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吉林市中心醫(yī)院,吉林吉林 132011)
骨科收治患者一直明顯遞增,其中下肢骨折屬于創(chuàng)傷骨科常見病種,患者有明顯腫脹以及疼痛癥狀,疼痛嚴重情況下患者有血管痙攣表現(xiàn),從而影響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加并發(fā)癥、延長骨折愈合時間[1]。為了提高下肢骨折患者治療預后,需重視維持患者術后患肢功能位以預防肢體腫脹、減輕疼痛。臨床工作中發(fā)現(xiàn),術后將患肢置于骨科下肢抬高墊抬高患肢可以積極預防和改善患者術后患肢腫脹、疼痛等問題,從而促進患者手術預后?;诖?,該文就該院骨科2018年3月—2019年4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為例,總結下肢抬高墊應用價值。
試驗對象總計60例。納入標準:(1)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2)下肢骨折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3)患者具備配合能力,依從性良好;(4)患者基線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嚴重并發(fā)癥患者;(2)合并其他骨折類型患者;(3)精神障礙患者;(4)重要器官損害患者。進行60例下肢骨折患者分組護理,采取隨機法。對照組中男性、女性患者比例18:12例;患者年齡最小者35歲、最大者 55歲,平均年齡(45.8±5.6)歲;骨折類型:脛腓骨骨折患者20例,股骨骨折患者5例,踝部骨折患者3例,其他骨折患者2例。試驗組中男性、女性患者比例20:10例;患者年齡最小者32歲、最大者 58歲,平均年齡(46.3±6.3)歲;骨折類型:脛腓骨骨折患者19例,股骨骨折患者6例,踝部骨折患者2例,其他骨折患者3例。對照組、試驗組下肢骨折患者骨折類型與性別、年齡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普通枕頭塞于患肢下抬高患肢。
試驗組——患肢置于骨科下肢抬高墊,骨科下肢抬高墊置于布朗氏架上,患肢置抬高墊(約45 cm),以患者舒適度為宜,每日使用架枕>3 h,連續(xù)10 d。
記錄2組下肢骨折患者臨床療效、腫脹狀況以及護理滿意度評分、疼痛評分。
1.4.1 腫脹狀況評價標準0度腫脹——下肢骨折患者皮膚狀況良好,無腫脹情況。
Ⅰ度腫脹——下肢骨折患者皮膚輕微腫脹、有皮紋。
Ⅱ度腫脹——下肢骨折患者皮膚緊繃、皮溫略高于、皮膚無皮紋。
Ⅲ度腫脹——以上情況未達到。
1.4.2 疼痛情況評價標準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總分10分,0分無痛,10分重度疼痛,根據(jù)評分狀況分為無痛以及輕度、中度、重度疼痛。
1.4.3 綜合療效評價標準 痊愈——3 d后下肢骨折患者腫脹消退、疼痛消失。
要想在實際工作中實現(xiàn)對生產(chǎn)規(guī)模的提升,就應該進行必要的產(chǎn)業(yè)化生產(chǎn),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工作中實現(xiàn)對農(nóng)產(chǎn)品成本的顯著控制與降低。而要想達成當前的工作目標,培育和發(fā)展新型經(jīng)營主體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當前很多新型經(jīng)營主體對于這一工作還缺乏必要的認識,導致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
顯效——3~6 d后達到痊愈標準。
有效——6~9 d達到痊愈標準。
無效——>9 d仍未達到以上效果。
參考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60例下肢骨折手術患者試驗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型指標(臨床療效、疼痛與腫脹狀況)以[n(%)]形式描述,計量型指標(護理滿意度、疼痛評分)以均數(shù)±標準差(±s)的形式描述,差異檢驗分別采用(χ2)和(t)。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對照組60例下肢骨折手術患者綜合療效見表1。組間綜合療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下肢骨折手術患者組間綜合療效分析[n(%)]
試驗組、對照組60例下肢骨折手術患者組間腫脹狀況見表2。組間腫脹狀況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表2 下肢骨折手術患者組間腫脹狀況分析[n(%)]
試驗組30例下肢骨折手術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7.8±2.0)分、VAS 為(1.9±0.3)分;對照組 30 例下肢骨折手術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為(88.5±5.5)分、VAS為(3.3±0.8)分。組間護理滿意度評分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703 8,P=0.000 0);VAS 評分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974 8,P=0.000 0)。
骨折一直呈多發(fā)性趨勢,且多為突發(fā)事件,瞬間改變患者日常生活。下肢骨折情況下患者下肢腫脹、疼痛以及活動受限等情況明顯,從而降低生活質(zhì)量[3]。骨科臨床工作中發(fā)現(xiàn),創(chuàng)傷性炎癥可以增加局部毛細血管壁通透性,組織水腫、細胞碎解產(chǎn)物刺激末梢神經(jīng)情況下導致切口疼痛,血腫導致靜脈、淋巴回流障礙,從而加劇腫脹疼痛,延長術后恢復用時。為了積極預防和改善患者術后疼痛、腫脹情況,需積極進行護理干預,合理抬高患肢是預防和減輕組織水腫、切口疼痛的關鍵[4]。患肢置骨科下肢抬高墊上情況下不易滑落,在減輕局部壓迫的同時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消除腫脹、提高痛閾,進而達到緩解關節(jié)損傷、疼痛、提高舒適度的目的,且操作簡單,患者依從性良好。姜玲研究指出,骨科下肢骨折病患實施骨科下肢部位抬高墊護理,可緩解腫脹、疼痛感,從而提升護理效果、滿意度,加速患者康復[5]。
試驗結果和張細梅研究結果有一致性,對照組(普通枕頭塞于患肢下抬高患肢)、治療組(患肢置于骨科下肢抬高墊抬高患肢)患者術后疼痛、腫脹程度對比,治療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6]。
綜上所述,骨科下肢抬高墊在下肢骨折護理中的應用可以促進患者疼痛、腫脹等問題改善,可以加速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