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卿
【摘 要】課程是黨的教育方針重要體現(xiàn),是實現(xiàn)學校辦學目標和育人目標的重要載體。在總結梳理多年來課程實踐的基礎上,圍繞“時代領跑者”育人目標,秉持“博學約修”的校訓,江蘇省鹽城中學把再構“博約”課程體系作為創(chuàng)建江蘇省高品質示范高中重點項目之一。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2017)》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版)》為指導,圍繞“時代領跑者”育人目標,以“思想性、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關聯(lián)性”為原則,將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優(yōu)化整合,再構鹽中特色的“博約”課程體系,突出“適切性”,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適性成長,教師在課程實施中同步發(fā)展,學校在課程改革中提升品質,使我校成為展示江蘇高中課改成果的示范窗口和發(fā)展素質教育的創(chuàng)新典型。
【中圖分類號】TN929.5-4;G642;TP391.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9-00-01
一、完善結構
圍繞“時代領跑者”的育人目標,聚焦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全面了解學生發(fā)展需求;借助校內外資源,依托課程專家對學校課程開發(fā)做整體的規(guī)劃與指導,加強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整合融通,面向學生更富選擇性、面向未來更富前瞻性、面向國際更富融通性,完善運動健康系列、勞動體驗系列、主題德育系列、生涯規(guī)劃系列、環(huán)保生態(tài)系列、大學先修系列、探究創(chuàng)新系列等10大系列、118種校本課程,形成全面支撐“時代領跑者”育人目標的“博約”課程架構。
二、強化管理
一是形成有效機制。修訂課程管理制度,使課程建設的各項工作有制度可依;明確選課制度流程(制定課程設置清單→發(fā)放選課手冊→教師指導→學生填寫選課單→課程領導小組審核→發(fā)放選課通知單→組織實施),合理落實課程的“必修+班級制”“選擇性必修+走班制”“選修+導師制”的實施管理模式;明確校長室、課程中心、年級工委、教研組管理職責,使課程建設的每項工作有人督查;成立課程管理中心,讓課程建設的每項工作有人落實。
二是加強隊伍建設。在打造卓越師資,保證國家課程開足、開齊、開好的基礎上,大力提高教師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施的專業(yè)化水平,形成一支數(shù)量充足、能力卓越的課程導師團隊,依靠這支團隊打造“人氣課程”和精品課程。
三是建設系統(tǒng)平臺。根據(jù)選課制度的要求,依托“鹽中云”建設智能化選課系統(tǒng),建設一批融合于“鹽中云”的智能化學科與課程專用教室,充分滿足課程實施需要
四是健全激勵機制。加大經費投入,設立專項經費用于特色課程建設;優(yōu)化考核機制,把課程建設納入考核系統(tǒng),作為部門、年級工作考評和教師職務晉升及表彰推選的重要依據(jù)。
三、深化改革
一是加強前瞻性項目建設。學校成立前瞻性項目領導小組,加大省前瞻性項目的研究力度,做到周周有計劃,月月有反饋,年年有考核,穩(wěn)步推進項目實施,確保質量,積極發(fā)揮項目的示范作用,以項目促進課堂改革,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在實施中加強校際之間的交流,加強和高校間的深度合作,提升項目的實用性、時代性、前沿性和指導性,提升前瞻性項目在全省全國范圍內的影響力。
二是加強課程基地建設。鞏固已有的課程基地(學科中心),打造高峰基地,充分發(fā)揮課程基地的優(yōu)勢和作用,提升課程基地對學科教學質量的貢獻率,增強課程基地的影響力和輻射度,成為發(fā)展素質教育的創(chuàng)新典型。
三是加強國際融通課程建設。擴大與海外中學的合作交流,實現(xiàn)課程互通、學分互認,深化國際理解教育;加強與省教育國際服務中心等機構的合作,充分利用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香港、澳門等國外、境外教育資源,開設AP、STEAM等國際融通課程。
四、優(yōu)化評價
遵循邊開發(fā)、邊實施、邊提升的思路,立足于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構建鹽中“博約”課程發(fā)展性評價機制,突出評價的發(fā)展性功能和激勵性功能,不斷提高課程開發(fā)與實施水平。
一是對學生進行發(fā)展性評價。為每位學生建立基于“鹽中云”的課程評價體系,注重知識評價與能力評價結合、階段評價與輔導跟進結合。從道德品質、公民素養(yǎng)、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xiàn)六個方面進行評價。評價結論用等級與合格相結合表示,并附以相應的佐證材料。為教師全面了解學生提供準確和動態(tài)的依據(jù),幫助學生更清晰地掌握自己的實際情況,激發(fā)他們學習的動力和潛能。
二是對教師進行激勵性評價。由校長室牽頭,課程中心組織,對教師課程開發(fā)能力和課堂教學能力進行評價。時間上采用長短考核,即每月一考核、每學期全面考核和每年綜合考評??己隧椖渴孪裙?,將師德修養(yǎng)、課堂教學、課程開發(fā)、課題研究等納入教師評價體系,采用個人自評、組內互評、組長考評和行政考評的層級評價。此外結合學生調查問卷和家長調查問卷,全方位客觀、公正地量化評價,評價結果與教師績效考核、榮譽推薦、職稱評聘掛鉤。
三是對課程進行多元性評價。建立由學生、家長、社會、學校和教師等共同參與的多元課程評價機制。對課程的計劃、實施、結果等諸種要素進行綜合評價,既關注學生和教師的發(fā)展又要關注課程本身的建設。既重視課程實施結果評價又重視課程實施過程性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