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媛 張如青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上海,201203)
出土簡帛醫(yī)書中有不少方書,例如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老官山漢墓醫(yī)簡《六十病方》、武威漢代醫(yī)簡《治百病方》,以及北京大學藏漢代醫(yī)簡“病方甲”和“病方乙”。此外,不少秦漢簡牘也有數(shù)量不少的醫(yī)方,例如周家臺秦簡、北京大學藏秦簡牘、里耶秦簡、敦煌漢簡、居延漢簡等。這些出土的醫(yī)方有內服方、外治方、針灸方、祝由方等,涉及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真實地反映了秦漢時期的醫(yī)療水平。這些醫(yī)方除了記載治療的疾病,藥物名稱和劑量,以及使用方法之外,還會對其療效作出預判。
在眾多治療方法中,外科手術療法往往具有立竿見影之效,例如。
其巢。冶黃黔(芩)而婁(屢)傅275/262之。人州出不可入者,以膏=(膏膏)出者,而到(倒)縣(懸)其人,以寒水戔(濺)其心腹,入矣。276/263(《馬王堆漢墓簡帛·五十二病方》)[1]264
按:例(1)利用角法,通過負壓使外痔充分暴露,然后用小繩結扎,再用刀割去痔瘡,等血液凝固,外痔去除,疾病康復。例(2)治療兩種疾病,一種是腫脹的痔核堵塞近肛門的直腸下端,通過巧妙的手術割去痔核,再外敷黃芩末消炎止血。另一種是治療脫肛,用油膏涂抹脫出的肛門,倒懸其人,再使腹部受冷肌肉收縮,同時結合重力作用使脫出的肛門回復。
內服醫(yī)方中,也有速效者,例如:
按:例(3)是治療黃疸的醫(yī)方,方中只有一味藥“黃牡牛溺”。《名醫(yī)別錄》“牛角鰓”條目下記載:“黃犍牛、烏牯牛溺,治水腫,腹脹,腳滿,利小便?!盵3]《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認為黃疸發(fā)病多因瘀熱與濕相搏,小便不利是常見癥狀之一,利小便可退黃。多飲用黃牡牛溺,疾病很快痊愈。
有些醫(yī)方起效雖快,但有一個病愈的過程,例如:
(4)穜=囊=(腫=囊=—腫囊:腫囊)者,氣實囊,不去。治之:取馬矢(觕)者三斗。孰(熟)析,汏以水=(水,水)清,止;浚去汁,洎以酸(漿)【□】206/193斗,取芥衷莢。壹用,(智—知);四五用,穜(腫)去。207/194(《馬王堆漢墓簡帛·五十二病方》)[1]251
(5)治血痹。屑白蘞、勺(芍)藥、莭(節(jié))華、姜、圭(桂)、小(椒)、朱(茱)臾(萸)等并合,取三撮,入美酒一升中,先餔食酓(—飲)之,日三。三日知,五日已。249(《老官山漢墓醫(yī)簡·六十病方》)[2]
按:例(4)“知”是指(疾病)稍愈?!端貑枴ご摊憽酚校骸耙淮虅t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4]這是治療陰囊腫大的藥方,用藥一次病情好轉;四至五次則能消腫。例(5)是治療血痹的醫(yī)方,用藥三日疾病減輕,五日痊愈。
疾病的初始階段往往容易治療,例如:
按:《說文·疒部》:“疽,癰也?!盵5]徐鍇《系傳》:“久癰也?!盵6]例(6)“諸疽物初發(fā)”,例(7)“血疽始發(fā)”,其中“疽”顯然不是指“癰”久治不愈導致的疾病?!段迨》健分芯矣袣狻⒀?,例(7)是“血疽始發(fā)”,病癥尚淺,主要通過汗法,“令汗出到足”,則疾病痊愈。例(6)強調服用一次疾病若未痊愈,多飲幾次即能痊愈。
