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東東 張倩 張曉菁
改革視角下看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發(fā)展
郭東東,張 倩,張曉菁
(西安歐亞學院會計學院,西安? 710065)
摘 要:以文獻綜述方式簡要述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會計理論上的研究發(fā)展,以期認識和了解我國在會計理論改革上所取得的成績。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會計理論研究分為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階段進行綜述和分析,并闡述對未來會計理論改革發(fā)展的啟示。
關鍵詞:改革視角;會計理論;研究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F23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4-0118-02
會計理論像大多數經濟理論一樣,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而產生并不斷地進步完善。我國的會計理論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但是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伴隨著曲折和坎坷。在改革開放之前,新中國的會計理論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受蘇聯會計模式的影響。在十年特殊時期,我國的會計理論研究幾乎陷入停滯,甚至倒退。在這個特殊時期,雖然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不理想,但是我國會計理論的研究還是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從改革開放到現在的幾十年,我國的會計學者通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積極促進了我國會計理論的迅速發(fā)展和不斷完善。
一、我國改革開放以前的會計理論發(fā)展狀況
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不管是會計理論、會計制度還是會計方法,大都是學習和借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新中國成立以后,根據當時的環(huán)境和條件,需要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會計理論體系、制度和方法,這樣就需要肅清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模式在我國會計領域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在新中國成立的初期,我國會計學者對會計理論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此次學術討論的重點是,會計分不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會計和資本主義會計二者之間存不存在根本的區(qū)別。其中,此次學術討論的關鍵又在于會計核算的討論。邢宗江、黃壽宸(1951)認為,階級性存在于會計中,因此社會主義會計和資本主義會計存在根本上的區(qū)別的。但是,陶德(1951)認為,階級性不存在于會計中,會計只是一門應用技術,所以會計不存在社會主義會計和資本主義會計之分。陳重丞(1951)認為,會計可以分為兩部分,分別是“內核”與“外涵”,所以會計具有“兩重性”的特點。“內核”指的是復式記賬法,“外涵”則指社會經濟制度。針對“外涵”,他認為會計存在階級性。通過這次會計理論學術討論,我國的會計學界認為階級性是存在于會計中的。這樣的輿論氛圍下,我國隨后也就按照蘇聯模式進行會計制度建設和會計教學改革。葛家澍(2000)認為,通過這次學術討論,改變了我國會計學界對會計屬性的認知,也使得我國會計學者在會計原理相關教材中必須闡明這一概念。
20世紀50年代后期,我國學者又對會計對象這一基本概念進行了熱烈討論。發(fā)起此次理論討論的原因是,我國的一些學者對蘇聯的會計核算對象定義持有不同的意見。此次討論時間較長,參加人數和發(fā)表文章也較多,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通過這次討論,我國會計學者將蘇聯對于會計對象的定義進行了修改,使會計對象定義更符合我國的實際,也使得會計對象的定義更準確、簡潔。另外,出現不少會計對象的新見解,其中被廣泛接受的一個是“會計的對象是在企業(yè)和其他單位中的資金運動”。葛家澍(2000)認為,這次我國會計學界關于會計對象的討論,最為重要之處是打破了蘇聯會計理論對于我國會計學界的權威禁錮,我國會計學者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編制了具有當時我國特色的會計理論教材,促進當時會計理論研究的繁榮。20世紀60年代我國會計學者再次討論了會計屬性,會計學者黃逸峰在這次討論中提出會計具有兩重性特點,打破了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會計只具有階級屬性的結論。黃逸峰指出,存在階級性社會中的會計,在具有階級性的同時還具有自身的特性。他指出,會計作為一門應用性技術方法,除了具有階級性外,還具有各個階級共性的地方。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中,我國會計學者敢于按照自己的想法提出會計具有兩重性的觀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整體來看,我國會計理論研究與經濟社會發(fā)展存在緊密聯系。十年特殊時期,與其他學科一樣,會計學科的發(fā)展處于停滯,甚至出現了倒退。王光遠、吳聯生(2000)指出,當時會計理論研究處于停滯狀態(tài),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十年特殊時期會計學科類期刊大部分???,幾乎沒有合適的會計期刊找的到。蔡傳里、冉明東、許家林(2009)也指出,在十年特殊時期,我國會計領域也像其他領域一樣受到了嚴重的沖擊,沖擊所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在會計實務方面,會計理論的研究方面所受到影響更大。
二、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會計理論的發(fā)展狀況
從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會計學者針對會計本質提出了“工具論”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會計是服務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工具。但是,在改革開放的經濟環(huán)境中,“工具論”不能準確地描述會計的本質與特征。因此,我國會計學界掀起了對會計本質的學術探討。這一次的學術探討,提出了兩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一種是“管理活動論”,另一種是“信息系統(tǒng)論”。我國會計學家楊紀琬和閻達五(1980)提出了“管理活動論”的觀點,指出會計除了作為一個工具管理經濟活動之外,對于經濟活動還具有管理職能,是一項經濟管理活動。管理活動論強調會計的控制和監(jiān)督職能,后經相關學者的研究討論形成了會計管理理論,將會計管理活動擴展到反映、決策、預測等方面?!靶畔⑾到y(tǒng)論”這一觀點是從國外引進并在我國取得一定的發(fā)展,余緒纓(1980)和葛家澍(1983)是我國最早支持該種觀點的兩位會計學家。該觀點強調會計信息的生成與提供,主張會計是在一個微觀范圍內的信息系統(tǒng),只要職能是提供財務信息,支持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根據葛家澍(2000)的觀點,“管理活動論”與“信息系統(tǒng)論”的觀點日趨接近,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各自的側重點。管理活動論認為會計的主要職能是控制和監(jiān)督的同時,也認可會計提供財務信息的職能。信息系統(tǒng)論則認為會計的主要職能是提供信息支持管理和決策,但是也認可會計具有管理的特點。孫錚、賀建剛(2008)提出,基于會計信息的有用性特點判斷,管理活動論和信息系統(tǒng)論具有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