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君
摘 要 從古至今都在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而要培養(yǎng)這一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樂問,有勇于提出問題的欲望。
關鍵詞 授之以欲;好問;善問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20-0175-01
古代教育家孔夫子曰“疑是思之始,學之端”“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
多年前的一個傍晚,一個叫亨利的青年人站在河邊發(fā)呆。這天是他30歲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有活下去的勇氣。因為亨利從小在福利院長大,身材矮小,長相也不漂亮,講話又帶著濃重的鄉(xiāng)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連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應聘,沒有工作也沒有家。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間的時候,他的好友約翰興沖沖地跑過來對他說:“亨利,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剛從收音機里聽到一則消息,拿破侖曾經(jīng)丟失了一個孫子。播音員描述的特征,與你毫不相差!”“真的嗎?我竟然是拿破侖的孫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聯(lián)想到爺爺曾經(jīng)以矮小的身材指揮著千軍萬馬,用帶著泥土芳香的法語發(fā)出威嚴的命令,他頓感自己矮小的身材同樣充滿力量,講話時的法國口音也帶著幾分高貴和威嚴。就這樣,憑著他是拿破侖的孫子這一“美麗的謊言”,憑著他要成為拿破侖的強烈欲望,30年后他竟然成了一家大公司的總裁。后來,他請人查證了自己并非拿破侖的孫子,但這早已不重要了。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欲?!逼鋵?,在教學上也是這樣的,一個合格的老師,不但要教學生以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并讓他們產(chǎn)生提問題的欲望。
《大禹治水》這一課,講述了大禹十三年堅持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開通河道,治水成功。大禹心系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為世人所敬仰。執(zhí)教過這課的老師都知道,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要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精神,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課上,我領著孩子們有條不紊地在進行著教學,所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按著自己預期的教案順利開展,但當講到“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就有孩子提出了疑問:“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曾經(jīng)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走進家門看一看,為什么呀?”當孩子提出這個問題后,下面也是一片喧嘩,其他同學紛紛附儀,我也有些懵了,這可怎么辦呀?這也不在我預設范圍內(nèi)呀?
隨后,我靈機一動,所幸我就順著學生的思路去引導。首先,我對這個提出問題的學生進行了表揚:“你真了不起,敢于提出問題。一定是認真思考了,而且提出的問題很有價值!”當其他學生聽到我表揚這個同學后,也特別受鼓舞,大家都對這個問題產(chǎn)生了興趣。接下來,我就組織學生討論,大禹為什么三次路過家門沒有回去。學生們也是進行了大膽地猜測:有的說大禹可能是因為治了這么長時間的洪水都沒治好,是覺得不好意思沒有臉回去吧!也有人說他怕一回家之后就出不來了,怕家人不讓他再治水。還有同學說他治水期間太忙了,沒有時間回家。此時又有同學追問:“老師,您說他真就那么忙,連回家看一眼的功夫都沒有嗎?”雖然有學生說出了他是要治水,沒有時間回來,但學生都是泛泛而談,因此我順勢創(chuàng)境,通過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讓孩子在讀中感悟。
首先創(chuàng)境朗讀:大禹治水十三年,13個365天沒回過一次家,傳說禹的兒子很大了還沒見過自己的父親。禹為什么急于把洪水治理好?那是因為洪水害的老百姓無家可歸,禹心里裝著百姓,所以他急于把洪水治理好,找同學再來讀一遍。
然后指導朗讀:這些數(shù)字讀好了,這段話的意思也就讀明白了。同學們自己讀。最后教師拓展介紹:為了治水,禹到處奔走。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岡,天蒙蒙亮就又出發(fā)了。他的腳長年泡在泥水中,腳跟都爛了,他只好拄著棍子走路。同學們再讀。說一說:讀到這里,你最想用哪個詞贊美禹?禹心里想的都是百姓,他時刻想著治理洪水,13年里,禹3次經(jīng)過家門都沒回家看一看,老百姓們聽說了這件事,非常感動。于是就給這個故事取了個名字——三過家門而不入?,F(xiàn)在人們常用這個成語,贊揚像禹這樣“不顧小家顧大家的無私奉獻的人”。這個時候,學生已經(jīng)明白治水的艱難和“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道理了。
在課堂上我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不管學生提出了什么樣的問題,我都會對學生進行表揚,讓他們產(chǎn)生信心,然后耐心地給他們解答,為他們做正確的引導。長此已久,學生便會樂于提問題,只有樂問了才能善問。因為學習就是一個不斷產(chǎn)生疑問和解決疑問的過程,讓學生頭腦中經(jīng)常產(chǎn)生疑問,并樂于質(zhì)疑,有質(zhì)疑的欲望,正是繼續(xù)學習的一種動力。
沒有問題的學生,是真正的“問題學生”。學生沒有問題,往往是對知識的領會不夠,無法提出所學知識中值得懷疑的東西;沒有問題的學生,是沒有走進課本的學生;而有問題卻不屑于提出來的學生,是缺少老師的肯定與引導。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