有些疾患雖是久病重病,若治療得當,依然可以藥到病除,例如:
(9)【牡】痔……一,多空(孔)者,亨(烹)肥羭,取其汁(漬)美黍米三斗,炊之,有(又)以修(滫)之,孰(熟),分以為二,以稀【□】布各裹254/241一分,即取蔉(鋊)末、叔(菽)醬之宰(滓)半,并(搗),以傅痔空(孔),厚如韭葉,即以居□,裹【□□】□更溫,255/242二日而巳(已)。256/243(《馬王堆漢墓簡帛·五十二病方》)[1]260
(10)一,去故般(瘢):善削瓜壯者,而其瓣材其瓜,【□】其□如兩指,以靡(磨)般(瘢)令□□之,以□【□】330/320傅之。干,有(又)傅之,三而巳(己)。必善齊(齋)戒,毋【□】而巳(己)。331/321(《馬王堆漢墓簡帛·五十二病方》)[1]273
(12)一,胻=久=傷=(胻久傷:胻久傷)者癰=(癰,癰)潰,汁如靡(糜)。治之:煮水二【斗】,□一參,(術)一參,□【□】一參,·凡三物。、(術)皆【冶,□】342/332湯中,即炊湯=(湯。湯)溫適,可入足,即置小木湯中,即□殹。湯居【□□】,入足湯中,踐木,湯沒【□】。343/333湯寒則炊之,熱即止火,自適殹。朝巳(已)食而入湯中,到餔巳(已)【而】出休,病即俞(愈)矣。病不【□】344/334者一人<入>湯中即瘳,其甚者五、六入湯中而瘳。其瘳殹不=癰=(不癰,不癰)而新肉=產=(肉產。肉產,)即毋入【湯】345/335中矣,即自合而瘳矣。服藥時毋(無)禁,及治病毋(無)時?!ち?。346/336(《馬王堆漢墓簡帛·五十二病方》)[1]275- 276
按:例(13)強調一日多次服藥,這也符合醫(yī)理,通過大量飲水,增加尿量沖洗尿道,再結合藥效,促進結石排出,疾病即刻好轉。例(14)方藥飲用一次,病情好轉;飲用三日,疾病痊愈,砂石樣結石從尿道排出??梢娫诋敃r通過服藥還是比較容易排出尿路結石的。
有些醫(yī)方不但見效快,而且療效確定,例如:
(15)五十四、治隔中。冶干土令大如米者二斗半,分以為五裹烝(蒸)熱,以一尉(熨)心,二尉(熨)兩脅,寒更之復烝(蒸),病巳止。不過二日必已。245(《老官山漢墓醫(yī)簡·六十病方》)[2]
按:例(15)是以熱熨法治療隔中(疑隔塞不通的病癥),不超過兩天疾病必定痊愈。例(16)“穨”,讀為“”,即疝。“鼠腹”,疑即鼠蹊部外突的證候。[8]主要通過灸中指(相當于中沖穴)來治療腹股部位的病癥,灸二壯后病愈。
有些病癥則需反復用藥,總體預后良好,例如:
按:同樣是治療“”病的醫(yī)方,例(17)(18)都強調反復用藥直到疾病痊愈,才能停藥。
有些疾病難以治愈,還需加大服藥劑量方能起效:
(20)卌六、治消渴。凝水、栝蔞各二分,澤舄(瀉)一分,冶合和,以美桼丸大如起實,始吞十九〈丸〉,衰益,以知毒為齊(劑)。154(《老官山漢墓醫(yī)簡·六十病方》)[2]
按:例(19)治療咳嗽的醫(yī)方,藥物劑型是丸劑,開始服用一丸,病情沒有好轉再服二丸、三丸。例(20)是治療消渴的丸劑,開始服用十丸,隨癥加減,但是不能超過最大劑量。
有些疾病雖屬重病久病,若堅持反復用藥,依然可以痊愈,例如:
(22)活(栝)樓根十分,天雄五分,牛膝四分,續(xù)斷四分,□□五分,昌(菖)蒲二分。凡六物皆并冶合和,以方寸匕一為后飯,(愈)。久病者卅日平復,百日毋疾建威耿將軍方,良,禁,千金不傳也。84乙(《武威漢代醫(yī)簡》)[7]15
(23)廿九、已身病大疕方。取柏葉莝之、舂之,木臼中孰之,可一石所,以美酒六斗,三煮之已,浚,溫汁令熱,以沺疕,百日已207。(《老官山漢墓醫(yī)簡·六十病方》)[2]
