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鸝 畢明巖 孫磊 劉姝
摘 要:本文基于文化基因保護的視角下,結合基因遺傳學原理和城鄉(xiāng)規(guī)劃相關理論研究,針對嫩江流域少數民族聚落空間原始形態(tài)和布局現狀分析,探索嫩江流域少數民族聚落空間文化基因傳承的危機,提出解決當前嫩江流域少數民族聚落空間逐漸消失問題的策略方法,從而能夠引起人們對嫩江流域少數民族聚落文化的保護和重視。
關鍵詞:嫩江流域;少數民族聚落空間;文化基因傳承和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7 — 0122 — 03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著屬于自己的文化,隨著我國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城鄉(xiāng)經濟社會的轉型和升級,現代新型文化的產生和外來的“快餐文化”正在慢慢蠶食著城市中及周邊以聚落形式存在的各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和技藝的延續(xù)、傳承,與對創(chuàng)新科學技術發(fā)展迫切需求的當今社會環(huán)境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矛盾。那么,在“城鎮(zhèn)一體化”、“鄉(xiāng)村振興”政策方針的指導下,對發(fā)源于大興安嶺伊勒呼里山中段南側的嫩江流域而言,民族文化如何保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基礎上適應社會發(fā)展和民族進步成為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
一、少數民族“文化基因”的釋義
“文化基因”這一詞匯來源于歐美國家的一些生物相關專家在“基因”概念基礎上,結合人類發(fā)展歷史上不同文化的繁衍、傳播特征進行解讀所得。近些年來,不少中國學者也在研究“文化基因”,并與社會學、城市規(guī)劃學、建筑學等進行交叉應用,并著重應用在針對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文化基因”類似于生物遺傳的基本特征,同時具有繼承性和變異性,其既不能用單純的物質形態(tài)來界定,也不屬于純粹的精神范疇。
目前,在“文化基因”的視角下針對民族文化進行繼承和傳承的手段方法的相關研究很多,角度不同,手段不同,如從景觀結構、裝飾、建筑結構、傳統工藝等進行分析研究、總結。但是,在如何挖掘、保護、傳承傳統村落空間文化基因的研究仍缺少實際研究方法和相關基本理論支撐,而民族聚落形態(tài)的本質是其文化基因作用下的自身發(fā)育過程,應從少數民族聚落空間的歷史空間格局、形態(tài)、肌理等文化特質方面以及引導,把傳承民族地域文化作為土地空間重構的工作內核。在經濟觀念強烈沖擊下的村莊整治過程中,“文化基因”如何在保護傳統村落格局與鄉(xiāng)土文明工作中進行傳承并延續(xù)仍將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二、嫩江流域部分少數民族聚落空間現狀
嫩江流域集中生活著很多少數民族部落,例如:滿族、回族、朝鮮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等。嫩江流域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一些民族村屯:達斡爾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梅里斯區(qū)、富拉爾基區(qū)以及嫩江縣、黑河市愛琿區(qū)等地;鄂倫春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屯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黑龍江省的黑河市、大興安嶺地區(qū)和黑河市嘉蔭縣;鄂溫克族主要分布在齊齊哈爾訥河市與內蒙古自治區(qū)的一些地方。
