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九人民醫(yī)院(450000)管艷花
手術室是搶救危急重癥患者的主要場所,有著風險高、專業(yè)性強、技術要求高等特點,護理質量的好壞關乎患者的人身安全?;颊咴谥委熯^程中往往存在緊張、驚恐等心理,為了緩解患者負性情緒,醫(yī)護人員需要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選取手術室收治的患者118例分為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與觀察組(實施溝通技巧),探討溝通技巧實施于手術室護理中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入選時間段為:2017年6月~2018年6月;入選病例為:手術室收治的118例患者;分組情況:對照組59例,觀察組59例?;仡櫺苑治鰞山M資料:對照組男35例,女24例;年齡17~78歲,平均(53.5±6.2)歲;為該組別實施的護理模式為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男36例,女23例;年齡18~79歲,平均(54.2±6.3)歲;為該組別實施的護理模式為溝通技巧。比對分析兩組性別與年齡,其資料存在的差別性較小,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表示為“P>0.05”。所有患者知情并自愿接受治療,家屬及病患已簽署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模式,具體為:入院后對其實施相關的基礎護理干預,包括介紹醫(yī)院及醫(yī)護人員,使其熟悉醫(yī)院環(huán)境和人員,盡快適應環(huán)境、了解醫(yī)院;對患者的病情變化給予密切監(jiān)測,在治療期間對患者病情進行觀察,實施手術前護理、手術中護理、手術后護理、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等,改善患者的臨床病情。觀察組:溝通技巧模式,具體為:①選取有效的溝通方式:護理人員要選擇科學、合理的溝通方式,保障溝通的有效性,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耐心與患者進行溝通,講解疾病知識、手術方法、疾病護理等,使患者掌握治療效果、預后情況、護理要點等相關知識,使其在治療過程中嚴格遵照醫(yī)囑,積極配合[1]。②心理溝通護理:醫(yī)護人員要積極與患者溝通,進行心理方面的疏導,增強患者對疾病治療的信心,緩解其消極情緒。③準確把握溝通技巧:護理人員需要把握好與患者溝通的技巧,得到患者的認可,消除其抵觸情緒,提高治療的信任度。④合理利用非語言溝通技巧:護理人員在對患者實施護理的過程中,可借助非語言方式溝通,緩解其陌生感,提高護理效果。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價項目涉及軀體功能、角色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等四項內容,分數(shù)越高則表明其生活質量越好。
1.4 數(shù)據(jù)處理 數(shù)據(jù)主要通過SPSS19.0版的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資料均數(shù)的比較可采取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取x2檢驗。
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軀體功能、角色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附表所示。
隨著醫(y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們健康意識的加強,使得患者對于醫(yī)療護理服務的要求不斷提高,對于手術室護理有著更高的要求。常規(guī)護理是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為患者提供的護理服務比較基礎,對患者的整體照顧不周,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應用效果不顯著,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溝通技巧通過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能緩解患者的消極情緒,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從而提高治療效果及護理質量[2]。在手術室護理中應用溝通技巧,通過選取有效的溝通方式、心理溝通護理、準確把握溝通技巧、合理利用非語言溝通技巧等措施,增強護理方案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使患者支持與信任醫(yī)護人員,減輕患者緊張、恐懼等心理,幫助患者更快恢復機體,鞏固手術治療效果。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軀體功能、角色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即觀察組生活質量優(yōu)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溝通技巧實施于手術室護理中的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手術治療效果,幫助患者早日康復,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附表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s,分)
附表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s,分)
組別 軀體功能 角色功能 情緒功能 社會功能對照組 1.46±0.24 1.32±0.24 1.27±0.16 3.41±0.33觀察組 1.65±0.26 1.66±0.31 1.54±0.17 4.27±0.45 P <0.05 <0.05 <0.05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