按:例(21)是治療“脈”的內服方,用五種肉食動物的毛焚燒后放到溫酒中服用?!懊}”近似肛裂?!稄埣疑綕h簡·脈書》簡9:“在腸……左右血先出,為脈?!盵9]其主要癥狀是肛門反復出血,毛發(fā)焚燒后易成灰,具有止血功能。需要堅持服藥二十日,久病依然可以痊愈。例(22)是治療男子七疾內服方,所謂“七疾”,簡文中僅存“陰寒”、“陰痿”、“苦衰”、“精失”、“精少”、“橐下養(yǎng)濕”六種,第七種疾難以辨識。男子七疾當指男子性功能方面的疾患,即便是久病患者,服藥三十日病情好轉,百日藥到病除?!墩f文·疒部》:“疕,頭瘍也?!盵5]例(23)為“已身病大疕方”,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429/419行有“身疕”。[1]291由此可見,疕不是僅限于頭部的瘡瘍,而是可以泛發(fā)于全身。鄭佩玲認為“沺”應是“灑”之誤字,“灑”具“洗”義。[10]本方是外治方,煮取藥汁外洗患部,用于比較嚴重的疕病,需要百日才能痊愈。
有些醫(yī)方詳細記載了治療后疾病的轉歸情況,例如:
(24)六日脛中當恿=(痛=—痛,痛)至足下傷膿出,逐<遂>服之。丗(卅)日知(愈),六十日須(須)麋生。音聲雖(嘶)敗,能復精(清)。68(《武威漢代醫(yī)簡》)[7]11
(25)樊(礬)石二分半,牡曲三分,禹余量(糧)四分,黃芩七分,糵米三分,厚樸三分。凡六物皆冶合和,丸以白密(蜜),丸大如吾(梧)實。旦吞七丸,餔吞九丸。83甲莫(暮)吞十一丸。服藥十日知,小便數(shù)多;廿日愈。公孫君方。83乙(《武威漢代醫(yī)簡》)[7]14
按:例(24)簡68前面有脫簡,所以無治療病癥名和具體藥物,原整理者認為屬醫(yī)治大風方,可從。六日時小腿部位疼痛有膿流出,服藥后三十日病愈,六十日胡須眉毛重新長出來,嘶啞的聲音也可以恢復清越。例(25)也無治療病癥,服藥十日后病情好轉,“小便數(shù)多”,可以推知所治病癥有小便不利,二十日后疾病痊愈。
簡帛文獻中也有異病同治的醫(yī)方,但是不同疾病,其療效也不同,例如:
(26)七、益氣令人輕勁。厲(癘)者百日,息瘺七十日,內單(癉)者、顛(癲)疾者卌日,痹廿日,癰、欬五日,取犂(藜)盧(蘆)、礜各半。314(《老官山漢墓醫(yī)簡·六十病方》)[2]
按:例(26)末尾有脫簡,醫(yī)方內容不全,本方主要是通過補氣而使人感覺輕快而有力,可用于多種病癥,不同病癥治愈的日期長短也不同。
疾病能否治愈,多久能治愈,除了疾病本身(包括疾病的種類和發(fā)病之輕重緩急)之外,治療方法的選擇也至關重要。選擇適宜的方法來治療疾病,可以藥到病除。選擇錯誤的方法,不僅會延誤病情,損傷身體,甚至導致死亡。例如,不同的病位,采用不同的療法,其療效也不同。
病不表,不【可以镵】石。病不裹<里>,不可以每<毒>藥。不表不【里者】,死707(《老官山漢墓醫(yī)簡》)[11]
相同的方法治療同一疾病的不同階段,其療效也不同。例如,用石法來治療癰疽:
石且(疽),太上石=神=(石神,石神)必已;其次石=血=(石血,石血)得分;其下石=農=(石膿,石膿)十一活。706(《老官山漢墓醫(yī)簡》)[11]
簡帛醫(yī)書中記載的療效,大多源于古人長期的臨床觀察和經(jīng)驗總結。根據(jù)疾病發(fā)展的進程和治療后的信息反饋,從而總結出一些疾病預后的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