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 王若溪
關鍵詞 大學生 民族精神 路徑
基金項目:遼寧省高等學校基本科研項目:習近平全球治理思想及其時代價值研究(編號WQGD2017025)。
作者簡介:徐晶、王若溪,沈陽工業(yè)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355
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正處于關鍵時期,當代大學生作為中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不僅對進一步提升大學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具有積極作用,也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民族精神一方面反映該民族在發(fā)展過程中沉淀出的思想精華,另一方面反映了該民族的生命力。中華民族經(jīng)歷了漫長的社會歷史發(fā)展,在艱苦奮斗中孕育出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是全國各族人民的生活的最真實寫照。中華民族精神歷久彌新,其內(nèi)涵凝結了各族人民獨特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是中華文化能夠長久存續(xù)的重要法寶,也是中華民族能夠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動力源泉。
2018年3月20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對中華民族精神進行了高度的概括與總結。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nèi)容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隨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綿延發(fā)展,中華民族精神已經(jīng)在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對當代中華民族的崛起與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民族精神傳承者的當代大學生,他們的民族精神狀態(tài)與中華民族的前途緊緊相連。當前,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仍然保持著積極向上的狀態(tài),他們具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國家認同感,但仍有些大學生存在民族精神素養(yǎng)缺失的問題,他們的民族觀念不強,民族精神淡薄。因此,問題與不足仍存在于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過程之中。
(一)當代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途徑單一,機制有待完善
當前,高校仍然采取傳統(tǒng)的、缺乏創(chuàng)新灌輸式的教育方法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培育,很少組織學生參加相關的課外實踐活動,教師更注重理論教學而忽視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缺乏對大學生心理規(guī)律的研究,使學生在課堂上的獲得感降低,甚至會有逆反心理的產(chǎn)生。
一些高校已經(jīng)開始意識到加強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因此設立了相關的培育機制,然而忽視了機制后續(xù)的保障工作,如缺少人員的后勤保障、缺少經(jīng)費保障等,另外也沒有形成健全的考評體系以及培育機制,導致長效、系統(tǒng)的民族精神培育工作難以順利開展 ,這些都會阻礙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深入發(fā)展。
(二)當代大學生民族認同感的弱化
隨著全球化的進程日益加速,多元文化也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導致當代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逐漸弱化。伴隨著改革開放,西方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進入中國,中西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碰撞,逐漸影響著人們?nèi)粘5乃枷胗^念和生活方式。特別是當代大學生,他們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思想不夠成熟,更易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一些大學生盲目崇拜多元文化沖擊帶來的拜金和享樂等思想,而忽視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忽略中華民族精神的優(yōu)秀部分,這不僅會使當代大學生在價值選擇與判斷上搖擺不定,甚至還會降低當代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三)民族精神未能與校園文化相結合
校園文化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培育的沃土。利用校園文化進行民族精神培育是一種深層次的、全面的培育模式,可以使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知民族精神的內(nèi)涵。 當前,部分高校的校園文化并沒有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精神的元素。例如,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一些高校的建筑在設計之初只考慮了滿足需求與美觀,并沒有考慮將這些校園的基礎設施與帶有中華民族文化元素的內(nèi)容相結合。而且除了這些公共基礎設施之外,一些學校還沒能夠設計出融和中華民族精神的人文景觀。一些高校沒有重視媒體途徑傳播民族精神。高校學生會與社團組織既沒有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與資源,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也沒有充分利用傳統(tǒng)節(jié)日和紀念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將中華民族精神更好的融入校園文化氛圍之中。
(一)改進高校民族精神培育的方式,完善高校培育機制
目前,在多元文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下,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接受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高校要對教學方法進行重新調(diào)整,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在培育民族精神的過程中,教師不再是單向灌輸?shù)慕巧O置,而是一名將直接灌輸與間接灌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者,并將理論付諸于教學實踐。在培育過程中,教師要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還要時刻關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思想變化,激發(fā)大學生學習民族精神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們在課堂上的接受度,并把中華民族精神內(nèi)化為自己行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同時,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機制不夠健全,還有待高校的進一步完善。
首先,完善領導機制,提高領導能力,使各部門明確各自職責,形成良好的分工體系。
其次,健全監(jiān)督機制,在進行民族精神培育的過程中要建立規(guī)章制度,嚴格把關各項工作的落實,保證民族精神培育的效率與質(zhì)量。
最后,堅持和完善激勵機制,學校要充分利用物質(zhì)和精神這兩種獎勵方式,對那些工作態(tài)度積極、成績優(yōu)異的個人或單位予以鼓勵,使學生們和教師隊伍保持積極地學習和工作態(tài)度,總結經(jīng)驗,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不斷努力推進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的深入。
(二)增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將民族精神與校園文化相結合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辦學精神與教學理念的最好體現(xiàn),在培養(yǎng)大學生民族精神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應有意識的將校園文化與民族精神相結合,寓中華民族精神于校園文化建設之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民族精神教育,成為真正能夠承擔起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的接班人。
例如:學??梢猿浞掷米陨淼奈幕Y源,凝練校園文化精神,將校園精神和民族精神相結合,從而塑造學生的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高校應定時更新校園宣傳欄,將相關的典型事例繪制宣傳板報上;把文明標語懸掛在校園的適當位置,使學生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手段,充分了解大學生的興趣所在,寓教于樂,提高大學生對民族精神的培育的積極性。
因此,高校要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在民族精神培育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努力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營造一個具有濃厚中華民族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促進民族精神培育工作的深入發(fā)展。
(三)引導大學生辯證的對待外來文化,提高民族認同感
當前,大學生正處在一個多元文化相互激蕩、相互融合的社會環(huán)境中,對大學生的價值判斷產(chǎn)生巨大沖擊,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 ,因此,提高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就要重視學習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了解民族的光榮史與血淚史,久而久之大學生會真正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認同,激發(fā)學生對本民族的自信心與認同感,啟迪他們從實際行動出發(fā),做一個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的踐行者。
我們還要充分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教育,形成大學生良好的精神風尚,避免消極、負面的價值取向出現(xiàn),有能力自覺抵御外來不良文化帶來的消極影響,提高當代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認同感。
(四)重視社會實踐在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中的作用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過程中的重要一項,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項。高校應帶領學生參加民族精神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自主地深入社會基層進行考察與調(diào)研。比如學校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到敬老院、福利院以及紅色基地進行義務幫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通過社會實踐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品質(zhì),還可以提高其民族精神的理解;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分配給學生拍攝以中華民族精神為主題的微電影任務,使學生在拍攝過程中更好的理解中華民族精神,從而他們對激發(fā)民族精神的認同感。學生通過參與各種社會實踐,這樣既可以使是學生對民族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可提高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可以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yè)做出自己的貢獻。
總之,高校乃至社會都應將當代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培育作為重點任務。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不僅關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敗,更關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未來發(fā)展。只有將中華民族精神融入自己的世界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導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才能使他們成為可靠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才能真正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
注釋:
付坤龍.新形勢下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J].文化學刊,2019(8):166-168.
賀亞坤,李鋼.當代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35(5):208-209.
方丹丹.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民族認同感培養(yǎng)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人民日報,201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