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芳芳 田健材 管 翀 姚 斐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上海,201203)
推拿學是現(xiàn)代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系統(tǒng)一門獨立醫(yī)學學科。推拿是我們的祖先在與疾病抗爭的實踐中,由本能的、簡單的手部動作總結而成的一種手法醫(yī)學。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就出現(xiàn)了具體的手法名稱及手法治療上肢疾病的記載。推拿在歷史長河中曾有過多個名稱,但總以按摩或推拿最為常用。“按摩”是早期的學科名稱,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明確記載;明代開始出現(xiàn)“推拿”,并逐漸作為學科名稱取代按摩。此后,推拿和按摩時而相互區(qū)分,時而并存通用,至今仍存在推拿、按摩共用的現(xiàn)象。按法主靜屬陰,摩法主動屬陽;推法主動屬陽,拿法主靜屬陰。用按摩或推拿泛指一切手法、作為學科名稱具有一定依據(jù)。作為一個獨立的專業(yè),我國教育主管部門以“推拿”命名。作為學科,《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定名為按摩推拿學。本文旨在梳理推拿學科名稱的由來與變遷,探討名稱混亂的原因,為學科研究提供借鑒。
接觸是人的天性。人在襁褓時期就渴望得到親人慈愛的撫摸,母嬰皮膚接觸對嬰兒情感健康的重要性已為當今醫(yī)學界所公認。相互間的人體觸摸能給人帶來身心快感,對人的健康也有積極意義。原始人在肢體受凍時,知道用摩擦取暖;在外傷疼痛時,會本能地去撫摸或按壓受傷部位;在打呃、咳嗽時,也往往會情不自禁地去拍打胸背部;在需要得到安慰和理解的時候,善意的撫摸可能勝過任何語言;在肌體和情緒過度緊張的時候,適當?shù)氖址赡軇龠^任何藥物。就這樣,我們的祖先從一代又一代與疾病抗爭的親身體驗中,從原始的、下意識的、簡單的手部動作中,總結出了推拿療法。
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 “拊”、“疛”等推拿手法的記載。甲骨卜辭中多次出現(xiàn)一個象形文字“付”。付為“拊”字的初文,本義是一個人用手在另一人腹部或身上撫摩。還有一個“疛”字,《說文》的解釋是“小腹病也”,卜辭原文是一人以手按摩臥床者腹部的形象。甲骨文中有幾段文字,記載了為王室成員推拿前作的可行性占卜過程,并記錄了3個專職推拿師的名字,其中至少有一個是女性推拿師。說明推拿在當時是一種治療和保健手段。
1.“按摩”名稱的出現(xiàn)
《素問·血氣形志篇》和《素問·九針論》明確提出“按摩”一詞,指出“形數(shù)驚恐,經絡(脈)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意思是說當形體勞累、驚恐不安,表現(xiàn)為經絡瘀阻,氣血紊亂不暢而引起的肢體麻木等病癥時,可用按摩和藥酒來加以治療,可見古代很早就已經掌握用按摩療法來治療痿厥寒熱病癥。
按摩二字均從“手”旁,說明其動作與手有關?!墩f文解字》“按”釋為“下,抑也,止也”,也就是下壓、遏止之意;“摩”,釋為“研也”,即回旋摩擦之意。故可得知,按,指按壓體表某些部位;摩,指對體表某些部位進行摩擦。
根據(jù)目前資料,按摩作為一種療法、一門學科,最早見于《黃帝內經》?!饵S帝內經》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中醫(yī)理論著作,包括《素問》和《靈樞》各九卷,八十一篇。其中《素問》9篇論及按摩,《靈樞》有5篇論述按摩。
