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立保
孩子從小學進入中學之初是他們成長歷程中的關(guān)鍵階段,是一個過渡時期,他們所學的課程數(shù)量和難度均有所增加。因此,除了對中學生活充滿新奇之外,還存在著暫時不適與倍感些許壓力。
這一時期的學生發(fā)展具有以下特點:
12—16歲年齡段,我們稱這一階段為“少年期”。這一階段,心理和生理變化比較迅速,身心各方面都比較矛盾。父母和老師要高度重視對這一關(guān)鍵期和危險期的呵護。這一時期他們精力充沛,好奇心強,任何事總想試一試,但他們的愿望與自己的實際能力是有很大的矛盾的,他們的獨立性開始增強,總想擺脫對教師和家長的信賴(依靠),開始認為自己不是個孩子了。有事不愿和父母及師長交流,處于一種半封閉狀態(tài),和同齡人訴說又冒著曝光的危險,所以他們感覺沒有人可以理解他們。他們的情感很脆弱,容易沖動,做事也很莽撞,后果意識差。這一時期的另一顯著特點是生理發(fā)育的逐步成熟,他們一方面為自己身體各部分的發(fā)育感到新奇,另一方面又充滿羞澀和不安,不愿讓父母進自己的房間了,有自己的秘密了。心理上的表現(xiàn)是容易興奮和沖動,神經(jīng)敏感,產(chǎn)生了愛情的萌芽,出現(xiàn)早戀情況。在這一時期,作為家長和老師要高度重視,絕不能有不良的刺激對孩子產(chǎn)生影響,要注意從家庭生活到電影,電視節(jié)目以及網(wǎng)絡(luò),一定要有適度的選擇。沖動是他們這個時期的最大特征,好奇是他們一生中的高峰。他們雖達不到辨析是非的能力,但很自信,自我抑制能力在這段時間最低。所以父母和老師,一定要加強教育和引導。
家長和老師總會覺得這個時期的孩子不如小學時期聽話,很喜歡頂嘴,所以常笑罵他們“越長大越調(diào)皮了”。實際上這是少年時期孩子的一種心理特征的反映,是人生第二次反抗高潮的具體表現(xiàn),我們對這一時期的孩子在教育方法上更應該講道理,態(tài)度不要粗暴,語言不要挖苦,要講究分寸。如果還用小學時期的簡單說教是不行的,這就要求我們應提高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水平,使他們提高了認識又明白了道理。
我們該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平穩(wěn)、健康地度過“少年期”,如何教育和引導他們呢?
孩子是我們國家未來的公民,孩子是我們晚年的繼承和希望,正確合理的家庭教育是人一生的幸福,錯誤和不良的家庭教育就是我們自己的晚年的痛苦和辛酸,未來的社會是一個文明平等競爭的社會,若不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就難于在激烈的競爭中維持自己。
高爾基曾說過一句話“溺愛是誤入孩子口中的毒藥,如果僅僅是為了愛,連老母雞都能做到這一點?!蹦鐞凼且环N低本能的愛,真正的愛是理智高尚的愛,吃喝拉撒睡是愛,認字寫字說話是愛,教子吃苦教子成材更是愛。
我們做家長的,首先應該明白,孩子的智力基礎(chǔ)和品質(zhì)基礎(chǔ)是在家庭中奠定的,人的智力和品質(zhì)是在家庭的塑造下成型的,學校是接過這塊毛坯進行繼續(xù)加工的,從家庭,幼兒園,小學到初中,這已是第四棒,在學校塑造和加工的全部過程中,離不開正確家庭教育的配合,倘若沒有良好,正確合理的家庭教育配合,再好的師資和學校都不可能產(chǎn)生好的教育效果。
作為家長要努力配合學校的教育,把孩子的智力開發(fā)和訓練好,就教育的潛在力分析,學校教育的潛在能力遠不及家庭教育潛在能力。
作為學校要努力與家長溝通,取得共識,努力創(chuàng)造健康和諧、文明向上的育人環(huán)境,在傳授知識、培養(yǎng)技能的過程中,時時注意呵護“少年期”孩子,使他們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長。
可以這樣比喻,老師好比醫(yī)生,父母好比護士,學生好比住院的病人,醫(yī)生的主要任務是下藥,父母的護理是十分重要的。
有這么一個小故事:一個經(jīng)歷了高三二??荚囮囃春螅晕曳词〉暮⒆尤缡钦f,我發(fā)現(xiàn)我錯的那些題目,總是簡單居多,我很清楚自己錯在哪,并不是某個知識點理解不透徹,而是單純的計算錯誤或者題目看錯。
然后他述說了他有個心結(jié),小升初本應在家鄉(xiāng)的初中學習的,可父母聽說鄰鄉(xiāng)的初中近幾年升學率較高,就讓他轉(zhuǎn)過去。初一階段他憑借扎實的基礎(chǔ)挨下來了,成績一直不錯。但他一直很不適應,那里壓榨式的學習模式逼得他幾近崩潰。到了初二學習壓力日益繁重,他身體也漸漸吃不消,學習狀況也不如從前,一旦稍有失誤,老師各種難聽的話就來了,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把他批得體無完膚……最令他崩潰的是父母的不理解。他們總會說:“怎么別人就學得起來?你怎么就考不好?”初三父母終于將他轉(zhuǎn)學到家鄉(xiāng)初中,他學習效率提高了許多,心情好多了。只是他在考數(shù)學計算題和物理題時總會犯低級錯誤,一直拿不到高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一個人可以放松地講述自己過往經(jīng)歷時,他就看到了人生地縱橫溝壑、萬水千山,不經(jīng)意間看到生命地卡點和阻滯。那些卡點和阻滯不知何時悄悄埋下,深埋在潛意識深水層,平常不易察覺。
故事中的主人公對自己的人生軌跡和遭際很清楚,他是知道自己的生命在哪里扭曲了的,或者說,其實他是有一雙“心理眼”觀看自己的人。只是他需要一個確認、一面鏡子,他需要在這面鏡子里看到他的看到,確認他的感覺。是的,他的感覺沒錯,那些過往的遭際影響了他對自己的認知、干擾了他成長的節(jié)奏。
這說明在我們的成長歷程中,家庭、學校、社會肩負著很多的責任,少年期孩子的心靈一定要精心呵護!
我們要對孩子的智力水平作全面的考核,并做出切合實際的準確估計,這種評估不能過高,也不可過低,過高和過低都會導致家庭、學校施教的不準確。錯誤和不準確的估計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學習情緒。有的家長或老師在沒有全面摸清孩子智力水平的情況下,單憑某一學科或某一單元的學習成績就盲目斷定孩子“笨”,還有的家長、老師盲目過高估計孩子的智力水平。錯誤的作縱向比較,拿自己兒時的水平與當代孩子最高作比較,這種比法誤差也很大。農(nóng)村中有句古話叫“莊稼看人家的好,孩子看自己的好”這一習慣意識在當代人中還是十分明顯。所以在他們嬰幼階段怎么看也覺得他們很聰慧,有的還誤認為他們是“神童”,做過一兩件讓自己吃驚的事就會念念不忘,但到了上學后比較就看到了差距,再到中學階段就灰心意冷,這就是對孩子智力估計失誤所造成的。作為智力好些的孩子父母或老師,一定要看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h3>五、認識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是一項艱苦而又細致的長期教育工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人材的培養(yǎng)沒有幾十年的精心培養(yǎng)是成不了人材的,靠朝夕之功是培養(yǎng)不成人材的,靠僥幸心理也是斷然培養(yǎng)不好孩子的。
(南京市江北新區(qū)玉帶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