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內江師范學院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 游 嬌
四川內江師范學院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 羅力杰
四川內江師范學院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 劉成龍
中考試題立意深刻、設計獨特、背景公平,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公平性,是知識和數學素養(yǎng)的載體,直接反映了中考命題規(guī)律和動態(tài).因此,中考試題是研究中考的最佳材料.如何研究中考試題呢?我們認為首要任務是選擇恰當的視角.研究中考試題的視角很多,如解法、變式、背景、立意、規(guī)律等.本文中針對2018年成都中考第28題,從解法、背景和變式三個角度進行深入研究.
試題:(2018年成都中考第28題,下文簡稱28題)如圖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以直線x=為對稱軸的拋物線y=ax2+bx+c與直線l∶y=kx+m(k>0)交于A(1,1)、B兩點,與y軸交于點C(0,5),直線l與y軸交于點D.
圖1
(1)求拋物線的函數表達式.
(2)設直線l與拋物線的對稱軸的交點為F,點G是拋物線上位于對稱軸右側的一點.若,且△BCG與△BCD面積相等,求點G的坐標.
(3)若在x軸上有且僅有一點P,使∠APB=90°,求k的值.
注:解(1)得y=x2-5x+5,過程略.
在數學活動中,問題是研究的對象,而問題解決不僅是研究的目標,而且是最基本的數學活動形式.試題解法研究可以從一題多解和多題一解著手,從答題的典型失誤和優(yōu)美解、方法提煉、解題反思等視角展開.其中,一題多解指對試題從不同的路徑,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研究,最終獲得不同的解法[1].試題多解的研究有利于溝通解法間的聯系,有利于弄清試題的本質,有利于發(fā)掘試題的背景,有利于厘清試題的變式,有利于從不同角度領會命題者的意圖.本文對28題(2)(3)進行多解研究.
解法1:如圖2,過點B作BT⊥x軸于點T,過點A作AM⊥l于點M,AE⊥BT于點E.
圖2
由題意得點G的位置分為兩種情形,如圖3:
①點G在BC下方.
DG1∥BC,解得x=3,得出點G(3,-1).
②點G在BC上方.
因為G2G3與DG1關于BC對稱,所以
圖3
解法2:設點
將點B的坐標代入y=x2-5x+5,解得k=,所以點得出直線BC的方程為下同解法1.
解法3:由解得x=k+4或x=1(舍去).
所以點B(k+4,k2+3k+1).又因為點,解得(舍去),所以得到點易知直線BC的方程為5.下同解法1.
解法4:如圖4,作AM⊥x軸,BN⊥x軸,垂足分別為點M、N,記直線x=與x軸的交點為Q,則.因為MQ=,所以NQ=2,則點
圖4
下同解法1.
解法1:如圖5,由題意可知,點A的坐標為(1,1).又點A在y=kx+m上,易得m=1-k,于是y=kx+1-k.
圖5
解法2:同解法1,解得點B(k+4,k2+3k+1).設點P的坐標為(n,0),則直線AP的方程為.因為∠APB=90°,所以AP⊥BP,得直線BP的方程為y=(n-1)x+n(1-n).將點B的坐標代入,得n2-(k+5)n+k2+4k+5=0.因為點P有且只有一個,解得k=-1+
解法3:同解法1,解得點B(k+4,k2+3k+1).設點P的坐標為(n,0),因為BA的中點為顯然PO′則n2-(k+5)n+k2+4k+5=0,解得①.因為kAP·kBP=-1,所以=-1,則k2+3k+1=(n-1)·(k+4-n)②.將①代入②,得
解法4:同解法1,點A(1,1)、B(k+4,k2+3k+1).設點P(n,0),由kAP·kBP=-1,得,解得n=.因為點P是唯一的,所以Δ=0,解得,所以點因為∠APB=90°,所以AB2=AP2+BP2,則3k2+6k-5=0,解得.又因為k>0,所以k=-1+
變式指相對于某種范式,不斷變更問題情境或改變思維角度,使事物的非本質屬性時隱時現,而事物的本質屬性保持不變的變化方式[2].變式可以有效抑制題海戰(zhàn)術,而且能完善學生認知結構,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能力.下面對28題(2)進行變式研究.
分析1:(2)中△BCG與△BCD面積相等這一條件能變成更一般的情形嗎?
變式1:其他條件不變,將△BCG與△BCD的面積比改為,求點G的坐標.
解:已知點
(1)當點G在BC上方時,得直線G1G2的方程為解得點G的坐標為
(2)當點G在BC下方時,得直線G3G4的方程為解得點G的坐標為
分析2:(2)中這一條件能變成更一般的情形嗎?
變式2:其他條件不變,設=λ,求點G的坐標.
解:如圖4,過點B作BN⊥x軸于點N,得,即,解得,所以點又點A(1,1)在y=kx+m上,由解得,則直線直線
分析3:(2)中△BCD與△BCG面積相等和這兩個條件能同時變成更一般的情形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研究)
試題背景指命題選材中涉及的知識、模型、思想、方法等.[2]研究試題背景對理解試題、把握試題本質有積極意義.常見的試題背景有很多,如現實生活背景、初中教材背景、中考試題背景、高中數學背景等.[2]28題蘊含豐富的高中數學背景,分析如下:
背景1:點到直線距離公式
分析1:(2)中△BCD與△BCG具有相同的邊BC,而△BCD與△BCG面積相等等價于BC邊上的高相等,即點G到BC的距離等于點D到BC的距離,則原問題轉化為求到BC距離等于點D到BC距離的點G,顯然試題含有點到直線距離這一背景.
點到直線距離公式:設直線方程Ax+By+C=0,點P的坐標為(x0,y0),則點P到直線的距離下面給出點到直線距離公式下的試題解答:
圖6
解:如圖6,設點G(x,x2-5x+5),過點D作DE⊥BC于點E,直線BC的方程為由S△BCD=解得DE=.又S△BCD=S△BCG,所以利用點到直線距離公式得出點G到直線BC的距離為
背景2:定比分點坐標公式.
分析2:(2)中將A、B、F三點聯系在一起,從本質上講這種聯系是坐標間的聯系,如何刻畫呢?最直接的表征方式是向量的定比分點坐標公式.
定比分點坐標公式:設坐標軸上一有向線段的起點和終點的坐標分別為x1和x2,分點M分此有向線段的比為λ,那么,分點M的坐標
至于點B坐標的求解,可以運用定比分點坐標公式得到,如下:
數學家波利亞指出:一個有責任心的教師與其窮于應付煩瑣的數學內容和過量的題目,還不如適當地選擇某些有意義但又不太復雜的題目去幫助學生發(fā)掘題目的各個方面.[3]從多個方面對28題進行分析,可以深刻理解試題的本質、拓寬試題解法、加強試題變式,以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