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學第五附屬醫(yī)院(471000)李莉 周紅芳 朱兵曉
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步入康復期間后其精神狀況變基本得到控制。在面對現(xiàn)實生活時通常情況下患者會出現(xiàn)負性情緒,不僅對患者的康復造成影響,同時還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本研究對處于康復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針對其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采用心理護理的方法進行干預,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本院接受治療的精神疾病患者,選取時間為2016年10月~2017年6月,病例數(shù)共計為88例。通過隨機數(shù)字法進行分組,平均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例。對照組中患者男性31例,女性13例,年齡24~56歲,平均(39.17±5.22)歲,平均病程為(2.17±0.53)年;觀察中患者男性29例,女性15例,年齡25~58歲,平均(40.22±3.87)歲,平均病程為(2.63±0.68)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附表 分析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SAS、SDS分數(shù)變化情況
1.2 方法 給予兩組患者利培酮片進行治療,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的方法。觀察組以常規(guī)護理作為基礎,在此之上再加以心理護理。每周進行2次,每次維持30min的心理護理。兩組在入組時以及三周后采用SDS抑郁自評量表和SAS焦慮自評量表進行一次評定,對兩組的評定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心理護理的內容以及方法為:①集體心理護理。針對患者在恢復期間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統(tǒng)一的答疑,以疏導患者的心理問題。②個別護理。針對每個患者具體所存在的不同心理問題,一對一具有針對性的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多與患者進行主動地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個性特征、工作狀況以及家庭情況。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積極參與護理人員所組織的康復活動,通過娛樂的方式釋放壓力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豐富患者的生活[2]。
1.3 統(tǒng)計方法 用SPSS21.0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數(shù)值用±s表示,均行正態(tài)分布檢驗,采用雙側檢驗,比較用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采用配對t檢驗,兩組組間比較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率用卡方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分析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SAS、SDS分數(shù)變化情況,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護理后的各項分數(shù)均顯著低于護理前(P<0.05),同時在護理后階段觀察組的SAS、SDS分數(shù)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情見附表。
精神分裂癥的康復不僅僅是緩解精神癥狀還在于調整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職業(yè)能力、適應能力以及心理等?;颊咴诿鎸ΜF(xiàn)實環(huán)境時,心理產生一系列的變化,外在環(huán)境可能對于患者的病癥會存有偏見,在社交時患者會出現(xiàn)不自信、恐懼與人交流,求職受挫等打擊。在家庭生活當中可能由于疾病導致家庭分裂、關系緊張、婚變、經(jīng)濟狀況變差等。內在體驗包括患者在恢復期間由甚至不清醒到清醒對自己的病癥產生恥辱感,進而導致自卑的心理出現(xiàn)。因此患者常在康復期間產生負性情緒,有相關報道表明,恢復期患者發(fā)生焦慮的幾率高達50.01%,發(fā)生抑郁的幾率為35.7%,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3]。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心理護理,根據(jù)每個患者具體的不同癥狀給予個性化干預,一對一的溝通交流,分析患者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并給予應對措施,顯著改善了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并調整患者的心態(tài),使患者的壓抑情緒得到適時宣泄,增強了患者的自信,提高其適應能力以及緩沖心理的能力,建立樂觀的心態(tài),并讓患者在恢復期間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勇于接受生活中所帶來的挫折和不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