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qū)的雅爾塞鎮(zhèn)、臥牛吐鎮(zhèn)和莽格吐鎮(zhèn)的農村,達斡爾族居民的介字形泥草房住宅保存較為完整,但是大多比較破舊,有的甚至成為危房。隨著居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住宅正在向磚瓦結構住宅轉化,在此過程中,沒有統一的規(guī)劃和布局設計,因此在新的住宅建設過程中,基本上沒有保留達斡爾民族的住宅特點,使得達斡爾傳統民居建筑樣式和居住文化正在逐漸消失。1998年發(fā)生特大洪水,雅爾塞鎮(zhèn)的哈拉村被洪水沖毀,之后政府興建了新村,哈拉新村的重建充分考慮的是更迫切需要的居住要求,反而,在傳承與保護達斡爾族居住文化方面所考慮的內容較少,村中通過建設民族展覽館與民族風情園的形式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了集中式保護。大多數鄂倫春聚居的村屯,今天都難得在住宅建筑形式上分辨出鄂倫春族的元素,甚至生活方式上都和其他民族非常接近。鄂倫春族建筑形式、生產生活方式已經成為一種瀕危的文化,亟待保護和挖掘。鄂溫克民族索倫部是農耕部落,現在主要生活在黑龍江省訥河市興旺鄉(xiāng)的索倫村和百路村;通古斯部是游牧部落,大部分居住在呼倫貝爾草原上的鄂溫克族自治旗,過著與蒙古族接近的游牧與定居生活;使鹿部保留著狩獵生活的唯一的鄂溫克族分支,聚居在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xiāng)。
三、嫩江流域少數民族聚落空間文化基因傳承危機
(一)傳統聚落模式逐漸消失
由于對嫩江流域少數民族聚落文化保護的忽視,許多原始的聚落空間形態(tài)、建筑形式遭到破壞,很難修復、再挖掘,人們所尊崇的信仰在逐漸的淡薄。對于嫩江流域很多地區(qū)而言,由于人們在物質空間上對自身傳統特色的忽視,致使少數民族本應具有獨特民族特色的物質文化空間也在逐漸流失。以齊齊哈爾市滿族村落小阿拉街村為例:
滿族早期的社會形式較為松散,大多以氏族為中心的聚落模式,聚落就一個氏族來說就是一個完整的社區(qū),其中存在著兩種居住模式即支配力量和被支配力量,與當今社區(qū)進行比較,重要的區(qū)別就是距離核心區(qū)域較近的人往往具有崇高的地位。這種社會結構的制約下,早期的滿族村屯逐漸形成了“聯木而居,筑城圈寨”的格局,并且逐漸衍生成為碉堡的模式,這種城堡在滿語中稱為霍吞,霍吞的形成大致就是滿族村落早期的雛形(如圖3-1)。
小阿拉街村位于齊齊哈爾市東南部,緊鄰嫩江,該地區(qū)土壤肥沃,氣候宜人相對較為適合人民居住,“小阿拉”在滿語中是,“山丘之意,”由此可見,對于滿族的先民而言更加注重防御性,選址一般選在地勢整體平緩但是整體高差相對較高的地區(qū);該地區(qū)道路網較為通達,與市區(qū)的連接也較為密切;該滿族聚落的整體布局較為松散,對于小阿拉街區(qū)而言,整體的聚落布局成為魚骨形,建筑單體布局較為分散。
從圖3-2看出,整體的布局可以簡單的從最原始單元向心性逐漸向外部擴展,并且在聚落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整個聚落的邊界在逐漸額模糊化,甚至是消失,整體的聚落邊界不明顯,對于小阿拉街村的內部,整體的建筑布局逐漸分散,沒有序列感,內部組團劃分不強烈,小阿拉街村對于其自身的聚落文化基因存在著一部分的喪失。
(二)少數民族文化認同感缺失
從文化基因觀點出發(fā),文化認同感是族群內個體對自身民族文化精神的認同。而現代化文化提出的價值觀偏向于世界趨同化,對于這種傳統文化有時甚至與現代文化產生矛盾,這種情況導致當今一代人對傳統文化產生懷疑甚至是摒棄,致使少數村落在年青一代的觀念中,變得越來越陳舊,遠沒有現代的高樓大廈具有吸引力。這就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少數民族傳統部落傳統民俗、文化的消失。
(三)民族文化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商業(yè)化過強
近年來,人們也逐漸關注和著重發(fā)展少數民族文化及其精神內核,然而在市場經濟利益下驅使下,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開發(fā)和重建都產生了變異,“文化混搭”、“商業(yè)街、民俗街”遍地開花,就產生了本末倒置的現象重生,變得往不倫不類,形式化開發(fā)思路發(fā)展。
四、傳承與延續(xù)策略研究
(一)文化基因的保護
文化基因,同“基因”一樣,也存在“顯性基因”與“隱性基因”,在各種文化沖擊下,民族村落中仍然會有保持著傳統特色下的“顯性基因”,顯性基因是目前在傳統文化傳承過程中,最容易被人們觀察和應用的。比如小阿拉聚落中,建筑單體市內仍然保持“炕文化”,幾乎每戶還保留著傳統的萬字炕,在西炕上供奉神靈,并保持其傳統的室內風貌,作為其民族特有的顯性基因特性。通過這種顯性的表現也會讓建設者和設計者能夠直接提取到原有的文化精髓,對于這樣的“顯性基因”我們應給予更多保護。
