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清俠 張妍
[摘要] 目的 分析護理措施對預防圍手術期患者低體溫的影響效果。 方法 選取本院2018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采用手術治療的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60)和觀察組(n=60),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措施。比較兩組護理效果。 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中、術后低體溫發(fā)生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在圍術期患者臨床中采用綜合護理措施,有助于降低患者低體溫發(fā)生率,同時有效改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護理措施;圍手術期;低體溫
[中圖分類號] R473.6?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9)23-014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nursing measures on preventing hypothermia in the patients during perioperative surgery. Methods 120 patients receiving surgical treatment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8 to March 2019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as used, an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60) and observation group (n=60).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omprehensive nursing measures. The effects of nursing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hypothermia during surgery and after surgery and complication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nursing measures in the patients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 in clinical practice can help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 of hypothermia in patients.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ncidence rat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the patient's nursing satisfaction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ich has a higher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Nursing measures; Perioperative period; Hypothermia
在臨床治療中,手術治療在醫(yī)院中占據(jù)非常大的比重,對改善患者身體質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手術治療方式的增加,采用手術治療的患者數(shù)量不斷增加,在長期采用手術治療期間,患者發(fā)生低體溫癥狀將對治療效果產生不良影響[1]。其中圍術期低體溫將導致傷口感染率增加,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顯著提高,同時出現(xiàn)凝血功能障礙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紊亂現(xiàn)象,并且患者術后的清醒時間延長[2]。由于手術治療期間患者低體溫的發(fā)生率較高,采取加溫干預手段可預防各種不良反應發(fā)生,提高患者滿意度。目前,臨床主要采用充氣式保溫、液體加溫、灌洗液加溫、呼吸保溫等措施,根據(jù)研究顯示,在患者手術治療期間實施低體溫護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舒適感、滿意度,融洽醫(yī)患關系,同時也能促進患者術后身體康復速度[3-4]。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實施手術治療的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23~76歲,平均(45.3±2.4)歲;觀察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22~79歲,平均(43.4±2.7)歲。參加本次課題研究的工作人員11名,其中男2名,女9名,其中護士長1名,主管護師1名,護師7名,副主任技師1名,主任醫(yī)師1名,年齡30~47歲,平均(38.8±1.6)歲。納入標準: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患者均實施全麻手術,且手術時間均>4 h;排除標準:排除行顱內手術需降溫者、體外循環(huán)障礙者、肝腎功能障礙者、具有高血壓病史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 入院后需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檢查,測量患者術前的體溫,做好詳細記錄;術前做好保溫準備,對輸注液體位、沖洗液等均加溫處理,并準備棉毯,減少患者身體暴露部位和暴露時間,手術期間需及時測量體溫,了解體溫變化情況,防止患者低體溫發(fā)生率,術后做好保溫措施,并觀察患者體溫變化情況。
