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丹
【摘要】“大問題”就是“不完全結構問題”,是觸及數學學科本質,切入學生數學學習“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問題。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提煉設計“大問題”,應用延展“大問題”。通過“大問題”,促進學生的“學力提升”和“素養(yǎng)生成”。
【關鍵詞】小學數學 “大問題”導學 數學學力
數學學力是學生學習動機、思維、能力等的“合晶體”,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發(fā)展學生高階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學力,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已經成為時代教育的最強音。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說:“課改,必須從改課開始?!睌祵W教學改革有諸多路徑,但可以肯定地說,“大問題”導學,為學生數學學習的深度發(fā)生提供了一個新視角。
一、“大問題”的提煉與設計
所謂“大問題”,也就是“不完全結構問題”,是觸及數學學科本質,切入學生數學學習“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問題。因此,“大問題”是“主問題”,是“核心問題”,是“本原性問題”,是“原生態(tài)問題”,等等。在數學教學中,抓住了“大問題”,也就相當于牽住了“牛鼻子”。所謂“綱舉目張”,在“大問題”的導引下,數學教學能“彰脈絡”“顯要點”。
1.聚焦“學科本質”,提煉設計“大問題”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研究數學知識,聚焦“學科本質”,提煉、設計“大問題”,“大問題”具有“精”“實”“活”等特質。比如:教學《圓柱的體積》(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為了引導學生猜測想象、操作驗證,筆者確立的“大問題”是:圓柱的體積怎樣轉化成長方體?這個大問題貫穿于學生推導的始終。學生在“大問題”的導引下,能進行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聚焦學科本質,要求教師用“高觀點”統(tǒng)攝數學知識,用“大思想”駕馭數學知識,用“結構化”關聯(lián)數學知識。
2.切入“最近發(fā)展區(qū)”,提煉設計“大問題”
“大問題”是聯(lián)結學生已有認知與未知、新知的橋梁、紐帶,能促進學生積極的學習遷移。比如: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圍繞學生已有認知,教師可以提煉設計出這樣的“大問題”: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怎樣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據此,學生能聯(lián)想到“除數是整數的除法”,能根據“商不變的規(guī)律”去移動小數點,等等。切入學生數學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要求教師能把握學生具體學情,了解學生的“前擁”“已有”,進而進行有效“預設”。
3.關照“學習場域”,提煉設計“大問題”
學生數學學習是一種探險,一種對未知的探險,因而學生的數學學習是“變動不居”的,不可能被教師完全預約。由于“大問題”具有派生性、彈性,因而能較好地調節(jié)學生的數學學習。如《百分數的認識》這節(jié)課,內容繁雜,教學中容易節(jié)外生枝。但運用“大問題”,就能讓教學始終圍繞軸心轉。筆者在教學中,提煉設計了兩個大問題:什么是百分數?為什么學習了分數之后還要學習百分數?這兩個問題既聯(lián)結了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又體現(xiàn)了百分數學習的意義、作用。盡管課堂復雜,但有了大問題,課堂萬變而不離其宗。
二、“大問題”的應用與拓展
“大問題”是一種整體性、系統(tǒng)性、統(tǒng)領性的問題,因而能關照教學全局。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大問題”,拓展“大問題”,充分發(fā)揮“大問題”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通過“大問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交流學習,讓學生在“大問題”的導引下,從“學會”走向“會學”“慧學”。
1.用“大問題”布局,盤活學生數學思考
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應當運用“大問題”布局,讓學生在“大問題”的框架內進行學習研討,這樣能避免學生的自主學習誤入歧途,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更高效。過去,有教師為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往往充當“甩手掌柜”,結果學生往往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自主淪落為自流。而運用“大問題”布局,就能有效改善學生的數學學習樣態(tài)。
