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從人員方面、時間方面、空間方面分析“三全育人”模式的主要構成,提出總體調節(jié)“全員育人”、細致規(guī)劃“全程育人”、統(tǒng)一推廣“全面育人”等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三全育人”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7C-0041-02
新時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以及各類新興網絡技術的進步,各類思想文化間的交互、融合等都呈現出新興的趨勢,社會中各類思想意識出現多樣、多元等特征,這就要求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實現“三全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本文試從人員方面、時間方面、空間方面分析“三全育人”模式的主要構成,并提出總體調節(jié)“全員育人”、細致規(guī)劃“全程育人”、統(tǒng)一推廣“全面育人”等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路徑。
一、“三全育人”模式的主要構成
從人員方面、時間方面、空間方面,可以將“三全育人”模式再細分為“全員育人”模式、“全程育人”模式、“全方位育人”模式。
(一)“全員育人”模式
“三全育人”規(guī)定了高職院校中所有成員均要擔負育人的責任,并在育人期間發(fā)揮出主動性,所以,在人員構成方面,關鍵就是人員主體所產生的轉變?!叭珕T育人”著眼于對全部人員開展整合,并加入育人工作,而并非常規(guī)的教育觀念中僅限在教師甚至是思政教師的較為狹隘的育人主體。
(二)“全程育人”模式
育人是一項滲入學生成長、生活整體過程的長期工作,這一工作不應僅是為了應對檢查或是評定而開展。“三全育人”更為注重的是全程育人,育人要滲入大學生日常的生活、學習中。“三全育人”讓育人的總時間得到延展,還著眼在依據具體的學情進行育人,在育人的不同時期開展有關的教育。
(三)“全方位育人”模式
育人應將學生得到全方面進步與發(fā)展當作中心,在不同的空間中實施,讓大學生在把握各類專業(yè)能力與知識的前提之下,培育其形成更為良好的思想品格修養(yǎng),進而促進大學生的總體素養(yǎng)得到增強,讓其獲得更為全面的發(fā)展。
二、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路徑
(一)總體調節(jié)“全員育人”
1.把教育與育人當作前提。當前,高職院校教師不但擔負教給學生各科知識、技能的責任,還擔負著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的責任。教師應將教育與育人當作前提,科學且高效地把思政教育滲入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挖掘各門課程所內含的思政教育相關內容,并將其應用到調研、服務、教育等各個領域。
2.把管理與育人當作核心。管理與育人指的是高校管理機構及其相關人員依據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借助相應的體制、對策、政策等,把思政教育滲入學校管理,幫助大學生樹立更為堅定的信念,塑造更為崇高的思想品格,培養(yǎng)更為深厚的法律素質,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與行為等,使得大學生得到全方位的進步。高職院校將管理與育人觀念滲入所有的管理活動,精準把控管理與育人的核心內容,科學運用各類管理媒介及高校管理方法,健全管理機制。應積極營造良好的管理環(huán)境與條件,促進大學生形成主動向上的思想品格;應凸顯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寬其加入到高職院校管理中的渠道與平臺等;應構建師生共同參與的管理體制,增強大學生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主動性與能動性,特別是對于紀律規(guī)定、獎助評比等與學生自身權益緊密聯結的事宜。
3.把服務與育人當作基本。服務與育人指的是高職院校服務部門及其相關人員依據立德樹人的目標,借助各類服務行為、方法、條件、環(huán)境等,讓大學生在接受服務期間,能夠被影響,無形中受到思政教育的影響,進而增強其各類技能及素養(yǎng)。各高校應認定服務與育人對于“全員育人”所具有的關鍵功能與位置,將服務與育人當作各類工作的著眼點與出發(fā)點,發(fā)掘出這類服務中所具有的思政教育相關內容,凸顯出服務與育人本身的作用。當然,值得注意的是,不可以把高職院校中的各類服務工作與簡易且普遍性的社會服務工作加以等同,高職院校中的服務部門及其相關人員要準確認知自己的價值,提升自豪感與歸屬感,主動凸顯出優(yōu)點,為大學生提供溫暖、精準、科學的個體化服務,將育人滲入服務中,促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二)細致規(guī)劃“全程育人”
1.入學階段。高職院校應緊抓大學生入學階段,適宜地實施思政教育,運用各類方法,在入學教育中著重開展信念教育,提升思政教育的科學性、實效性與吸引力,讓大學生自主將信念滲入至大學的總體學習與生活中。比如,高職院校可以在新生進行入學軍訓期間,抽出一定的時間對其開展思政教育有關的講座。在講座中滲入“全員育人”相關的知識、理念等;同時,還可以在新生的入學手冊中印制上關于“全員育人”的內涵、做法等,幫助學生更為全面地把握“全員育人”所具有的重要價值。
2.在校階段。大學生在校階段的思政教育,應將道德教育當作重點,幫助學生形成更為主動向上的道德品格與習慣。高職院校應在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中,融入認識、感情、意念、行為等各類因素,增強學生對道德的認知,提升道德感情,培養(yǎng)道德意念,踐行道德行為,最后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讓道德素養(yǎng)得到提升。比如,高職院校可以在教學樓走道的宣傳欄中,粘貼“全員育人”的海報、宣傳單等,以供學生觀看與學習。同時,學校還要設定“全員育人”相關的課程,如果條件準許,可以將這一課程設定成必修課程,學生在完成一個學期的學習后,接受相應的考核、測試等,增強其對于“全員育人”的掌握程度與理解程度。
