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亮 江門市新會區(qū)雙水鎮(zhèn)塔嶺小學
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學習任務越來越重,學生根本快樂不起來,學習也沒什么主動性和積極性可言,他們會把學習作為是一種任務、負擔,甚至產生了厭惡的情緒。如何能讓學生愉快輕松地學習,健康快樂地成長?數學這門學科對于小學生來說很枯燥無味,如何能提高數學的課堂效率也是大部分教師關注的問題。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我覺得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具體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把死記硬背的變成活學活用,把苦學累學的變成輕松樂學。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缎抡n標》是這樣提出的:要根據不同年齡特點,從已有的認知出發(fā),創(chuàng)造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能提高學習效果。設計的數學情境除了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之外,更重要的要圍繞新知識的學習來設計。讓學生在游戲、競賽中不知不覺地進入角色。這樣,不但巧妙又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課,學生就在這輕松的氣氛中獲得知識。
例如我在教學《奇偶性》一課時,為了很自然地引出新課,我設計了游戲引入。游戲分三步驟:一、出示盒子,里面裝的都是偶數,(規(guī)則:從盒子里任意取出兩張卡片,如果抽到兩個數的和是奇數的同學可領取獎品)。引導學生玩下去,有可能中獎嗎?什么原因?二、出示盒子,里面裝的都是奇數,(規(guī)則:從盒子里任意取出兩張卡片,如果抽到兩個數的和是奇數的同學可領取獎品)。引導學生玩下去,有可能中獎嗎?什么原因?三、怎樣修改游戲規(guī)則能得到獎品?
游戲是每個孩子都喜歡的,小學生活潑、好動,同時他們的好奇心很強,游戲為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游戲不是靠教師出色的講,而是靠學生主動的參與。一上課我就利用這游戲使學生因疑生趣 ,激發(fā)起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積極投入到學習之中,煥發(fā)出課堂的活力。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交流與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改進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fā)展合作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不能過于依賴老師,在沒有老師的傳授下,有的學生根本不會去主動獲取知識,甚至不知道如何去獲取知識。學生學得苦、學得累,常常費時長,收效微,自主學習沒有方法,效果不理想。印度哲學大師奧修把這樣一句話稱為最偉大的禱文 :“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腳被忘記,是因為腳處于“忘我”狀態(tài),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不合腳,腳疼了,就會被時時記起。同樣的道理,當教育適合學生時,學生就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在忘我的時刻,學生的能量就不會被教師的說教所消耗,真正出現投入和著迷的境界。課堂上放手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從設疑、猜想、舉例、到驗證、最后歸納總結,每個環(huán)節(jié)學生都主動參與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一定的發(fā)展。
例如在《奇偶性》這一課中,有了上面游戲的引入,我讓學生大膽設想,猜想:奇數+奇數會是什么數? 偶數+偶數會是什么數?接下來放手讓學生進行驗證。我先請同學們分組舉例,在大量的數據中分析,獲得新知識。偶數+偶數=( ),奇數+奇數=( ), 偶數+奇數=( )。接著讓學生用小正方體擺拼 ,通過擺拼,驗證結論正確。最后歸納結論,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總結規(guī)律性,從而解決問題。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樣不但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及創(chuàng)新能力,更能讓學生學會與別人合作的方法和能力。
(一) 回歸生活,學以致用。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生活中有大量的數學知識,善于從生活中發(fā)現問題,獲得靈感,解決問題并引導學生應用知識去解決問題是學習的一次質的飛躍。為了讓學生能把掌握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我設計了生活中的具體情境的練習題。練習1、翻手掌。規(guī)則:所有學生手心向下,然后先手心翻向上,再把手心翻向下。依次翻動手掌心。練習2、開燈關燈。晚上要開燈了,淘氣一連按的7下開關,請問這時燈是開的還是關的?如果按10下呢?練習3、擺渡。小船最初停在南岸,從南岸駛向北岸,再從北岸駛向南岸,不斷往返。練習4、小華和小強打乒乓球,小強先發(fā)球,如果兩人接球沒有間斷。第8次接球的是小華還是小強?第11次呢?
(二)重視方法指導,通過多種方法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理解數學,重點難點一網打盡。我通過大量有趣,有用的練習,用新穎,活潑的設計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參與活動,學生留下了足夠的思考空間。例如:練習3擺渡,我設計了列表法,畫圖法。這樣每位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教學知識,還能夠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成功的體驗。
一堂課結束,引導學生總結,交流學習收獲。不同的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各不相同,利用分小組交流,使學生互相促進。在這過程中,可以是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反饋,也可以是學生與學生多向交流反饋的過程。讓學生談學習收獲的活動,我覺得收獲良多。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讓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全部調動起來,他們自己梳理知識,其他同學進行驗證,補充。在相互交流中鞏固了知識,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和交流意識一舉兩得。
著名教育家第多斯惠有句教育名言:“教育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知識的過程,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蔽业恼n堂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的學習機會,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興趣濃厚、主動探究知識,更有利于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效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全面開拓學生的思維和智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的用心是良苦的,發(fā)揮我們的領路人的作用,把死記硬背的變成活學活用,把苦學累學的變成輕松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