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顯英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詩歌教學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詩歌教學,可使學生深入地體會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所蘊含的無窮魅力,通過學習詩歌,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們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歌;教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2-0233-01
引言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詩歌既是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精髓所在,同時,也是培養(yǎng)與提升人們人文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詩歌時一個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而如何來有效地開展小學語文詩歌教學,長期以來,都是教育界研究與實踐的一個重要課題。由于詩歌時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一種文學形式,對于小學生而言,在學習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當中,會因為具有時代的差異性,而感動難以理解與掌握詩歌的主題思想與豐富內涵,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會感動具有不少的困難與阻力。因此,教師必須采用適合于小學生的詩歌教學策略來開展詩歌教學,充分彰顯出語文詩歌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一、通過充分想象出詩人所處的環(huán)境,來有效地進行詩歌學習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當中,首要的一個教學工作就是要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在學習詩歌的過程當中,當學生在學習與理解詩歌之時,倘若學生能夠通過詩歌當中的詩詞,來進行豐富的想象,從而較好的聯(lián)想到詩人創(chuàng)作這首詩歌的時代背景,進一步把握詩歌當中的內容與情感。例如,教學《游山西村》一詩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下述幾個方面來充分發(fā)揮出自身的詩歌想象力,來深入地學習與理解這首詩歌:第一、可由學生來進行角色扮演,通過扮演詩人的方式。來讓學生融入到詩人的內心世界當中,并去感悟詩人自身的情感,讓學生通過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來深入地體會詩歌當中的思想與內涵。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游山西村》一詩的朗誦來作為畫外音,讓學生身穿漢服,來表演這首詩歌所描寫的山重水復、柳暗花明自然景物,與農家、衣冠簡樸、閑乘月、夜叩門等生活場景。并讓表演的學生用詩詞語言、神態(tài)動作來展現(xiàn)出詩人的心理活動。第二、通過讓學生朗誦這首詩歌,對這首詩歌獲得感性的認知。并讓學生以繪畫的方式來描繪出詩歌所體現(xiàn)出的自然景物、生活場景的畫面。而學生在繪畫詩歌畫面的過程當中,也是充分發(fā)揮出自身想象力的一個學習過程,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通過朗誦認知—繪畫展現(xiàn)—豐富想象的學習方式,以繪畫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來較好的彰顯出詩詞之美。有利于形式更好的理解與掌握詩歌的內涵與意境,并能夠從整體上來把握詩歌的主題思想,并通過教學劇演出、詩歌繪畫的方式來詮釋詩歌、理解詩歌。讓學生能夠直觀形象地理解詩歌當中所描繪的場景與詩人在時隔當中所流露出的真情實感。
二、教師可積極主動地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豐富情感
通常而言,詩歌即是詩人在其日常生活當中,對于外界的人事物、以及內心所獲得的感悟,用文字的方式來展現(xiàn)出自己內心當中的思想與情感。教師在開展詩歌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可講述給學生,詩人所出的社會環(huán)境、人生經歷,讓學生進一步認知與了解詩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如此一來,不僅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詩歌的興趣,還能夠較好的開展詩歌教學,有效地提升詩歌教學的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同時,學生只要把握好了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就能夠更好的體會詩歌的豐富情感。例如,在教學《題西林壁》一詩時,教師可首先講述給學生,北宋神宗時期,在王安石變法之時,圍繞著變法的爭議,詩人蘇軾在仕途當中被卷入了新舊政治勢力之間的斗爭,蘇軾在政治傾向上較為親近于反對變法派,反對當時的新法。但他能夠較為客觀全面地看待新法,認為必須運用新法斗爭較為合理的部分,因此,他受到了反對變法派在政治上的排擠。因此,蘇軾在《題西林壁》一詩斗爭所描寫的廬山,也從文學藝術的角度來展現(xiàn)出當時北宋朝堂當中錯綜復雜的政局,北宋時期變法派與反對變法派這兩種政治勢力處于不同的立場,因此,也秉持不同的理念與不同的做法。而在這首詩歌當中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通過寓情述理的方式,能夠讓人們懂得看待如何問題都必須做到客觀全面,這樣才能獲得一個正確的結論。通過讓學生學習與掌握詩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可讓學生融情入景地體會到詩人想要在詩歌當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三、讓學生通過詩歌學習,體會詩歌所營造的意境美
傳統(tǒng)的中國詩歌都具有著音韻美與意境美,詩人通過詩歌意境來表達出的思想與情感,讓學生通過誦讀與想象,較好的融入到詩歌所營造的意境當中,去深切地感悟詩歌之美。這樣一來,不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有助于學生深入地學習與掌握詩歌的思想與情感。例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一詩時,教師可通過詩歌教學來讓學生體會到詩歌當中所蘊含的唯美意境。在這首詩歌當中,充分運用了“香爐”“紫煙”““銀河”的意象描寫,并通過描述廬山瀑布的“高大、聲音、色彩、效果”,來展現(xiàn)出廬山瀑布所具有的恢宏氣勢。讓學生能夠通過詩詞融入到廬山之中,去體會廬山瀑布“疑是銀河落九天”之美。詩歌意境的作用,并不僅是體現(xiàn)在渲染詩歌的內容與情感這一方面,還能夠彰顯出詩人的價值取向與思想情感。雖然詩歌意境是通過詩詞當中所描寫的景物與詩人的情感所構建而成的,但是意境卻是一種詩歌的升華,是對詩歌情感的最佳展現(xiàn)。詩歌所營造的意境,既要讓詩歌的主題思想與豐富內涵較好的體現(xiàn)出出來,同時,還顯現(xiàn)出詩人的情感意識與審美意向,因此,詩歌的意境,是學生學習詩歌的一個重要的途徑,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詩歌意境來學習與掌握詩歌當中所蘊含的內容與情感。
結語
總之,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當中,想要讓學生有效地學習與理解詩歌。教師就必須依據(jù)學生的詩歌學習水平、認知理解能力,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詩歌教學策略,積極主動地引導學生通過詩歌想象學習、體會詩歌情感學習、感悟詩歌意境學習等學習方式,較好的學習古代詩詞,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水平,促進學生獲得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旭.小學語文詩歌教學之我見[J].文學教育(下),2019(07):188.
[2]李艷.小學語文詩歌教學方法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18):54.
[3]張麗容.新時期小學語文詩歌教學質量的提升策略[J].教育觀察,2019,8(02):37-38.
[4]于曉潔.談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的微課設計[J].才智,2019(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