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燕
(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qū)高新小學 廣東 廣州 511400)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發(fā)展數學技能的基礎。義務教學《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提到:“應當注重發(fā)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空間意識、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數據的收集處理和計算。因此,提高計算能力,是學好數學的關鍵之一。本人多年來里一直從事高年級數學教學,看到了很多這樣現(xiàn)象:大到在測驗中因計算失誤導致嚴重失分的,小的平時練習“解決問題”中因為計算結果錯誤無法完成下個步驟的……讓我深深意識到打好計算基礎,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性。計算錯誤是學生在低年級沒有掌握好計算方法、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計算習慣、計算基礎不扎實而造成的。因此,學生良好計算能力就要從一年級開始培養(yǎng)和訓練。而我今年有幸從事了一年級數學教學,在教學過程注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也在課堂教學中作了初步探究。以下就談談自己在一年級計算教學的認識,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示。
本人使用的數學教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本教材上冊關于計算的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下冊教學內容是20以內的退位減法,100以內數的加、減法口算。
關于這幾部分計算學習內容中,我覺得10以內加減法是學生學習計算的重中之中,可以說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同時也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我認為課堂教學中必須注重兩個方面知識的掌握:
知識一:10以內數的分和合
10以內數的組成和分解是學生學習加減法的基礎,針對這個學習內容,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活動:
活動1:考慮到一年級學生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所以要多善于利用學具教具,讓學生在形象思維中理解掌握算理。首先我要求學生在家里用卡紙制作了三角形和正方形若干個,作為學具帶回學校。下面以教材P22對5的分與合為例子來說明,老師在黑板上寫數字,要求學生擺出5的任意組合,同桌比賽,比一比誰的速度快,勝出的再在四人小組里進行比賽,老師加以鼓勵和獎勵。一年級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容易走神,設計這樣比賽活動,讓學生在動中學,既可以活躍氣氛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快速掌握數的分與合,為學習10以內加減法打好基礎。
活動2:利用撲克牌進行游戲。學習9和10這兩個數的分和合的時候,如果再采用擺學具的方法,考慮數據比較大,如學生在擺放10由1和9組成時候,擺9個學具的時候需要比較多的時間,而學生學習興趣需要持續(xù)性引導,所以采用撲克牌方法。先把一副牌的大王和小王和JQK這些牌抽出來,剩下的40張牌發(fā)給四人小組的成員,每個同學都拿到1-10這些牌,老師出示“10“這張牌,同桌比賽,看看誰能最先找出10是有哪兩個數組成,速度快的同學再在四人小組另外一組贏了的同學比賽。勝出的就是小組內冠軍。老師再適當加以獎勵表演。
通過以上活動,學生熟悉了數的組成和分解之后,老師還可以用提問口答、小組內互問的方式,如8可以由哪兩個數字組成?3和哪個數字組成了8?……由學生搶答,設計這些活動都是不但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夠讓學生熟練掌握數的組成和分解,為后面數的計算學習打好基礎。
知識二:湊十法(找好朋友)
湊十法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基本思路。湊十法的運用能將20以內數的進位加減法轉化為學生所熟悉的10加幾的題目,從而化難為易。
如:8+6.先將6分成2和4,因為8需要2湊十,
所以分出2.8+2=10剩下4,最后就得14.
