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運河中學 袁 健
“概念圖”是一種知識及知識之間關(guān)系的網(wǎng)絡(luò)圖形化表征,也是思維可視化的表征.一幅概念圖一般由“節(jié)點”“鏈接”“有關(guān)文字標注”組成.概念圖是一種學習策略,可以使用它來輔助解題.
數(shù)學題的標準形式包括兩個最基本的要素:條件(已知、前提),結(jié)論(未知、求解、求證、求作等).條件是問題解決的起點,結(jié)論是問題解決的目標,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達到目標相對于問題解決者來說存在一定的障礙.
解題就是“解決問題”,即求出數(shù)學題的答案.這個答案在數(shù)學上也叫作“解”,所以,解題就是找出題的解的活動.解答習題時弄清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未知條件,使用運算、推理等方式用已知求出未知.解題過程中,使用概念圖作為分析答題的工具,讓思路更加有條理、清晰.
為了讓學生能通過做一題會一類題,積累經(jīng)驗,以一應萬,可以讓學生做一道題分四步走(如圖1):理解題意、思路探求、書寫表達、回顧反思.這與羅增儒教授總結(jié)解題的四步:看題、想題、答題、回題,不謀而合.科學把握好解題的四個步驟是一種良好的解題習慣.下面用連接線將節(jié)點“鏈接”起來,并且在每一步的“節(jié)點”標注文字,用“概念圖”引導學生掌握解題的四個步驟.
圖1
案例1:在直角梯形ABCD中,AB∥DC,∠ABC=90°,AB=2DC,對角線AC⊥BD,垂足為點F,過點F作EF∥AB,交AD于點E,求證:四邊形ABFE是等腰梯形.(如圖2)
理解題意:
(1)弄清題目的條件是什么,一共有幾個,其數(shù)學含義如何.
條件說得很長,其實獨立的有四個:
條件1:四邊形ABCD是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的數(shù)學含義有三個意思:AB∥DC,直線AD、BC不平行(相交),∠ABC=∠DCB=90°.
條件2:兩底邊滿足AB=2DC.
條件3:對角線AC⊥BD(垂足為點F).對角線的數(shù)學含義是梯形相對頂點的連線.
條件4:EF∥AB.
(2)弄清題目的結(jié)論是什么,一共有幾個,其數(shù)學含義如何.
字面上結(jié)論為:求證四邊形ABFE是等腰梯形.而文字語言“等腰梯形”無法運算、不能推理,其數(shù)學含義有三個意思:EF∥AB(條件4,已知),直線AE、BF不平行(條件3,對角線BD與一腰AD相交于點D),EA=FB(或∠EAB=∠FBA).由于前兩條是已知的,所以,本題的關(guān)鍵是證EA=FB(或∠EAB=∠FBA).
(3)弄清題目的條件和結(jié)論有哪些數(shù)學聯(lián)系,是一種什么樣的結(jié)構(gòu).(我們通過此例來體現(xiàn)分析法,也就是由結(jié)論到條件的溝通)
思路探求:分析法——發(fā)現(xiàn)多余條件.
圖2
圖3
如圖3,由于EF∥AB,而AE、BF相交于點D,所以四邊形ABFE是梯形.要證梯形ABFE是等腰梯形,只需證AE=BF(或∠EAB=∠FBA).
要證∠EAB=∠FBA,只需證△DAB是等腰三角形.
為此,過點D作DG⊥AB,垂足為點G.由四邊形ABCD為直角梯形,且∠ABC=90°,得GD∥BC,且CD∥BG,則四邊形BCDG為平行四邊形,有,從而BG=AG.可見,△DAB中,DG既是AB邊上的高,又是AB邊上的中線,則△DAB是等腰三角形.
這個思路沒有用到對角線AC⊥BD,說明這是一個多余的條件.
書寫表達:規(guī)范表達解題過程.
證明:如圖3,過點D作DG⊥AB,垂足為點G.在梯形ABCD中,∠ABC=90°,則GD∥BC,且CD∥BG,則四邊形BCDG為平行四邊形,則BG=CD=,從而BG=AG,則,從而∠EAB=∠FBA.又因為EF∥AB,AE、BF相交于點D,所以四邊形ABFE是等腰梯形.
回顧反思:解答本題的過程中,分兩步:先證明四邊形ABFE是梯形,再證明梯形ABFE是等腰梯形.使用了看題、想題、答題、回題的過程,讓思考有了方向,思維可視化,解題有了模式.在證明過程中,主要使用了數(shù)形結(jié)合和轉(zhuǎn)化的數(shù)學思想,積累了解題經(jīng)驗,強化了解題能力.
初一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剛接觸邏輯推理的初一學生來說,如何將思維可視化、網(wǎng)絡(luò)化是解題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解題過程中的“思路探求”環(huán)節(jié),可以有多種思考路徑.概念圖輔助學生推理,完成由已知到未知的過程,在這個思維過程中,筆者嘗試從三條路徑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第一種是由已知條件逐步推理,最后求出問題,可謂綜合法.第二種是由結(jié)論入手,不斷向前追溯條件,最后推出要使結(jié)論成立,已知或題目中的隱含條件必須成立,可謂分析法.第三種是由已知和結(jié)論兩條線推理,推出中間的共同條件成立.