《素問·調經論》將人體虛實分為神、氣、血、形、志的有余或不足,在調神、調氣時將針刺和按摩配合而用。分別提出“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于不足,神氣乃得復”和“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
《黃帝內經》不僅記載了按摩的起源,而且指出了按摩的作用和應用,對按摩療法有了較為具體的論述,為按摩的繼承和發(fā)揚奠定了理論基礎?!饵S帝內經》之后,按摩成了我國手法醫(yī)學的正式名稱。
2.按摩的發(fā)展
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卷三十·藝文志第十記載有《黃帝岐伯按摩》一書,并歸于“神仙類”,由于該書已佚,內容未詳。但從與《黃帝雜子步引》和服餌諸書共同歸入“神仙類”這一線索推測,《黃帝岐伯按摩》當是一本有關養(yǎng)生的自我按摩專著,也是我國第一部按摩專著,可以看出早在秦漢時期推拿按摩體系已經基本形成。
宋代仍稱按摩,宋代太醫(yī)局取消隋唐以來宮廷教育中設置的按摩科。盡管如此,以收集民間單方、驗方為主的《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仍記載了宋代醫(yī)家在按摩上所取得的成就。按摩在養(yǎng)生保健中得以廣泛應用,為當時文人道家所推崇,成為這一時期的顯著特點。當時有《按摩法》和《按摩要法》兩本專著,可惜也已失傳。《圣濟總錄》對按摩作了概括性論述,提出“可按可摩,時兼而用,通謂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不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藥,曰按曰摩,適所用也”。這一時期比較強調按摩和膏藥的綜合運用。
明代是推拿醫(yī)學再度興盛的時期。明啟唐制,重設按摩為醫(yī)學十三科之一。但至明隆慶五年(1571年),醫(yī)學機構又改為十一科,按摩科被政府取消。當時仍有按摩記載,如成書于1522年的《韓氏醫(yī)通》述有小兒疾病不用藥物,選擇按摩治療。“八歲以下小兒,予戒投藥。有疾,但以所宜藥為細末,調香油,令人熱蘸,按摩患處,或水調成膏貼之,或煎湯,用絹帛染拭,任意活法,但使藥氣由毛孔穴絡熏蒸透達。如不能檢方用藥,以油潤手按摩牽引,手舞足蹈,未嘗不愈其疾也?!?/p>
按摩科被取消后,“推拿”一詞順勢應運而生。現(xiàn)有資料表明,“推拿”名稱始見于明代張四維的《醫(yī)門秘旨》。該書成書于1576 年,出版時間是在1582 年以后。全書4 冊15 卷。卷十一為“小兒科”。有“推拿掌法圖”、“六筋治病法”、“治病腳法”、“看病之法”等小兒推拿內容。推拿所治病癥,僅限于小兒急驚風。此書中國本土早已失傳,故中醫(yī)文獻從無著錄。今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有明同安張氏恒德堂刊本。
1579年的《幼科發(fā)揮》也是記載推拿名稱的早期著作。萬全記錄了一個兒科病例,將從事推拿的人稱為“推拿法者”?!队卓瓢l(fā)揮·卷二·慢驚有三因》:“一小兒得真搐,予曰不治。彼家請一推拿法者掐之。其兒護痛,目瞪口動,一家盡喜。再觀兒斜視,彼曰看娘。兒口開張,彼曰尋娘乳吃。予嘆曰:誤矣。睹子轉睛,謂之看娘;急口開張,謂之尋乳,皆死證也。其夜兒果死?!?/p>
當時的小兒推拿專著中已用“推拿”替代“按摩”。如1604年《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1605年《小兒推拿秘訣》、1620年《推拿秘旨》等。此外,推拿也見于一些重要的綜合性著作之中。如1565年羅洪先所著的《萬育仙書》,書中上卷即有“如常推拿法”。明朝龔居中《幼科百效全書》,卷上專論小兒推拿法,卷名題“幼科急救推拿奇法”,其序載:“余家庭授受療男婦之法,奇正不一,獨小兒推拿,尤得其傳”。李盛春所著的《醫(yī)學研悅》,卷十為《附刻小兒推拿》,內容有:論推拿之由、論陽掌推拿、手上推拿等。眾多的文獻表明,明代的名稱以推拿為主。