如教學《百分數的應用——折數》(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筆者運用這樣的大問題引導學生交流:生活中的一些商品銷售是怎樣打折的?你理解它們的意思嗎?在這個“大問題”的布局下,學生展開自由研討。有學生提出直接打折,如“九折”“七五折”等;有學生提出間接打折,如買四贈一、買三贈一活動,如每滿一百元減二十元、每滿二百元減四十元;等等。這里,學生在“大問題”的整體格局下,生發(fā)出系列“小問題”,如“買四贈一”“每滿一百元減二十元”是否就是“打折”?有學生認為,這些做法不是打折,因為打折是連續(xù)性的,是每一個價格都會減免,而這些做法卻是非連續(xù)的,等等。
用“大問題”整體布局,用“小問題”自然鏈接,能讓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偏離方向,能凸顯學生數學學習的主體地位,進而有效地改善學生數學學習的生態(tài)。通過“大問題”,能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活化學生的數學學習。
2.用“大問題”啟動,助推學生數學探究
“大問題”是助推學生數學學習的動力引擎。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大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卷入數學探究之中。在“大問題”中,教師只需要做一個煽風者,就能助推學生的數學探究。大問題,能引發(fā)學生的思維風暴,讓學生的思維不斷爬坡、不斷進階。
如著名特級教師黃愛華執(zhí)教《圓的認識》時,設置了這樣的大問題:窨井蓋為什么做成圓形?應該說,這樣一個大問題涉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因而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有學生猜想窨井蓋做成圓形是因為美觀;有學生猜想窨井蓋做成圓形是為了節(jié)省材料;有學生認為,窨井蓋做成圓形是為了讓窨井蓋不掉下去;等等。那么,為什么圓是最美的圖形呢?為什么窨井蓋做成圓形不容易掉下去呢?學生展開深度探尋。在探究中,有學生還做起了模擬實驗,認為圓內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所有的直徑都相等,所以不會掉下去。據此,學生對圓的特征展開深度探究。運用大問題,啟動學生的數學探究。這里,沒有瑣碎的問答,有的是學生圍繞大問題而展開的連貫的、完整的、有深度的交流。
3.用“大問題”延展,引領學生反思
“大問題”不僅可以布局、啟動,而且可以延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大問題”才呈現(xiàn)出一種擴展性。作為教師,要運用“大問題”引導學生反思,將學生零碎的、感性的、孤立的經驗向系統(tǒng)的、理性的、結構化的經驗提升。延展“大問題”,促進學生數學反思,能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力。正如著名科學家馮·諾依曼所說:“在距離經驗本源很遠的地方,或在多次‘抽象的近親繁殖之后,一門數學學科就有退化的危險……這時唯一的藥方就是返本求源:重新注入來自經驗的思想。”
教學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3的倍數的特征》時,筆者設置了這樣的大問題:3的倍數的特征是什么?怎樣驗證?在驗證過程中,有學生采用舉例法,有學生通過對百數圖的觀察,有學生通過計數器等驗證出“3的倍數的特征”后,圍繞“大問題”,有學生自行反思、追問:為什么各個數位上數字之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由此,引導學生的數學思考、探究向縱深推進。當筆者引導學生將“一個數的十位改成幾個九加上幾”“一個數的百位改寫成幾個九十九加幾”后,學生恍然大悟。有學生驚嘆:“數學世界真奇妙,判定一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除去幾個九、幾個九十九、幾個九百九十九……后,剩下的數竟然就是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眹@大問題,有學生積極聯(lián)想:還有沒有哪些數的倍數的特征也是看各個數位上數字之和呢?“大問題”的延展,將學生的數學思考、數學探究引向課外。
“大問題”是一只“會下金蛋的老母雞”。借助“大問題”,學生展開深度的數學思考、數學探究。大問題,不僅給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了支撐,而且提供了動力。作為教師,要精心設計“大問題”,應用延展“大問題”,努力促進學生數學生命的成長。在“大問題”的助推下,學生能獲得“學力提升”和“素養(yǎng)生成”。
【參考文獻】
[1]董雪云.“大問題”驅動:讓學生的數學學習真正發(fā)生[J].數學教學通訊(小學版),2018(5).
[2]黃愛華.一“問”能抵許多問——以“大問題”為導向的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J].小學數學教師,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