1.2.2 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措施? (1)成立圍術期體溫管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組織參加本次研究的10名工作人員就圍術期低體溫防護的理論知識進行學習,提高工作人員對手術期間低體溫現(xiàn)象的重視,以及對低體溫現(xiàn)象危害的認識。(2)做好基礎檢查和準備工作:護理小組與麻醉科、外科、檢驗科進行協(xié)作,術前準備工作主要包括:核心體溫的檢測:額溫槍2把、紅外線耳溫槍1把,預備測溫導尿管連續(xù)檢測膀胱溫度;保溫干預手段:患者主動充氣保溫系統(tǒng),輸液加溫儀、灌洗液加溫柜等。(3)術前準備:調節(jié)等候區(qū)的溫暖、手術室溫度,避免與患者身體溫差較大,并對患者抵達等候區(qū)的核心溫度進行測量記錄。(4)術中保溫護理:麻醉開始前 5 min、麻醉后每間隔15 min對患者的核心溫度進行測量記錄,同時在患者麻醉開始2~3 h后,行靜脈穿刺取血,送檢全血細胞檢查,凝血常規(guī)實驗室檢查。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對患者采用經耳計定時監(jiān)測鼓膜溫度,并記錄。持續(xù)監(jiān)測手術間溫度,控制在22℃~24℃,濕度40%~60%。具體保溫方案如下:采用Bair Hugger(3M,美國)主動充氣保溫毯,調節(jié)充氣溫度43℃,風速設置為高檔位,術中根據(jù)核心體溫監(jiān)測予以調節(jié),控制核心溫度在36.0℃~37.5℃。由主管上級麻醉醫(yī)生決策是否給予主動暖風機加溫干預。術中靜脈液體及沖洗液遵循科室常規(guī),使用室溫液體。對外周手術室溫度在方案要求溫度范圍內,不進行額外調控。對輸入患者體內的液體、沖洗液均加溫,防止在術后沖洗期間患者體溫驟降現(xiàn)象,記錄患者手術開始時間、手術結束時間、手術期間靜脈輸液溫度、沖洗液溫度。(5)術后護理:在手術結束前30 min通知病房工作人員,將病房溫度控制在控制在19℃~23℃,濕度40%~60%,并對患者床位、床單、被子做好保溫措施,避免患者在術后出現(xiàn)體溫下降下降。對患者術后進行隨訪,了解患者術后30 d、90 d的身體狀況。
1.3觀察指標
(1)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中、術后低體溫發(fā)生率。(2)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分別于術后30 d、90 d隨訪,包括患者住院期間新發(fā)心血管并發(fā)癥,包括心臟驟停、新發(fā)心肌梗死、不穩(wěn)定心絞痛、室性心動過速等,根據(jù)SSI判定標準[5],術后30 d、90 d發(fā)生傷口部位感染情況。(3)根據(jù)我院自制的護理問卷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主要分為以下三種:非常滿意:指護理后手術切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患者住院時間短,問卷調查評分為85分及以上;滿意:指護理后手術切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各種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評分為60~84分;不滿意:指護理后手術切口感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比較高,且患者調查問卷評分為60分以下??倽M意率=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 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低體溫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中低體溫發(fā)生率為5.00%,術后低體溫發(fā)生率為1.67%;對照組患者術中低體溫發(fā)生率為25.00%,術后低體溫發(fā)生率為15.00%,觀察組患者的低體溫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非常滿意25例,滿意31例,不滿意4例,總滿意率為93.33%;對照組患者中非常滿意20例,滿意28例,不滿意12例,總滿意率為80.00%,觀察組患者的總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發(fā)生心臟驟停1例,新發(fā)心肌梗死1例,不穩(wěn)定心絞痛1例,室性心動過速1例、手術切口感染2例,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10.00%(6/60);對照組患者中發(fā)生心臟驟停3例,新發(fā)心肌梗死3例,不穩(wěn)定心絞痛4例,室性心動過速3例、手術切口感染5例,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30.00%(18/60),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2015年,預防圍術期患者低體溫的重要性被提出,在2016年我國麻醉專家在外科圍術期管理中達成共識,將患者體溫保護作為麻醉管理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在麻醉期間確?;颊咧行捏w溫在36℃以上,通過對手術患者實施體溫保護措施,患者手術切口感染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顯著下降,住院時間、麻醉復蘇時間顯著縮短[6]。目前,醫(yī)院保溫措施停留在棉被、護肩的階段,由于使用循環(huán)水毯或電加熱毯的意外事故發(fā)生率較高,如患者出現(xiàn)壓力性燙傷,電外科安全事件的隱患,因此,手術治療中加強患者低體溫預防護理措施,從外科麻醉及手術室護理等方面入手,提高醫(yī)護人員對維持正常體溫的意識,在手術治療中取得顯著效果[7]。
根據(jù)臨床研究顯示,導致患者發(fā)生低體溫癥狀的因素較多,如麻醉誘導期麻醉藥物及肌松劑的使用、室溫液體的輸入、常溫液體的沖洗、體腔暴露、環(huán)境溫度較低、患者禁食等自身因素等,就體溫而言,低體溫癥狀主要在體溫低于36℃之后的情況下發(fā)生的[8]。在手術治療期間患者發(fā)生低體溫癥,將導致傷口感染率增加,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較高,凝血功能障礙現(xiàn)象嚴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紊亂,術后清醒時間延長,寒戰(zhàn)的發(fā)生率較高,嚴重影響手術質量和術后ERAS。充氣式保溫方式是一種主動的保溫干預手段,對體表施加恒定溫度的高對流氣體,不僅減少患者體溫的流失,并經皮膚主動加熱的雙重作用下15 min可恢復核心體溫,迅速擺脫低體溫;圍手術期用充氣式保溫手段可以預防低體溫的發(fā)生[9]。此方法相對于氣道加溫加濕、循環(huán)水毯、棉毯等其他加溫方式,充氣式加溫操作方便,采用可選性的加溫毯,接觸面積大、加溫效果佳、復溫效率高,滿足幾乎所有手術體位和人群的要求。不會造成燙傷或溫度不夠影響效果。術前<30 min的預加溫可在麻醉誘導前維持較高的體熱總量,降低外周-核心的溫度梯度,很大程度上預防體溫再分布。循環(huán)水床墊和電熱毯是依靠傳導方式加溫,此類傳導式加溫方式與患者接觸面積僅15%,接觸面組織受重力壓迫,背部的毛細血管局部血循環(huán)較差,不能將熱量帶到身體內部,這種方法還存在“熱壓傷”的風險[10-11]。另外,這類控溫毯由于電磁兼容性問題,易引發(fā)設備報警、手術室其他設備運行障礙等問題。
