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憲婧 范鵑
摘?要:探討手術中壓瘡的危險因素,手術中壓瘡常見的壓瘡風險評估量,來采取有效降護理措施降低術中壓瘡的發(fā)生。但在手術中壓瘡評估量表無最佳的標準,最適合國內手術中壓瘡風險評估量,仍需要不斷完善。
關鍵詞:壓瘡;手術中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
壓瘡是長期受壓的局部組織發(fā)生持續(xù)缺血液、缺氧、缺乏營養(yǎng),致使組織潰爛壞死,這也稱壓力性潰瘍。在手術過程中發(fā)生的為急性壓瘡。[1]術后幾小時內及術后1-3天發(fā)生急性壓瘡可能性較高,甚者術后6天內同樣也會發(fā)生。[2]
2007年美國國家壓瘡顧問組重新將壓瘡分為6期,可疑深部組織損傷期、Ⅰ-Ⅳ期和不可分期壓瘡。急性壓瘡以Ⅰ期為主,一般最嚴重時達到Ⅱ期。Ⅰ期常發(fā)生在受壓部位術后1-2 d,Ⅰ期為連續(xù)2個觀察口在同一部位出現(xiàn)的壓之不退色的紅斑(用無色透明玻璃片按壓皮膚3 s后判斷);Ⅱ期發(fā)生在初期組織損傷后2-6d。[2]Ⅱ期指真皮層被暴露,潰瘍是表淺的,完整的或破損的漿液性水泡視為表現(xiàn)形式。
1 手術中壓瘡相關危險因素
(1)手術中形成壓瘡最主要的因素有壓力、剪切力、摩擦力,其中垂直壓力為主。次之為剪切力,手術過程中身體深筋膜和骨骼下滑,與支撐物引起相反方向移動的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可造成深部組織不可逆性損害若剪切力維持30分鐘以上。摩擦力會與潮濕的刺激有關,這些原因相互關聯(lián),影響,導致了手術中的壓瘡發(fā)生率。
(2)患者固有危險因素。①營養(yǎng)狀況。由于營養(yǎng)攝入不足造成的機體衰弱,也是發(fā)生壓瘡的因素之一。②自身因素。現(xiàn)在已經被證實的是年齡對壓瘡發(fā)生的影響。Waterlow 評分表中也將年齡進行了分段和賦值。;另外女性發(fā)生壓瘡的幾率會高于男性。③皮膚狀態(tài)。Waterlow 壓瘡危險評估表,將皮膚分為從健康到裂開或者紅斑等類型。
(3)其他與手術有關的因素。①人體溫度。機體組織受壓時間持續(xù),且體溫升高,增加了壓瘡產生的幾率,組織代謝量的增加與體溫成正比。[5]為降低術中壓瘡的發(fā)生可使用加溫毯或加溫輸液裝置,相對降低率可達46%。②組織灌注量的不足。組織灌注不足一般是由低血壓引起,維持正常血壓可保證有效的組織灌注量,壓瘡發(fā)生率亦可降低。③手術部位。不同類型的手術發(fā)生術中壓瘡的差別較大,Lindgren 等[4]報道心臟手術和股骨置換手術的壓瘡發(fā)生率是最高的,這可能與不同的手術時間、手術體位、患者術中體溫和患者的年齡等有關。④受壓時間。組織持續(xù)受壓>2h且在9.3kPa 壓力下,就能引起壓瘡。研究認為手術中易造成壓瘡的時間為2.5小時以上,超過4小時后時間越長形成壓瘡的可能性越高。⑤體位擺放。正確擺放體位可降低受壓部位的破損。Galvin 等[6]的研究中得被動體位的狀態(tài)和一些手術器械的使用方式極易形成壓瘡。除體位本身外患者自身的皮膚狀態(tài)等,與摩擦力、剪力互為作用導致。⑥麻醉方法。麻醉藥物存在阻滯的效能,使局部受壓的血管擴張,失去正常的血液循環(huán)功能。
2 中國現(xiàn)行手術中壓瘡風險評估量
魏革等[1]設計的手術患者壓瘡風險因素評估表:該評估表包括兩部分:手術患者基本信息,包括科室、姓名、床號、ID號、性別、年齡、手術名稱;評估項目,包括年齡、BMI、受力點皮膚、手術體位、預計術中施加的壓力、預計手術時間、特殊手術原因。前6項評估項目每項分4個等級,依次計1—4分;第7項為特殊手術因素的附加分,依據(jù)具體標準計分。累計各條目總分分為3個等級,<10分為低風險,10—11分為高度危險,≥12分為非常危險。分值越高,壓瘡風險越高。根據(jù)不同的等級實施分級護理干預。
吳勤等設計的急性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此量表根據(jù)嚴重創(chuàng)傷后病情的特點,納入了APACHE Ⅱ病情嚴重度評分系統(tǒng)部分急性生理參數(shù)和營養(yǎng)狀況評分參數(shù),并突出了手術創(chuàng)傷患者特定的壓瘡危險因素,當評估分值累計≥14分時,將患者視為急性壓瘡發(fā)生的高危人群。徐德群根據(jù)Norton壓瘡風險評估表自行設計手術患者壓瘡預報評估表:其評價內容包括:年齡、麻醉方式、營養(yǎng)狀況、著力點皮膚情況、手術體位、手術大概所需時間6個方面,總分6-24分,分值越小,發(fā)生壓瘡危險性越高。18-24分者發(fā)生壓瘡可能性較小,12-18分者可能發(fā)生壓瘡,6-12分者為壓瘡發(fā)生的高?;颊?。
3 小結和展望
壓瘡的防治一直是困擾臨床醫(yī)務人員的難題。了解壓瘡的概念,掌握與術中壓瘡相關的危險因素,做好正確的判斷,是預防壓瘡的關鍵。護理人員應增加經驗總結,避免重復,填補有效的數(shù)據(jù)參考。目前缺乏有效性高的術中壓瘡風險評估量表,國內學者自行設計的評估量表也并沒有在大樣本中實施,因此還需要不斷的應用、修改,以制定出適合我國的術中壓瘡風險評估量表。
參考文獻:
[1]魏革,胡玲,祝發(fā)梅.手術患者壓瘡風險因素評估表的設計與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6):578-580.
[2]謝小燕,劉雪琴,周萍.手術患者發(fā)生壓瘡的術中危險因素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8,25(1):21-23.
[3]Lindgren Margareta,Unosson Mitra,F(xiàn)redrikson Mats,Ek Anna-Christina.Immobility--a major risk factor for development of pressure ulcers among adult hospitalized patients:a prospectivestudy[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2004,18(1):57-64.
[4]Galvin PA.The Braden Q+P:a pediatric perioperative pressure ulcer risk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tool[J].Aorn Journal,2012,96(3):261-270.
[5]吳勤,崔渝敏,陳燕,張薏,董磊.急性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在心臟直視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40-42.
[6]徐德群.手術患者壓瘡的風險評估與預防護理[J].淮海醫(yī)藥,2012,(4):365-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