清代“推拿”一詞廣泛使用,以“推拿”命名的專著也大量涌現(xiàn)。如1676年熊應雄編輯的《推拿廣意》、1691年駱潛庵編撰的《幼科推拿秘書》、1699年飛麟撰寫的《秘傳推拿捷法》、1766年錢汝明參訂補遺的《秘傳推拿妙訣》、1793年錢櫰村撰寫的《小兒推拿直錄》、1796年王兆鰲撰寫的《推拿摘要辨證指南》、1843年周松嶺撰寫的《推拿輯要》、1885年夏云集撰寫的《保赤推拿法》等。此外,綜合性的著作中也有推拿一詞。如1695年夏禹所著的《幼科鐵鏡》述有:“兒有驚風,痰熱虛實表里,前人俱用推拿……急驚風談,非推拿不效”。1865年第一部外治法專著《理瀹駢文》也有推拿記載,“推拿多系粗工,殊不可恃”,強調了推拿手法的快慢輕重對療效的影響。這一時期,也出現(xiàn)一些按摩命名的著作,如《按摩經》、《厘正按摩要術》、《運動按摩秘訣》等。
民國時期也是“按摩”和“推拿”共存。一些推拿相關著作多以推拿命名,如黃漢如的《一指禪推拿說明書》、《黃氏醫(yī)話》,錢祖蔭的《小兒推拿補正》、馬君淑的《推拿捷徑》、彭慎的《保赤推拿秘術》,陳景歧的《小兒百病推拿法》、李榮賓的《推拿衛(wèi)生正宗》、丁季峰的《推拿醫(yī)術原理簡論》等均稱之為推拿。亦有不少著作以按摩命名,如趙熙的《按摩十法》、楊華亭的《華氏按摩術》等,郭令之發(fā)表的《代館長答司立志問按摩術函》也是以按摩命名。這一時期西方按摩術傳入中國,出現(xiàn)了多部國外相關著作的譯本。如丁福保的《西洋按摩術》陳奎生的《實用按摩術與改正體操》、曹澤普的《按摩術實用指南》、楊華亭撰的《華氏按摩術》、紫霞居士的《西洋按摩術》等。譯本翻譯者多是清末留洋歸國人員,更加習慣按摩一詞。也有少部分例外,如楊則民的《推拿術新論》,薛受益、徐英達的《推拿法引言》等則以推拿為名。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相關著作延續(xù)了“按摩”和“推拿”共存的傳統(tǒng)。這一時期出版的相關教材多以推拿命名。1955年陳宇清的《新推拿法》、江靜波《推拿療法簡述》,1957年江靜波的《小兒推拿療法新編》,1959年上海中醫(yī)學院附屬推拿醫(yī)士學校的《中醫(yī)推拿學》,1959年山東省中醫(yī)進修學校編寫的《推拿療法簡編》,1961年趙正山撰寫的《簡易推拿療法》,1974年張漢臣撰寫的《實用小兒推拿》,1975年上海中醫(yī)學院的《推拿學》等。也有部分以按摩命名的著作,如1956年馬善平的《自我按摩和相互按摩》、1957年駱如龍的《小兒按摩新法》、1964年谷岱峰的《保健按摩》、1964年鄭懷賢的《傷科按摩術》,1974年天津市天津醫(yī)院的《按摩》,1975年洪明達的《按摩健身術》等著作則稱為按摩。
自上世紀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有些省市開始設立推拿科、按摩科。并以帶徒、開辦培訓班、建立學校等形式培養(yǎng)推拿專業(yè)人員,逐步形成了獨立的推拿學科,開辟了推拿現(xiàn)代學校教育。在學科設置和醫(yī)療科室分化過程中,也形成了推拿、按摩并存的現(xiàn)象。1954年,天津開設按摩科。1955年北京廣安門醫(yī)院開設按摩科。1956年在上海開設了推拿訓練班,1958年成立了推拿門診部,并成立了推拿??茖W校,后改為上海中醫(yī)學院附屬推拿學校。同年北京成立了北京按摩醫(yī)院,北京體育學院舉辦運動按摩培訓班。1959年武漢市中醫(yī)院和河北省中醫(yī)門診部成立了按摩科,同年,一指禪推拿流派大家朱春霆發(fā)表“黨給推拿療法帶來了新生”。1974年上海中醫(yī)院在全國第一個成立了針灸、推拿、傷科專業(yè)。1979年上海中醫(yī)學院成立了針灸推拿系,同年在上海首次召開了全國性的推拿學術經驗交流會,推拿事業(yè)在全國逐步得到恢復發(fā)展。
