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英
(青島市城陽區(qū)人民醫(yī)院,山東青島 266000)
產科下肢深靜脈血栓是患者產后極易出現的癥狀之一,一旦患病患者下肢便會產生疼痛感,對患者生命造成威脅,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自理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應采取有效的防御手段,找出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產生原因,詳情如下。
選取該院產科10例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為研究資料,患者在術后3~10 d極易發(fā)病,并出現皮膚蒼白、患肢腫脹、皮溫下降等癥狀,患者活動后便會加劇疼痛感。
診斷方法:對所有患者進行超聲診斷,如若患者出現腓腸肌疼痛、下肢腫痛則可認定為下肢深靜脈血栓,經超聲診斷發(fā)現,靜脈加壓后管腔無塌陷、靜脈腔內無彩色血流信號為DVT癥狀。與此同時對患者實施造影檢查發(fā)現,阻塞部位近端靜脈狹窄、遠端靜脈擴張,出現增生側支循環(huán)影像。
治療方法:經診斷后可對10例患者實施一般治療,例如:抬高托馬斯架、患肢制動,并囑咐患者定時臥床休息,通過這種方式可達到緩解下肢水腫、促進血液循環(huán)、減輕疼痛的目的,與此同時還可增加氧耗量。在此基礎上還可非手術治療,例如:溶栓、抗凝、祛聚。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方法,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日常護理、并發(fā)癥護理。
觀察組則行綜合護理方法: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心理進行干預,使患者緊張、焦慮等情緒得到充分改善,樹立患者自信心,與此同時還應拉近與患者的溝通交流,掌握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病原因及預防手段,為后續(xù)治療做好準備。此外,護理人員還應對患者定期翻身,適當抬高患肢,降低下肢深靜脈發(fā)生率。
當患者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恢復情況來調整飲食結構,患者應多食用鹽分低、脂肪少、纖維素高的食物,盡量減少辛辣刺激性食品的食用。為了提高患者身體機能,還應適量用水,進一步緩解患者血栓癥狀。
經臨床護理后,對照組患者護理有效率為60.00%、觀察組為80.00%,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效果[n(%)]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腦卒中患者的護理滿意度[n(%)]
兩組護理前心理狀態(tài)量表評分接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無可比性,但護理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3。
表3 護理前后兩組焦慮與抑郁量表評分對比[(±s),分]
表3 護理前后兩組焦慮與抑郁量表評分對比[(±s),分]
組別 時間 抑郁量表評分 焦慮量表評分對照組(n=5)觀察組(n=5)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62.58±5.14 52.62±4.85 62.49±5.23 32.69±4.56 73.25±5.48 60.36±4.18 73.51±4.89 51.02±5.32
對照組護理以前BI總分與FMA總分比照觀察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BI總分與FMA總分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詳情如表4所示。
表4 比照兩組護理前后BI總分與FMA總分[(±s),分]
表4 比照兩組護理前后BI總分與FMA總分[(±s),分]
組別 時間BI總分 FMA總分對照組(n=5)觀察組(n=5)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31.62±15.22 73.44±14.62 32.53±14.39 91.15±16.60 23.58±7.36 42.44±7.63 25.69±9.85 63.16±10.24
護理前兩組NIHSS評分、Barthel指數相當,盡管護理后都有所改善,但觀察組改善的程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5。
表5 兩組Barthel指數和NIHSS評分對比(±s)
表5 兩組Barthel指數和NIHSS評分對比(±s)
組名Barthel指數護理前 護理后NIHSS評分(分)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5)觀察組(n=5)t值P值40.28±13.87 41.03±12.65 0.246 3 0.806 1 72.56±13.79 90.68±12.88 5.919 6 0.000 0 11.60±1.84 11.58±1.82 0.047 6 0.962 1 8.53±1.72 5.87±0.90 8.446 9 0.000 0
血液高凝狀態(tài)、靜脈內膜損傷、血液流速緩慢都是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的關鍵因素,然而大部分產科患者在進行手術治療后均會出現以上情況,從而增加了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據此對下肢深靜脈血栓早期預防及診斷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筆者對該院10例患者資料的研究發(fā)現,所有患者均被診斷為下肢深靜脈血栓癥狀,經預防護理干預后達到了預期效果。在疾病預防中還需對相關要點加以重視,一方面應對患者是否存在靜脈血栓形成史詳細詢問,并對血栓形成提前評估;此外還需對患者手術指征嚴格把握,通過祛聚療法來達到治療效果;在手術治療過程中應注意操作手法,盡量保持動作輕柔,避免壓迫下肢,使手術治療時間充分縮短。手術治療結束后還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來進行運動干預,注意飲食結構的合理性,術后及時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值得注意的是,下肢深靜脈血栓會延長住院時間,對患者康復效果影響極大,若治療不及時便會導致肺栓塞的發(fā)生,在這種情況下可采取綜合治療,纖溶制劑可應用于溶栓治療,對凝血因子活性充分抑制,可用于長期治療。
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的原因相對較多,其中血液高凝狀態(tài)、靜脈血流滯緩是主要原因,在妊娠期間,雌激素的產生會導致各種凝血因子的發(fā)生,纖維蛋白原的增加會加劇血液的高凝反應。手術結束后患者長期臥床便會引發(fā)更多不良癥狀,從而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在具體實施中可采用語言溝通方法,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原因向患者講述,使患者形成警惕意識。
為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還應采取有效的預防手段,并及時診斷。臨床醫(yī)學認為靜脈造影是診斷深靜脈血栓的重要標準,通過造影可及時診斷出靜脈外形與輪廓。與此同時,還可運用彩色多普勒超聲來檢查,如若靜脈管腔內血流信號不完全或消失便可將超聲探頭壓迫在患處,從而得出診斷結果。
為預防該疾病的發(fā)生,在孕期還應對患者飲食合理安排,通過飲食指導來提高患者身體機能,同時鼓勵患者早日下床活動,上述措施的應用均可控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為了預防患者靜脈壁受損傷,護理人員還應對靜脈輸液管理進行強化,并充分減少止血帶的使用時間,避免機械性損傷的發(fā)生。對于手術治療而言術后疼痛是一個常見的應激反應,基于這一狀態(tài)下患者的凝血功能便會出現異常,進一步升高了患者肌張力。根據營養(yǎng)評分對飲食方案進行制定,禁止食用油膩類、辛辣類食品,并加大飲水量,使患者營養(yǎng)供給狀況得到有效改善。
研究顯示:兩組護理前心理狀態(tài)量表評分接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無可比性,但護理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臨床護理后,對照組患者護理有效率為60.00%、觀察組為80.00%,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上述研究發(fā)現,對患者飲食進行干預可起到有效的預防效果,使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充分降低,如若患者已患上該疾病則可通過早期治療達到治療效果,確?;颊呱钯|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