案例2:如圖4,點C為線段AB的中點,點D在線段BC上,AD=6,DB=4,求線段CD的長度.
圖4
案例2可用概念圖(如圖5)分析思考過程.
圖5
結(jié)合本題用三種思路進行具體分析.第一種是由已知到問題的過程,可謂綜合法.先由線段AD、DB的長求出AB的長,再添加中點的條件求出AC的長,最后由AD的長求出CD.第二種是由問題追溯已知,可謂分析法.要求CD,用AD-AC或CB-DB即可,要求AC或BC,求出AB即可,而AB=AD+DB,AD、DB是已知條件.第三種方法是由已知、結(jié)論兩條線雙管齊下分析,由線段AD、DB的長求出AB的長,進而利用中點的定義求出AC、BC的長.要求線段CD的長,求AD-AC或BC-DB即可.而AC、BC、AD、DB均已求出.三種思路均能分析本題.下面用規(guī)范的表達方式解答.
解:因為AD=6,DB=4,所以AB=AD+DB=6+4=10.
所以CD=AD-AC=6-5=1,即線段CD的長度是1.
為了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好的訓練,筆者將本題變式為下面的習題,要求學生使用概念圖分析解答.
變式1:如圖4,點C為線段AB的中點,點D在線段BC上,AD=6,CD=1,求線段BD的長度.
變式2:如圖4,點C為線段AB的中點,點D在線段BC上,BD=4,CD=1,求線段AD的長度.
上面的變式題不僅訓練了學生用概念圖分析問題,而且在解題過程中感受了互逆命題,提升了學生的解題能力,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課程總目標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shù)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fā)展所必需的數(shù)學的基礎(chǔ)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jīng)驗[1].對于數(shù)學思想,課標要求讓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數(shù)學思想.在探求解題思路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用概念圖分析問題,體會、轉(zhuǎn)化、使用數(shù)學思想,規(guī)范書寫表達過程.
案例3:(初一期末考試卷壓軸題)點A、B、C、D在數(shù)軸上的位置如圖6所示,已知AB=3,BC=2,CD=4.
(1)若點C為原點,則點A表示的數(shù)是______.
(2)若點A、B、C、D分別表示有理數(shù)a、b、c、d,則│a-c│+│d-b│-│a-d│=______.
(3)如圖6,點P、Q分別從A、D兩點同時出發(fā),點P沿線段AB以每秒1個單位長度的速度向右運動,到達點B后立即按原速折返;點Q沿線段CD以每秒2個單位長度的速度向左運動,到達點C后立即按原速折返.當P、Q中的某點回到出發(fā)點時,兩點同時停止運動.
①當兩點停止運動時,求點P、Q之間的距離;
②設(shè)運動時間為t(單位:秒),則t為何值時,PQ=5?
圖6
圖7
本題的第(3)問是難點,為了更好地思考、解答本題,筆者用概念圖(如圖7)分析.
將第(3)問的解答過程規(guī)范表達如下:
解:(3)①由題意知,點P從點A到點B再返回到點A需要6秒,點Q從點D到點C再返回到點D需要4秒.因此當兩點停止運動時,點Q與點D重合,點P運動到點B的左邊1個單位長度,如圖8,PQ=BP+CB+CD=1+2+4=7.
圖8
圖9
②當點P、Q相向而行,即0≤t≤2時,如圖9.
由AP=t,AB=3,得BP=3-t.
由DQ=2t,CD=4,得CQ=4-2t.
所以PQ=BP+BC+CQ=3-t+2+4-2t=9-3t.
當點P、Q同向而行,即2<t≤3時,如圖10.
由AP=t,AB=3,得BP=3-t.
由CD=4,CD+CQ=2t,得CQ=2t-4.
所以PQ=BP+BC+CQ=3-t+2+2t-4=t+1.
因為PQ=5,所以t+1=5.解得t=4.由于時間不符合題意,所以舍去.
圖10
圖11
當點P、Q反向而行,即3<t≤4時,如圖11
由AB+BP=t,AB=3,得BP=t-3.
由DC+CQ=2t,DC=4,得CQ=2t-4.
所以PQ=BP+BC+CQ=t-3+2+2t-4=3t-5.
概念圖能將各種概念及其關(guān)系進行加工、概括,以形象化的方式反映知識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與組織結(jié)構(gòu),幫助學生對知識有效構(gòu)建,增強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保持.概念圖的解題教學方式能把各個“節(jié)點”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脈絡(luò)體系,從而幫助學生“圖腦思維”,從整體上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和思維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概念圖作為一種解題的策略,可促進學生有意義的學習和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靈活使用概念圖解題(如圖12),以“節(jié)點”為載體,以概念圖構(gòu)建為平臺,提升學生解題能力,使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和諧統(tǒng)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圖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