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08北京市昌平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北京
當今社會,大量的工作需要依靠電子設備完成,干眼癥已成為眼科門診最常見的眼表疾病。干眼又稱干眼癥,是指淚液動力學或質量異常,導致淚膜穩(wěn)定性下降,并伴有眼表組織病變特征和(或)眼部不適的多種疾病總稱,其可由各種原因所引起。常見癥狀包括眼癢、有異物感、分泌物黏稠、眼睛干澀、怕風、畏光、容易疲勞、痛灼熱感、對外界刺激很敏感,有時基本淚液不足,眼睛太干,反而刺激反射性淚液分泌,而導致流淚時常出現(xiàn),較嚴重者眼睛可表現(xiàn)為紅腫、角質化、充血、角膜上皮脫落黏附絲狀物,長時間此種損傷會導致角結膜病變,對視力產(chǎn)生影響。有研究顯示[1],針刺能增加淚液分泌量,延長淚膜破裂時間,從而改善患者眼部干澀等主觀癥狀,然而針刺常因留針時間短,需多次操作等弊端而導致患者依從性差,而皮內針治療可避免上述弊端。皮內針類似針刺治療,療效確切且安全性高,臨床應用范圍廣泛。本研究即采用皮內針結合人工淚液治療干眼癥,并觀察其臨床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2018年1-9月收治干眼癥患者88例,分為兩組各44例。對照組男20例,女24例,年齡20~60歲,平均(51±5.32)歲。觀察組男22例,女22例,年齡22~58歲,平均(50±5.1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方法:①對照組給予人工淚液0.1%玻璃酸鈉滴眼液點眼,1~2滴/次,5~6次/d,治療2周。②觀察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進行皮內針治療,取穴攢竹、絲竹空、四白、魚腰、太陽。操作:使用一次性無菌皮內針,常規(guī)酒精消毒埋針部位后,用鑷子夾持掀針的膠布,將針尖刺入穴位,按下掀入皮膚,后用手指以患者能耐受的力量按揉埋針處約1~2 min,以增強刺激穴位之作用,按揉3~4次/d,1~2 min/次,皮內針留置1~2 d/次,3次/周,雙側對稱治療,每側5個穴位,共10個穴位。觀察兩組治療效果。
療效判定標準[2]:①顯效:患者的眼部干澀感、異物感、視疲勞獲得顯著改善。②一般:患者眼部異物感、干澀感、視疲勞獲得輕微改善。③無效:上述不適與治療前比較,未見任何改善??傆行?顯效率+一般率。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治療效果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手機、電腦等已成為人們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以往單純的應用人工淚液治療只能緩解短時間的癥狀。因此,我院采用人工淚液局部點眼加皮內針治療干眼癥獲得顯著成效。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肝開竅于目,目為肝之外候?!薄秾徱晸u函·目為至寶論》:“真血者,即肝中升運于目,輕清之血,乃滋目經(jīng)絡之血也?!敝嗅t(yī)概念中的“肝”和淚液的生長、疏泄、眼睛的濡潤有關,肝血升運于目,能化生淚液,淚液運行有序而不外溢,若肝血充沛、肝氣調和,則疏泄有度,滋潤目竅及其經(jīng)絡。若肝失調和,肝血虧虛,則目失濡潤,淚液生化之源不足,日久致目珠干燥。臨床常見病機多為肝腎虧虛,氣機不暢,目絡失養(yǎng)。故調暢氣機、疏通眼部經(jīng)絡、滋養(yǎng)肝血為主要治則。本研究所選穴位均為眼周穴位[3],絲竹空屬手少陽三焦經(jīng),位于眉梢凹陷處,主明目安神、疏風清熱,可調節(jié)眼部氣血,改善眼部疲勞;四白屬足陽明胃經(jīng),位于目正視、瞳孔直下顴骨上方凹陷中,主祛風明目、通經(jīng)活絡,改善眼部疲勞;攢竹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位于眉頭凹陷中,可均衡眼部氣血陰陽,主清熱明目、祛風止痛,有滋陰降火之效;魚腰位于瞳孔直上眉中,主鎮(zhèn)靜安神、疏風通絡,能防治多種眼病;太陽屬經(jīng)外奇穴,位于顳部,眉梢與目外眥間向后約一橫指的凹陷處,主清肝明目、通絡止痛。中醫(yī)認為聯(lián)系眼與臟腑間的紐帶為經(jīng)絡,依靠血、氣、津、經(jīng)絡、液才能運送至目。眼科皮內針治療有調整經(jīng)絡及眼部氣血循環(huán)作用,從而刺激眼周穴位,促進淚液分泌。皮內針與針刺治療相似,但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綜上所述,皮內針對干眼癥的治療效果顯著,可以被臨床眼科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