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對兒童發(fā)展的規(guī)律、教育方式等有許多一手資料,同時能夠通過對來自不同家庭學生的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教育對學生影響的一般規(guī)律。因此,學校在指導家庭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家庭教育課程建構需要以家校合作為前提,實現(xiàn)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高度一致,才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的指導需要以課程建構為基礎,這樣才能讓指導具有目標性、計劃性、操作性;家庭教育指導課程的形式及內(nèi)容可以多樣化,真正幫助家長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和能力,讓孩子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家校合作;家庭教育指導;課程構建
中圖分類號:G459?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7-0090-02
引? ? 言
習近平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辦好教育事業(yè),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痹趯W生成長的過程中,學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無法缺席也從未缺席。自孩子呱呱墜地,家長的言傳身教,便使孩子耳濡目染,家風家訓在孩子身上烙下的印跡將會伴隨孩子的終身[1]。俗語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雖然世事無絕對,這卻是人們的普遍認識,是一代代人在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上的經(jīng)驗總結。
家庭因素對孩子的成長體現(xiàn)在以下兩點:一是沒有好的家庭氛圍,即家風不正,表現(xiàn)在孩子身上就是沒有“家教”;二是家長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進行家庭教育、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在對兒童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教育方式方面有許多一手資料和資源,同時又能通過對來自不同家庭的學生進行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教育對于學生影響的一般規(guī)律。因此,在指導家庭教育方面,學校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為了充分發(fā)揮學校的這一優(yōu)勢,讓學校更好地指導家庭教育,我們有必要建構家校合作背景下的家庭教育課程。
一、家庭教育課程建構需要以家校合作為前提
學校只有認識到家庭教育課程的意義,才能以更加積極的姿態(tài)開展家庭教育課程。幾乎每所學校都存在教師眼中的“問題學生”,這些學生或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或行為習慣不規(guī)范,于是教師總會很努力地采取各種方法改變這一現(xiàn)狀。但很多教師都在這樣的“戰(zhàn)役”中敗下陣來,這些學生很難改正自己的壞習慣。于是,教師認為自己辛苦付出收效甚微,感到十分委屈。但筆者堅信,有付出必然有回報,只是問題在于教師采用的方式是否適合。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學生存在差異性,他們之所以會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是因為他們在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中長大。美國行為主義者J·華生認為:“給我十二個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環(huán)境,讓我在這個環(huán)境里養(yǎng)育他們,不論他們父母的才干、愛好、傾向、能力和種族如何,我保證能把其中任何一個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yī)生、律師、美術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強盜?!痹趯嶒炛?,華生是環(huán)境的支配者,但在現(xiàn)實生活,家長在環(huán)境支配者的構成中占了最重要的地位。所以,學校首先要認識到,若是希望更有效地開展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就必須爭取家庭教育的力量。但我們要知道,并不是每位家長都懂家庭教育,許多家長有一顆愛孩子的心,卻不懂得如何愛孩子,這些家長中放縱嬌寵者有之,揠苗助長者有之,專斷獨權者有之……一些家長以愛的名義進行了錯誤的引導。于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出現(xiàn)矛盾,這些不懂家庭教育的家長施加在孩子身上的教育之力非但對孩子的成長無益,還有可能使孩子成為在學校教育中讓教師無計可施的“頑固分子”。為了避免出現(xiàn)這樣的局面,學校必須站出來,指導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理念及目標上保持一致,在方式方法上互相補充,在矛盾與質疑中達成體量,最終實現(xiàn)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高度一致。兩力并舉,方向一致,教育效果將事半功倍。
二、家庭教育的指導需要以課程建構為基礎
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nèi)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教師所教授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從課程的概念中我們不難看出其具有以下特點:目標性、計劃性、指導性、活動性。因此,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導以課程方式來建構符合我們的需要。
