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郟縣人民醫(yī)院(467100)李艷珂
肺癌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疾病,其發(fā)病率較高且具有極高的病死率,在惡性腫瘤中的預后較差。此時治療手段多以放化療為主。但放化療方式存在諸多不良反應,且患者需承受巨大疼痛,極易導致病情的惡化甚至死亡。有研究指出,中西醫(yī)聯(lián)合用于肺癌治療中可提升臨床療效,同時護理干預對患者生活質量存在積極作用[1]。本研究現(xiàn)將穴位敷貼與護理干預相結合用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治療中,分析其在疼痛及生活質量方面的影響。具體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5年8月~2017年8月間我院收治的92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納入研究。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兩組,對照組與觀察組分別46例。其中觀察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41~69歲,平均(51.26±4.45)歲。對照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40~68歲,平均(50.87±4.53)歲。兩組患者性別及年齡等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對比顯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接受喘定注射液聯(lián)合氨溴索注射液治療。對照組以常規(guī)方式護理,包括口頭宣教、用藥指導等。觀察組以對照組護理為基礎加入穴位貼敷及護理干預措施。其中貼敷過程為:取白芥子、甘遂、川芎等藥物研制藥膏,對局部皮膚進行清潔后對大椎、肺俞、天突3個穴位進行外敷,1次/d,于睡前敷下,第2d清晨去除,敷貼1周為1療程,予以4周治療。同時予以護理干預措施,過程如下:對患者予以心理疏導,予以積極的溝通交流,減輕其焦慮及恐懼心理;鼓勵患者積極表達自身感受,給予必要的支持,提升其治療的信心;給予患者舒適的住院環(huán)境,控制好室內的溫濕度,給予患者安靜的住院氛圍,對患者避開與疾病治療相關話題;多與患者講述輕松話題轉移其對疼痛的注意力,必要時給予藥物控制其疼痛。
1.3 評價指標 ①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疼痛情況作評估,總計0~10分,分值越高,疼痛情況越嚴重。②以KPS積分為依據(jù)評估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變化,生活質量評分總計100分,分值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KPS積分分別包括提高、穩(wěn)定及降低3項標準,治療后較治療前提升≥10分屬于提高,降低≥10分屬于降低,居于兩者間的視為穩(wěn)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25.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和例數(shù)表示,比較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附表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VAS及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s,分)
附表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VAS及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s,分)
組別 VAS 生活質量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n=46) 6.62±0.712.34±0.35 60.64±5.13 80.24±9.74對照組(n=46) 6.67±0.693.76±0.28 61.06±4.89 71.45±8.47 t 0.343 21.487 0.402 4.619 P 0.733 0.000 0.689 0.000
觀察組干預后VAS評分較對照組低,而干預后的生活質量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隨著醫(yī)學不斷研究發(fā)現(xiàn),肺癌從生理學角度剖析,支氣管與肺的交感神經出發(fā)于胸髓側角,通過椎間孔到達上胸椎旁交感神經節(jié)與星狀神經節(jié)后,過肺叢至支氣管,交感神經發(fā)生興奮,導致支氣管發(fā)生擴張。肺俞、天突等穴位于交感神經周邊,中藥敷貼則可對患者皮膚作出刺激,通過溫度等化學因素對大腦皮層對應功能區(qū)進行作用,從而對體液與神經作出調節(jié),同時使用中藥敷貼還有溫肺化痰及止咳平喘之效,方中所用到的白芥子、甘遂、川芎等藥物具有止咳化痰之效,而肺俞、大椎及天突等穴位的選取則有助于患者陰陽平衡的調和及神經系統(tǒng)的調整,對臨床癥狀的改善及免疫力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同時輔以護理干預措施有助于患者配合治療,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提升其治療信心,利于減輕患者疼痛。本次將穴位敷貼配合護理干預用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治療中,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VAS評分較對照組低,生活質量評分較對照組高,提示穴位敷貼配合護理干預應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中有助于患者疼痛癥狀的改善及生活質量的提升,此結果與張輝[2]等研究中所提結論一致。
綜上所述,穴位敷貼配合護理干預用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提升其生活質量,適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