3.即將畢業(yè)階段。即將畢業(yè)階段,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可將重點放在職業(yè)道德上。應促進學生將努力拼搏、敬心敬業(yè)當作根本的職業(yè)態(tài)度;將團結協作、誠懇踏實當作根本的職業(yè)道德;將遵紀知法、廉潔知恥當作根本的職業(yè)操守;將勤于奉獻、服務旁人當作根本的職業(yè)職責;將維護環(huán)境、科學運用各類資源當作根本的職業(yè)觀念。高職院??稍趯W生學習的項目中融入“全員育人”的課題,讓學生組成小組開展研究,制作課題相關的學術報告、經驗總結等,并遞交全班學生共享。教師可以將這一成果當作畢業(yè)考評中的一項內容,與學生最終的畢業(yè)考核進行關聯,讓學生在得到更多“全員育人”知識的同時,獲得更為良好的畢業(yè)成績。
(三)統(tǒng)一推廣“全面育人”
1.凸顯出教學所具有的主導功能。各個高職院校要凸顯出教學對于“全面育人”所具有的主導功能。大學生思政教育,不僅僅是思政課程的責任,其他專業(yè)相關課程也十分關鍵。思政課程要密切聯結時代發(fā)展需要與國際局勢,理論聯系實際,將實際問題當作核心,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答復學生十分關注的各類焦點問題,使得學生能夠把握黨情、國情。許多哲學社會學課程都具有十分突出的意識形態(tài)特性,應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堅定信仰信念信心,在哲學社會學課程教學中,促進學生產生準確的政治走向,運用準確的信念,分析并研究繁雜的社會問題,增強思想素養(yǎng)與精神品格。教師應注重精準發(fā)掘出課程特征,找出所內含的思政教育相關內容,傳授專業(yè)知識的同時,在無形中滲入思政教育,借助各指導技巧,提升滲透性,在課中與課后對學生開展專業(yè)知識的輔助、思想方面的指導、心理方面的開導等,把思政教育及專業(yè)教育等加以融合,促使學生得到進步。
2.凸顯出社會實踐所具有的開拓功能。社會實踐是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關鍵步驟,其主要包括課程中的實踐步驟、學校中的社會實踐、學校外部的社會實踐、虛擬的實踐。高職院校要主動摸索出運用社會實踐實施思政教育的關鍵方法,持續(xù)健全工作體制,對社會實踐開展主題化方面的設計、基地化方面的運轉、平臺化方面的宣傳等,讓學生能夠在社會實踐中認知自身、健全自身,持續(xù)認知社會、把握社會,并在親自體會中全方位增強整體素養(yǎng)。
3.凸顯出學生組織所具有的載體功能。高職院校中學生組織繁多,不管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均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凸顯出了主客體間相間的功能。其一,學生組織對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十分關鍵,是高職院校實施思政教育的關鍵輔助;其二,學生組織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關鍵表現模式,是高職院校實施思政教育十分關鍵的對象,對所有學生組織實施教育是思政教育中十分關鍵的內容。高職院校要全方位凸顯出學生組織對于思政教育所具有的媒介功能,知曉學生組織所具有的角色定位,科學分配其工作,提升思政教育科學性與實效性。高職院校要增強對學生會的引導,精準把控現代大學生所具有的思想多樣化需要與個體進步十分突出的特征,主動凸顯學生對于校園活動所具有的主導功能,激起大學生的主動性及能動性,全方位挖掘各類思政教育相關因素,實施符合大學生各類需要、認可程度較高的學校文化項目;要增強對學生組織開展工作方面的引導與政策方面的支持,完善各類管理體制,聯合課堂中的教學、各類技能鍛煉等,實施極具特色的思政教育活動,從而促使大學生得到全方位進步。
4.凸顯出學校條件與環(huán)境所具有的滲透功能。高職院校學校條件與環(huán)境會給大學生自身的行為、觀念等帶來較大的滲透,從而對思政教育實效性產生影響。在這里,學校條件與環(huán)境指的就是學校中對大學生平日進行的學習與生活帶來影響的所有物質的總計,主要包括雕塑、建筑等各類物質形態(tài)之下的學校設施。高職院校要依據自己的歷史、自然等相關情況,科學分配學校條件與環(huán)境,使得所有花草、建筑等均可以向學生傳送價值引導與理想觀念。在實施更為精巧的設計后,能夠把準確的三觀、道德觀念、行為規(guī)定等融進學校各類景物中,對大學生凸顯出教化、引導的功能,還可以凸顯出提醒、鼓勵的效果,讓大學生在無形中學習與感悟,增強其思政素質。
總之,大學生思政教育中,教師應主動構建“三全育人”的學習氣氛,并持續(xù)健全“三全育人”所具有的高效體制,著重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踐水平與成效,從而全方位增強思政教育的科學性與實效性。
【參考文獻】
[1]任和,胡卓瑋.依托網絡資源架構學校三全育人建設[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8(33)
[2]鄭永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全力構建“三全育人”體系[J].中國大學教學,2018(11)
[3]蔡達君.“三全育人”模式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山西青年,2018(24)
【作者簡介】梁淳一(1974— ),廣西浦北人,廣西英華國際職業(y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yè)道德培育。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