首先,家庭教育課程是有目標的,而非漫無目的的。課程實施的對象是家長,他們在家庭教育中有不少困惑,但沒有時間,也不知道如何學習相關知識,所以幫助家長一起走出困惑便是家庭教育的目標。其次,家庭教育指導應是有計劃的。家長平時工作繁忙,所以課程設計要盡可能根據(jù)家長的實際需求,要有層次、有梯度、有實效,避免同一個內(nèi)容的重復學習,進而大大提高課程學習的效率。再次,家庭教育指導應是有指導,而非流于形式。家長缺乏教師專業(yè)的理論知識,絕大多數(shù)家庭只有一兩個孩子,家長難以從為數(shù)不多的個案中尋找到家庭教育的一般規(guī)律。所以家庭教育指導課程應從家教知識的閱讀引導、家庭教育一般規(guī)律的講座、家庭教育的行動策略上給予家長實實在在的指導,改變其以往在家庭教育中摸著石頭過河的現(xiàn)狀。最后,家庭教育指導課必須是有可操作性的,而非紙上談兵。家庭教育指導課程最后指向的是生活實踐,是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對課程習得的運用。通過家長家庭教育素養(yǎng)的提升,實現(xiàn)家校教育的更好融合,為學生營造良好成長環(huán)境和氛圍。由此看來,學校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應以課程建構為基礎。
三、家庭教育指導課程的形式及內(nèi)容多樣化
1.講座型家庭教育指導課程
講座型家庭教育指導課是目前學校常用的家庭教育形式。這類課程受教面廣,可以面向一個班的家長,也可以面向一個年級的家長,還可以面向全校學生家長。講座的內(nèi)容由學校設定,主要針對家長的需要或學校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需要讓家長學習的家庭教育方法,因此具有一定普遍性。講座的主體可以是專家,可以是教師,還可以是有經(jīng)驗的家長。但如果只是對單一教育理論,針對當下的需求安排講座,那就只是單純的講座,而不是課程。只有將當這樣的講座形成序列和體系,才能稱之為課程。例如,從學生入學開始,根據(jù)學生各年齡段生理、心理、能力等方面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導,并對家長學習講座的獲得進行理念、實施效果等多方面評價,進而改進課程內(nèi)容。
2.沙龍型家庭教育指導課程
這類課程與講座型家庭教育課程相比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學??梢匝埣议L、教師、專家,甚至孩子參與到沙龍中,拋出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和困難,大家一起就某個話題進行探討。在探討的過程中,我們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家庭教育中的很多困惑和難題具有共性,并非只有“我家才有”,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家長內(nèi)心的焦慮和糾結。沙龍中,可以有專家的引領、教師的指點、朋友的相互支招。但要將沙龍做成課程,而非臨時起意的交流會,則需要學校做好相關前期準備,確定沙龍的選題及人員。尤其是考慮參與沙龍的人員時,要兼顧家庭教育困難人群、家庭教育方法較好的家庭和能夠給出一定指導、引領的人員。每一期可以由不同的人員參與,請更多家長來旁聽,也可以以學習組的形式將人員固定下來,做好一階段的討論話題,這樣可以及時跟蹤課程實施對家庭教育指導的效果。
3.活動型家庭教育指導課程
活動型家庭教育指導課形式較為靈活,可以為由家長參與的家庭教育指導課、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的課程。學校還要通過網(wǎng)絡平臺告知家長每一期生活指導課程的內(nèi)容及需要完成的實踐作業(yè),由家長帶著孩子在雙休日共同完成。在該課程中,學生學到的是生活知識、生活技能;家長學到的是生活教育的理念和實施策略,學到與孩子溝通的方法,能夠被孩子接受,拉近親子關系。這類家庭教育指導課更傾向于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進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導。但只是學校布置活動,親子活動仍不夠,還需要進行最后的總結反饋,展示課程的成果、評估課程的過程,給出課程的評價。
4.網(wǎng)絡交流型家庭教育指導課程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家庭教育指導可以有更多樣、靈活、便捷的方式。考慮到許多家長多為雙職工,平時接送孩子大多由老人完成,日常與教師交流的時間有限,為了能及時有效地指導家長開展家庭教育,學??砷_設班級QQ群、微信、視頻、文字交流等網(wǎng)絡交流模式,通過網(wǎng)絡平臺交換意見,探討家庭教育策略。值得一提的是,在學校網(wǎng)站或班級主頁中我們還鏈接了許多優(yōu)秀網(wǎng)站,如“中華家庭教育網(wǎng)”“昆山家校合作”等。通過這些網(wǎng)站,家長可以學到許多家庭教育科學知識,形成正確的家庭教育價值取向。
結? ? 語
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個體,有著獨特的個性,對于家長而言,不可能將同一教育方法照搬在不同孩子身上,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進行家庭教育指導的必要性。學校開展家庭教育指導課程能教給家長一些家庭教育中的普遍規(guī)律,以及指導家長在家庭活動中觀察孩子、理解孩子、與孩子溝通,以達到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形成合力,家庭教育指導課程的實施在孩子身上的教育才會有效,才能讓孩子在全面發(fā)展的道路上走向美好。
[參考文獻]
黃曉嵐.對“家庭教育課程化”的認識、探索與建議[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8(06):6.
作者簡介:馬盛秋(1977.3—),男,江蘇昆山人,校長,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