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計明
中醫(yī)提倡“順四時、節(jié)飲食,調情志、慎醫(yī)藥”,這與教育之道是相通的。
1.順四時——遵循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
人的成長要遵循生命規(guī)律,人的發(fā)展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要按照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選擇適合的教育內容和方式。
從家庭教育看,很多家長給孩子報了各種課外班,忽視了對孩子的健康、價值觀和責任感的培養(yǎng),孩子們或許沒有“輸在起跑線上”,但卻“累倒在了起跑線上”。從學校教育看,出現幼兒園小學化、小學初中化、初中高中化的現象,后果是:小學在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大學卻在進行習慣培養(yǎng),很多大學生搞不清楚自己的發(fā)展方向。
因此,教育要“授之以時”。小學要呵護童趣好奇,指導學生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初中生有了獨立意志,就要針對獨立個性進行團隊合作教育,培養(yǎng)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高中生正在走向成熟,逐漸形成世界觀和人生觀,這時就要通過學科教學和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引導學生學會規(guī)劃人生,學會主動擔當;大學時,學生要有一技之長,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最終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這樣循序漸進,一個人就會在所受的教育中獲得需要的能力和品質。
2.節(jié)飲食——教給學生最有生命力的知識
現在,家長和老師塞給學生各種學習輔導資料,不斷給學生“加餐”,造成不少學生“厭學(食)”。越厭越補,越補越厭,形成惡性循環(huán)。其實,我們教給學生的應該是最有生命力的知識,要懂得取舍,要回到學習的根本。學習就是要讓學生搞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它們因何而生,又因何而成,在什么條件下使用。學習的過程是掌握學習能力的過程,并不是學得越多越好,而應該讓學生在“領悟”中學會“生發(fā)”。
3.調情志——引導學生的情感和心智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教師的情志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情志。教師應做學生情感的引導者,讓沾沾自喜的學生變得謙和,讓憂慮的學生變得快樂,讓膽小的學生變得堅強……但是,當前,教師將精力大都投入到教學研究中,較少思考內心情志。
教師要與自己所教的學科“心智”統(tǒng)一,要意識到每一門學科背后都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方式、一種強大的心智力量,教師能“悟”到多少,學生就會得到多少。
4.慎醫(yī)藥——采用正確的批評方式
教育離不開必要的批評甚至懲戒。中小學生是未成年人,容易出現問題,這些問題也正是學生的“生長點”,所以,在校園里發(fā)生的“錯誤”也是教育的重要契機,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發(fā)現并抓住這些機會,幫助學生完善自我。但批評也要經過“包裝”,要以正確的方式進行,使批評既能“治病”又不“苦口”。
本文得到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單位資助校本研究專項課題“基于校本培訓的教師教學行為改進研究——以北京師范大學第三附屬中學為個案”(課題編號BIB14172)課題組的支持
編輯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