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第三人民醫(yī)院(518000)郭靜 湯素梅 袁曉珊
肝癌為我國發(fā)病率第四的常見惡性腫瘤之一,致死率位于腫瘤第三位,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1]。人文關懷護理是指在護理過程中除了給予患者必須的診療護理技術外,為患者提供情感、精神、文化上的關懷,能使患者保持較好的心理狀態(tài),優(yōu)質(zhì)的護理同時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從而促進病情的恢復。現(xiàn)為探究在肝癌手術圍術期實施人文關懷護理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和改善負情緒的作用效果而進行本次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肝癌逆行手術治療的患者,納入標準:①經(jīng)影像學檢查及臨床診斷為原發(fā)性肝癌;②符合肝癌根治術的適應癥[2];③患者意識清楚,具備與醫(yī)護人員溝通的能力。共納入患者70例,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5例,其中對照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齡為(48.67±6.32)歲,實驗組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齡為(49.74±6.83)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上無明顯差異(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批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如術前準備、指導和宣教,術后給予心理、飲食方面的護理等。實驗組給予人文關懷護理,簡述如下:①成立人文關懷小組,由護理人員和心理醫(yī)師給予組員人文關懷護理的培訓,使組員具備人文護理的語言行為規(guī)范和意識;②術前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予患者肝癌及其根治術的基本知識講解,以及該疾病的生存率和手術技術發(fā)展現(xiàn)狀;③術前及術后各安排一次心理醫(yī)師與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憂慮,并為其疏通焦慮和抑郁等情緒;④在圍術期護理過程中注意患者的表情與神態(tài),操作時使用輕柔的手法以減輕患者的痛苦,增加與患者的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擔憂,為其解決相關問題和疑惑,交流時使用耐心、柔和的語氣,同時運用適當觸摸、共情技術、親切友善的微笑和正性暗示語言創(chuàng)造融洽和諧的氛圍;⑤注意病房的打掃,為患者提供溫馨舒適的病房環(huán)境。干預期為術前至術后10日。
1.3 評價指標 生活質(zhì)量采用肝癌患者生命質(zhì)量測定量表(QOL-LC-V2.0)測定[3],其包括自評項目和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癥狀、社會功能四個維度,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生命質(zhì)量越高。抑郁評分使用抑郁自評量表,當評分≥53分時,認為患者有抑郁,評分越高抑郁越重;焦慮評分使用焦慮自評量表,當評分≥50分時,認為患者有焦慮,評分越高焦慮越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22.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與統(tǒng)計,計量資料以 (±s)表示,t檢驗比較差異,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卡方檢驗比較差異,當P<0.05時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應激反應指標對比 手術前兩組患者的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手術后實驗組的上述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附表1 兩組患者的應激反應指標對比( ±s)
附表1 兩組患者的應激反應指標對比( ±s)
注:a為手術前后對比P<0.05,b為兩組對比P<0.05。
組別 時間 FBG(nmol/L) Cor(nmol/L) CRP(mg/L) IL-6(ng/L)對照組(n=35) 治療前 5.17±0.58 168.35±32.54 6.17±0.78 94.23±26.61治療后 6.75±0.82a 276.21±52.28a 17.23±2.37a 154.47±37.62a實驗組(n=35) 治療前 5.24±0.62 171.47±29.65 6.34±0.64 97.34±24.41治療后 6.21±0.79ab 231.15±48.12ab 12.38±2.14ab 137.15±34.19ab
附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對比( ±s)
附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對比( ±s)
注:a為手術前后對比P<0.05,b為兩組對比P<0.05。
組別 時間 軀體功能 心理功能 癥狀 社會功能 自我評價 總體評價對照組(n=35)治療前 45.21±6.24 37.87±7.85 39.32±6.75 26.87±5.21 64.74±8.82 165.32±26.84治療后 32.15±5.21a 25.34±5.64a 31.33±5.71a 17.64±4.25a 47.34±7.65a 124.84±24.32a實驗組(n=35)治療前 44.65±7.17 36.52±7.15 38.98±6.37 25.45±5.76 62.45±8.34 162.87±21.34治療后 36.12±5.74ab 29.62±5.14ab 34.35±5.14ab 21.42±5.14ab 56.15±7.83ab 142.35±22.72ab
附表3 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對比( ±s)
附表3 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對比( ±s)
組別 例數(shù) 焦慮評分 抑郁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5 48.64±3.24 46.64±4.28 51.61±3.74 45.76±4.63實驗組 35 48.31±3.17 42.34±4.67 50.28±3.62 41.87±4.85 t 0.431 4.016 1.512 3.432 P 0.668 0.000 0.135 0.001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對比 手術前兩組患者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癥狀、社會功能、自我評價、總體評價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手術后實驗組患者的上述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2。
2.3 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對比 手術前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手術后實驗組的焦慮、抑郁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3。
肝癌患者在診療時常已處于中晚期,患者身體狀態(tài)較差,生命質(zhì)量受到極大的影響,患者承受著極大的心理壓力,自身處于接近焦慮或抑郁狀態(tài),機體應激反應也較強,這些狀態(tài)都不利于患者的術后身體恢復。護理小組在圍術期護理時采用人文關懷護理,采用輕柔的手法和耐心的語氣,了解患者的需求,并注重創(chuàng)建護患氛圍的和諧。實驗組患者的術后生活質(zhì)量評分高于對照組,這提示了人文關懷護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護理小組術前給予患者自身病情和手術的健康知識宣講,能讓患者處于對自身疾病有較好了解的狀態(tài),不至于盲目悲觀,且通過與患者的良好溝通,心理疏導,能讓患者意識到醫(yī)護人員處于與患者共同對抗疾病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增強患者的信任,同時減輕患者的擔憂和焦慮情緒,除此之外,手術前后的心理醫(yī)師的指導治療能讓患者接受專業(yè)的心理疏通,能更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應激反應[4]。手術后,實驗組的應激反應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焦慮和抑郁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人文關懷護理能減輕患者的應激反應,緩解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這對于患者的術后的心理健康和機體恢復有重要意義[5]。
綜上所述,在肝癌手術圍術期實施人文關懷護理能降低患者的應激反應、提高生活質(zhì)量并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