在當前教育系統(tǒng)的專業(yè)設置中,推拿取代了按摩。1987年國家教委頒發(fā)《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醫(yī)藥本科專業(yè)目錄》,其中就包括推拿學和針灸學(學科代碼分別為0505,0504);1993年國家教委頒發(f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推拿學和針灸學(學科代碼分別為100507,100506)作為兩個二級學科列入其中。1998年教育部調整頒布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將針灸學、推拿學整合為針灸推拿學(學科代碼為100502),沿用至今。1992年和2009年,我國先后兩次制定和頒布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其中,推拿學科的名稱為“按摩推拿學”(代碼為360.1051)。
縱觀推拿名稱的變遷,從《黃帝內經》首次提到按摩,到明代推拿的變更,之后更多的是按摩與推拿名稱共存,總體上以推拿為主,時稱按摩。由于這一療法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不同的手法名稱及學術流派,造成了異法同名、同法異名現(xiàn)象。由此可見,“推拿”和“按摩”作為一種療法的名稱,都是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以手法功法為治療手段的一門醫(yī)療方法,兩個名稱,同一方法。這種學科名稱混亂的現(xiàn)象是歷史原因造成的,也與習慣稱謂、地域差異、外來手法交流有關。習慣上保健多稱按摩,治療多稱推拿,南方多稱推拿,北方多稱按摩,多數(shù)中醫(yī)從業(yè)者偏愛稱推拿,民間喜歡按摩一詞。
明代之所以出現(xiàn)推拿名稱,除了封建禮教對以手法接觸的推拿醫(yī)學的限制外,手法意外對按摩醫(yī)學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張介賓在《類經》中指出:“導引者,但欲運行血氣而不欲有所傷也,故惟緩節(jié)柔筋而心和調者乃勝是任,其義可知。今見按摩之流,不知利害,專用剛強手法,極力困人,開人關節(jié),走人元氣,莫此為甚。病者亦以謂法所當然,即有不堪,勉強忍受,多見強者致弱,弱者不起,非惟不能去病,而適以增害。用若輩者,不可不慎。”《古今醫(yī)統(tǒng)》亦云:“是法(指按摩等法)亦絕不傳。其僅存于世者,往往不能用,用或乖戾,以致夭札而傷者多矣。”萬全的《幼科發(fā)揮》、《育嬰秘訣》等著作也有多處小兒推拿意外的記錄。明胡文煥《類修要訣》勸人不要接受被動按摩:“勸君更莫將摩按,按摩血脈終分散。只是搓揉自己行,自己行時甚方便?!?/p>
自1987年以來,推拿學作為教育系統(tǒng)一門獨立醫(yī)學學科已近30年,是中醫(yī)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與其他成熟學科相比,還需要在發(fā)展中走向真正的“而立”。名稱統(tǒng)一是學科規(guī)范化的前提。推拿工作者的當務之急是如何平心靜氣的統(tǒng)一學科及手法名稱,專注于提煉推拿學術內涵和專業(yè)技能,避免推拿意外等,而不必長期陷于推拿和按摩誰更正統(tǒng)的名稱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