在本研究中,我院對60例實施手術治療的患者采用綜合護理措施,與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相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術中、術后低體溫發(fā)生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在手術患者臨床中采取正確的護理措施,將有助于降低患者低體溫癥狀發(fā)生率,同時也能提高患者術后身體康復效果。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對患者采用綜合護理措施,即從術前、術中、術后不同時間段采取保溫護理措施,在實施保溫護理之前,首先成立圍術期體溫管理小組,主要由相關的護理人員作為小組成員,并對患者開展圍術期體溫護理措施,在開始工作之前,對體溫管理小組成員進行培訓學習,提高護理人員對低體溫危害的認識以及對低體溫護理的重視。在手術前,護理人員主要對保溫設備、手術工具等進行保溫處理,即對患者采用溫槍、紅外線耳溫槍、測溫導尿管實施膀胱檢測等措施,并實施主動充氣保溫系統(tǒng),采用輸液加溫儀、灌洗液加溫柜等,避免患者出現(xiàn)低體溫的不良現(xiàn)象[12]。同時對等候區(qū)、手術室的溫度進行提前調整,避免患者在等候期間身體溫度出現(xiàn)溫差。在手術期間,主要對進入患者體內的液體、沖洗液等提前加溫,主要防止在實施液體沖洗、輸液期間發(fā)生體溫驟降的現(xiàn)象,避免患者在手術期間出現(xiàn)寒顫現(xiàn)象。術后護理質量對患者手術治療效果產生較大的影響,為避免患者在術后發(fā)生低體溫現(xiàn)象,需要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床位、床單、被子等進行加溫保溫,尤其在患者術后結束后進入住院病房后,如果床位溫度與患者體溫相差較大,則容易引起患者發(fā)生低體溫現(xiàn)象。我院通過對圍術期患者實施綜合護理措施,降低了患者在手術期間低體溫發(fā)生率,也提高了患者手術治療效果。但在實際體溫護理期間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低體溫護理的技術在具體實施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難度,由于我院對患者的核心體溫監(jiān)測采用的是無創(chuàng)紅外線檢測鼓膜溫度,因而與鼻咽部、肺動脈等有創(chuàng)監(jiān)測還有一定的差距。在術后隨訪方面,患者術后在院內的隨訪便于完成,對患者術后身體恢復情況掌握比較全面,但術后的隨訪信息流失可能會比較大,導致無法對患者實施完整的隨訪觀察,因此需加強我院術后信息隨訪力度,同時加強醫(yī)護人員的保溫意識,進而有效預防患者低體溫癥狀的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在圍術期患者臨床中采用綜合護理措施預防低體溫癥狀,顯著提高了患者滿意度,降低了患者低體溫癥狀發(fā)生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值得在臨床中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 顧奕,齊云,鄭海燕,等. 保溫護理對全身麻醉患者術中應激及術后復蘇的影響[J]. 當代醫(yī)學,2016,22(33):109-110.
[2] 盧明英,鄭日媛,盧彩英. 術中變溫毯的應用對婦科手術患者術后蘇醒時間、寒顫發(fā)生率的影響[J]. 現(xiàn)代醫(yī)院,2017,17(7):1079-1081.
[3] 張敏. 經皮腎鏡取石術患者圍手術期低體溫的影響因素及護理措施[J]. 現(xiàn)代醫(y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18, 2(2):97.
[4] 胡慶圓,張成作. 保溫護理對麻醉患者術后應激反應及并發(fā)癥的影響[J]. 中國醫(yī)藥導報,2017,14(1):173-176.
[5] 童偉,許娟. 品管圈活動在降低患兒圍手術期低體溫發(fā)生率中的運用[J]. 四川醫(yī)學,2017,38(8):977-978.
[6] 胡丹. 保溫護理對手術室患者術中應激的影響[J]. 中國當代醫(yī)藥,2016,23(33):192-194.
[7] 符白嫩,陳穎,洪仕芬. 綜合護理措施在全麻圍手術期患者中的應用[J]. 海南醫(yī)學,2017,28(8):1369-1371.
[8] 董海平. 綜合護理干預在圍手術期患者低體溫預防中的應用[J]. 醫(yī)療裝備,2016,29(19):153-154.
[9] 李艷榮,李玲玲,崔玉潔,等. 圍手術期低體溫患者的保溫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6, 10(16):264-265.
[10] 代偉. 術中保溫護理措施預防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低體溫的臨床觀察[J]. 中外醫(yī)學研究,2016,14(23):85-86.
[11] 陳漢利,童志蘭,李亮銳,等. PDCA循環(huán)法在全麻圍手術期低體溫患者中的應用觀察[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6,6(4):77-79.
[12] 陳慶華. 綜合護理干預在預防圍手術期患者低體溫中的應用[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3):99-100.
[13] 何文英,先疆燕,王忠,等. 圍手術期保溫措施對患者手術部位感染影響的薈萃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12):2858-2861.
[14] 蔣麗鋒,韓秋娟,王慧,等. 圍手術期老年患者實行保溫護理對預防術中低體溫的效果[J]. 中國民康醫(yī)學,2015,27(13):110-112.
[15] 唐銳,馬鄭萍,張麗平,等. 中醫(yī)護理在陽虛患者圍手術期預防低體溫中的應用[J]. 西部中醫(yī)藥,2015,28(3):127-129.
(收稿日期:2019-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