活動1:編兒歌 一九一九好朋友
二八二八手拉手
三七三七真親密
四六四六一起走
五五湊成一雙手
活動2:撲克牌比賽
在四人小組內比賽,先將一副牌(抽出大王小王和JQK)分給四人小組內的成員,每個同學手上都有1-10這十張牌,組內輪流隨機出牌,如甲同學出7,那么剩下三個同學丙是最快速找出7的好朋友3,則這兩張牌就屬于丙,接著由乙同學出牌,如此下去,直到組內有成員手上牌出完了,游戲結束,再數數另外三個同學中誰手上的牌最多,就是組內的計算小能手。
通過唱兒歌活動,讓學生知道了哪兩個數能湊成十,把死記硬背的知識變得淺而易記。學生學起來非常輕松,也可以讓組與組對唱,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而組內進行撲克比賽,不僅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更是提高了學生運用“湊十法”的計算速度。當然,在平時計算教學中,老師也可以有意識地提問,如2的好朋友是誰?5的好朋友是誰呢?在計算課中也可以出些關于“湊十法”題目的計算。如10-8=( )、6+4=( )、3+( )=10 ……
學生在老師指導下,通過以上的學習活動,可以輕松而熟練掌握10以內加減法和20以內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一年級教材下次冊中20以內退位減法所運用的學習方法跟20以內數進位加法是一樣的,以教材P10中15-9=( )為例,先算10-9=1再算1+5=6.這兩部計算中先要讓學生知道在10里面拿掉9,相當于找出9的好朋友1,再把1跟剩下5合起來就等于6.把復雜的退位減法又分解成學生熟練湊十法和數的分和合。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就可以把復雜的知識簡單化, 轉化為學生自身已有的知識,變難為易,不但提高了學習積極性,也是對原有知識的加深鞏固。學生掌握數理之后,可以幫學生歸納總結得出:20以內退位減法就是找出減數的好朋友,再用好朋友加上被減數個位上的數字,得出的數就是我們想要的差。如:17-8,可直接找8的好朋友2,由2加7等于9算出我們想要差。以此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學生計算的速度和準確率。
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小學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習多位數計算的基礎,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fā)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100以內的加、減法分為口算和筆算兩部分,一年級下冊出現(xiàn)是口算部分,即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口算。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又是進一步學習其他計算的基礎。因此,應該讓學生比較熟悉掌握。但是如何讓學生快速準確的算出結果,我也說說在教學過程中一些見解。以教材p70例題來說:36-8=()為了算出結果,教材用了兩種方法來呈現(xiàn):
方法1運用數的分和合,把8分為6和2,這個過程要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把8分為2和6而不是3和5或者4和4,是因為被減數的個位是6,36-6=30,這樣很容易算出30,最后30-2=28。這是運用連減的算法。這種方法便于學生理解“退位”的道理。
方法2是把36分為20和16,運用20以內數的退位減法算出16-8=8,最后8+20算出28。這種算法是用數的組成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計算,與豎式口算相似,既突出了退位,又為后續(xù)學習做鋪墊。
以上兩種方法有它的可取之處,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了學生運用以上方法計算都出現(xiàn)了問題:運用方法1計算時,個別學生需要思考很久才得出將8分為6和2,容易將8分解為5和3,不懂得從被減數的個位是6去觀察,也有學生可以熟練的將8分為2和6,第一步計算中可以寫出36-6=30,但是在進行第二部計算時,個別粗心的學生又容易拿36-2=34。運用方法二時,學生受方法1的影響,一時分不出16和20,有個別學生在計算16-8=8的時候,花費較長的時間才算出8,計算速度慢,有時候還忘記加上20。基于以上原因,在教學中,我嘗試讓學生觀察題目,引導他們思考有無第3種計算方法;讓學生思考既然6不夠減8,我們可以在36里面拿多少來8,這樣一提問,學生馬上就能回答說10,老師再引導,10減去8,等于找出8的好朋友誰?學生馬上能說2,也就是減完等于2,老師再問36拿掉10剩多少呀?這個對學生來說更容易是26,老師再總結:那就是拿26和8的好朋友2合起來等于28。并把說的過程畫成圖展示在黑板上(如下圖)。這樣的計算過程學生只需要會運用湊十法找出減數的“好朋友”,再拿這個“好朋友”加上被減數減掉10的得數就可以,而被減數-10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很容易就算出結果的,這樣的話又把100以內數的減法口算轉化為學生原有的知識,把學生原有的知識進行鞏固和完善的同時又發(fā)展了新的知識,突破學習的難點,學生學起來容易輕松。
計算學習是貫穿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的,一年級的學生更要從小打好基礎,計算學習要講究方法的同時也要養(yǎng)成良好的計算習慣。首先要規(guī)范書寫習慣,字跡要端正,盡量做到不潦草不涂改,保持作業(yè)整潔,這樣才不讓看錯數導致計算結果出錯。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做題前要先看清楚數字和計算符號,分步計算時還要再動筆劃一劃先算哪個步驟。最后還要養(yǎng)成自我檢查的習慣,自我檢查不是單純停留在看一看,想一想,要動手動筆把題目重新做一遍,對比兩次計算結果是否一致,不一致還要求繼續(xù)計算第三遍。
以上只是我這一年在一年級計算教學方面的一點點心得體會。計算教學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教學過程,而一年級計算也只是整個數學計算學習的開始,要提高學生計算能力不但要打好這個基礎,還要在后續(xù)計算教學中注重算法的選擇,并持之以恒地給予恰當題目練習,才能不斷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和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