關,代表了操琴者與神靈之間的溝通。古代講究琴道,操琴者往往在演奏之前沐浴焚香,使自己內心沉靜,也與上古時期的祭祀愉神的習俗相關。
唐朝薛易簡在《琴決》中提出了古琴演奏的八種藝術境界,認為琴“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魄,可以辯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這段話體現(xiàn)了唐代古琴藝術的高超水平,也反映出古琴琴曲意境的諸多方面。李祥霆在此基礎上歸納了古琴演奏美學的十三種樣式,稱之為“琴聲十三象”。一曰雄、二曰驟、三曰急、四曰亮、五曰粲、六曰奇、七曰廣、八曰切、九曰清、十曰淡、十一曰和、十二曰恬、十三曰慢。進而結合唐代文人詩作總結出琴曲意境的七種類型。欣然類的琴曲令人欣喜陶然;深情類的琴曲傳遞或宣泄深切的感情;清高類的琴曲有孤獨悲涼之感,有些帶有凄清消極之氣;曠逸類的琴曲近于清高而意趣超然,終歸豁達飄逸;藝術類的琴曲重在從欣賞中獲得無功利的主觀感受;圣賢類的琴曲仰慕先賢,修身治世,最有實用價值;仙家類的琴曲寄托得道登仙的理想,或者表達理想中的仙境,是古琴藝術與道教求仙思想的融合。在這諸多類型的古琴藝術表達中,無不體現(xiàn)了歷史文化積淀下,琴曲意境符號背后龐大而深層的元語言系統(tǒng)。
琴曲韻味在一段樂句的表達中,可以在音階主音前面加入裝飾音,而主音后面更可以加入多個輔音。這些主音后面的一系列輔音為主音帶上了余韻,使古琴的聲音猶如演唱昆曲,一個唱詞中音高流轉,余音不絕如縷。古人操琴往往伴隨詩歌吟唱,還有很多琴曲便是詩歌意境的表達。在吟唱一句詩歌的時候,每一個字便是一個主音,而隨著吟唱者的情緒投入,時而熱情婉轉,時候頓挫嘆息,這些復雜的情緒便化作主音之后的輔音在琴弦上彈奏出來。故而,古琴非常適合個人情感的抒發(fā),且不同的操琴者即使彈奏相同的琴曲也會出現(xiàn)極大的差異,每個人都能彈出不同的韻味和感動。流傳下來的古代琴譜多為文字譜和減字譜,并不強調拍節(jié)的準確,中國哲學中強調意境,得意而忘言,這個意境需要操琴者融入自我,心領神會,這與西方音樂的理念大相徑庭。畢達哥拉斯將數(shù)作為萬物的本原,而將音樂看作是凈化靈魂的手段。因為音樂是和諧的音調,音調的和諧必須符合數(shù)的規(guī)定性。因此,西方的音樂強調音高和節(jié)拍的準確性,以追求最完美的和諧。這不僅是音樂藝術的區(qū)別,更是哲學和文化意義上的巨大差異。
古琴是中華歷史悠久而又博大精深的音樂藝術。古琴藝術蘊藏深刻的內涵,在現(xiàn)代社會文化中具有豐富的價值和意義。在探究和普及古琴藝術中更需要重視這種傳統(tǒng)和獨特性,感受其中的意蘊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