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復分解反應是四個基本反應類型之一,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有著一定的地位,教師要將這一知識點講深講透,使學生建立全面的化學反應觀念。文章就初高中復分解反應的知識呈現(xiàn)與銜接教學作了有關闡述,以期對一線教師的教學有所啟示。
關鍵詞:學生中心;復分解反應;初高中化學;銜接教學
文章編號:1008-0546( 2019)09-0010-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19.09.003
一、前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 2010 -2020年)》提出“提高教師業(yè)務素質,改進教學方法,增強課堂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抓住課堂上的45分鐘,緊緊圍繞這節(jié)課的主題展開教學,因此,教師在課前就要“精備,應對復雜課堂”,做好備內容,備學生,備方法,將一節(jié)課的各環(huán)節(jié)做到了然于胸,以便課堂上如魚得水,收放自如。“改進教學方法,增強課堂教學效果”[1],還需要教師能夠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是課堂的主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好引導,在教師的引導下,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眼動,手動,思想動,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激情課堂中,達到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復分解反應的要求是:“初步認識常見的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能用于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學現(xiàn)象[2]?!庇嘘P復分解反應的要求,相對來說比較低,也符合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但是,如果教師在講解這一知識點的時候,只是照本宣科,學生對此概念的理解就會比較淺顯,對后續(xù)的學習也會造成障礙。所以,在初中階段,講解復分解反應的時候,要做好初高中知識的銜接,為學生進入高中階段進一步學習化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初、高中化學教材中復分解反應內容的比較
1.-個版本教材中復分解反應內容呈現(xiàn)
初中化學三個主流版本(魯教版、人教版、滬教版)中復分解反應的內容比較,見表l[3-5]。
2.蘇教版高中教材中復分解反應內容呈現(xiàn)
縱覽高中化學教材,有關復分解反應的內容,則要比初中階段的內容詳細得多,現(xiàn)以蘇教版高中教材為例,列出有關復分解反應的內容見表2[6]。
3.初高中教材中復分解反應內容比較
(1)知識呈現(xiàn)的內容不同
由于考慮初高中學生所處年齡段的不同、其心智與理解能力的差異,導致初高中的知識呈現(xiàn)的內容有較大的差異。初中化學教材主流的三個版本中,對復分解反應的知識,都是停留在一個定義、一個實質或反應條件;而高中化學教材,所呈現(xiàn)的知識就比較廣泛,從發(fā)生復分解反應的范圍,到實質、離子反應、電解質、電離等概念,都一一呈現(xiàn),讓學生對復分解反應的學習更為全面。
(2)知識挖掘的深度不同
三個版本的初中化學教材,只是對復分解反應的定義進行了闡述,對復分解反應的形式進行了描述,對學生的要求只是停留在初步認識階段。而高中化學教材,則要求學生“能通過實驗證明水溶液中存在的離子平衡,能從電離、離子反應、化學平衡的角度分析溶液的性質”[7],這個要求就比初中化學更深入了。
(3)知識考查的能力不同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提升學生有關物質結構的基本認識,深入認識物質的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發(fā)展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8]。”要求學生在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jù)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等方面有所提升,顯然,在學生能力方面比初中化學課程標準要求就高多了。
三、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初高中銜接教學策略
1.利用首因效應,強化概念教學
“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優(yōu)先效應或第一印象,簡單來說就是‘先人為主。一般來說,最初印象一旦形成,要改變它就不那么容易了,即使后來的印象與最初的印象有差距,很多時候我們會自然地服從于最初印象[9]?!崩檬滓蛐男睦硪?guī)律,在講解復分解反應的過程中,要把概念講透徹了,強調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叫做復分解反應;復分解反應往往是酸堿鹽之間在水溶液中發(fā)生的離子交換,還要生成沉淀、氣體或水;這里的沉淀,可以結合教材附錄“部分常見物質的溶解性表”,識記初中常見的幾種沉淀:BaSO4、BaC03、CaC03、Mg(OH)2、Al(OH)3、Fe(OH)2、Fe( OH)3、Cu(OH)2、AgCl這九種沉淀;復分解反應生成的氣體,初中階段主要是NH3和C02兩種。同時,介紹電離的概念,說明電解質在水溶液中離解成自由移動的離子,介紹溶液中的離子反應,比如碳酸鈉與氫氧化鈣的反應,其反應見圖1。
2.重視情境再現(xiàn),引導探究教學
魯教版初中化學教材中,先是在講解酸的化學性質時,定義了復分解反應,然后到純堿的性質時才討論復分解反應的實質,這時候,我們可以再現(xiàn)碳酸鈉與鹽酸的反應情境,讓學生重回復分解反應的定義,強化定義的教學,再深入學習復分解反應的實質。于是可以進入附錄“部分常見物質的溶解性表”,分析不同的陰陽離子組合成的酸、堿、鹽的溶解性,說明陰陽離子重新組合形成沉淀、氣體或水的相關情況,學生對復分解反應的實質也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聯(lián)系三重表征,細化內容教學
張丙香、畢華林教授將三重表征界定為,“具體是指宏觀表征、微觀表征和符號表征“們?!背踔谢瘜W有關復分解反應的教學,教師可以聯(lián)系三重表征,細化內容教學。首先,從宏觀角度闡述復分解反應,強調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其次,從微觀角度分析復分解反應的實質,學習部分常見物質的溶解性表,深入理解復分解反應的概念。然后,從離子反應的微觀角度,探索復分解反應的機理,從而將學習推向縱深。
4.抓實講練結合,反饋知識教學
針對復分解反應,教師聯(lián)系三重表征,將知識進行梳理,學生掌握得如何呢?教師還要設計相關的習題,反饋學習的效果。在練習階段,教師可以出示如下習題:
(1)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氧化銅和稀鹽酸反應;碳酸鈉和稀硫酸反應。
(2)判斷下列復分解反應能否發(fā)生,能發(fā)生反應的寫出化學方程式,不能反應的說明理由。
Ca(OH)2+Na2C03; NaCl+Cu(OH)2。
(3)下列離子能在pH=2的無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
A. SO2-、Fe3+、Na+、OH-
B.K+、SO2-、Cu2+、N03
C.CL、K+、SO2-、Na+
D.Ca2+、CL、C03-、Na+
(4)可以把KCl、BaCl2、NaOH三種無色溶液一次區(qū)別開的試劑是
( )
A. Na2S04
B.Na2C03
C.CuS04
D.H2S04
(5)某固體混合物可能含有氯化鎂、碳酸鈣、硫酸銅、碳酸鉀和硝酸鈉中的一種或幾種?,F(xiàn)進行以下實驗:①將該混合物放入足量水中,得無色透明溶液;②向①的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無明顯現(xiàn)象;③在上述①的溶液中加入鹽酸,有氣泡產(chǎn)生。據(jù)上可推斷原混合物中肯定有____,肯定沒有____,可能有____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上述實驗中肯定發(fā)生的反應_______ 。
通過以上有梯度的習題進行訓練,從不同的角度考查學生對復分解反應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tài),以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邱長永.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也談構建初中化學生態(tài)課堂的高效性策略[J].化學教與學,2014(2):44-45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10
[3]畢華林,盧巍.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下冊)[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8:4-46
[4]王晶,鄭長龍,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72-78
[5]王祖浩,王磊.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下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52-60
[6]王祖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4:15-55
[7][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 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9-31
[9]錢紅云.教育中“首因效應”的利與弊[J].江蘇教育,2018(4):64
[10]張丙香,畢華林.化學三重表征的界定及其關系分析[J].化學教育,2013(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