(二)文化基因載體的隔離
基因隔離就是防止基因交換以至于產生行為、環(huán)境、生理上的障礙,基因隔離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將傳統、良好的文化基因保留下來,以至于可以更好的傳承下去。傳統文化基因載體的隔離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第一種,是人為手段的隔離,通過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人們的日常行為認知,從而達到對載體進行保護;第二種,地理環(huán)境制約隔離,載體自身由于受到地理因素的制約,無法與外界環(huán)境因素產生聯系。隔離的目的并不代表著載體拒絕發(fā)展,更多的時候是為了能夠更好的保護自身傳統的文化基因,以便不會被外界文化基因產生交換。
(三)文化基因的修飾
“修飾基因”在傳統的生命學中定義為“本身具有或者沒有任何表型效應,可是一突變基因同時存在便會影響另一基因的表現程度的基因?!被蜃陨硪膊⒉皇且怀刹蛔兊模诎l(fā)展過程中,隨著社會環(huán)境和周圍城市發(fā)展,以及人員和科技的不斷交換流通,某些文化現狀也是經過其他文化的深入和同化之后才產生的,自身特質也會流失,這樣就需要將被同化的部分給予一定修飾。
(四)文化基因的重組
重組不是只簡單的將兩個或多個文化基因整合在一起,而是將不同的表現型,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內涵的文化基因高度鑲嵌,從而形成一個全新的文化基因,使其更好地適應當今的社會環(huán)境。嫩江流域的少數民族而言,其自身就具備著多種文化,而隨著漢族文化的涌入,以及現代文化的不斷沖擊,這種情況完全影響了少數民族聚落的整體風貌,為了能更好的解決這一種問題,就是要將這些文化基因重組在一起,從而更為快速完整的將文化基因延續(xù)傳承下去。
(五)文化基因的植入
基因的植入就是要將一種信息重新承載在另外一種載體之上,并使得該載體能夠具備一定的表現形式,對于這種基因的傳承方法,就是要準備一個較好的載體,將新的基因植入到載體中,從而獲得新的表現型,使該載體重新獲得活力,并將其更好的傳承下去。
文化基因的植入就是將多種文化基因讓同一個載體承載,多種文化的共同植入到同一載體之上。對于該項目的規(guī)劃就是要將少數民族的文化基因重新植入到物質空間上,使得在聚落空間上能夠進行一定的表達。
以滿族的居住文化為例,滿族的傳統建筑大多以簡潔明了,跨海煙囪為主要特征,傳統的木質結構山墻框架與編織的屋頂充分展示了這一點,對于后續(xù)陸續(xù)的建筑,應該在保留傳統的建筑文化的基礎上植入新的文化基因,并且以此來繼續(xù)延伸滿族的文化。
(六)基因細胞的分裂
細胞分裂,在生物學上,就是將遺傳物質傳遞給子代,使得親代與子代之間具備相對穩(wěn)定的遺傳物質,對于文化基因而言,就是為確保其穩(wěn)定的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就要經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將相對穩(wěn)定的遺傳基因找到載體,從而將這種載體作為文化物質得到延續(xù),獲得再生和重現。
對于文化基因而言,特定的場所,是三維空間上的一個載體,同樣,特定的物件也是空間上的一個實物載體,但對于現在一個少數民族的聚落發(fā)展情況而言,更多的時候在聚落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承載著民族文化基因的載體(比如建筑、景觀等)也在連續(xù)的消失,文化基因也就在載體不斷的消失過程中不斷的喪失。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更多的將即將消失的文化基因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保存下來,并且及時的貼著在新的載體之上,以便其能夠完整的傳承下去。
五、總結
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對于每一個民族來說都是及其重要的,不同的文化對于不同民族的空間狀態(tài)的形成具備久遠的影響力,而我們現在所能做的就是要將這種文化基因充分的提取出來,并且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將其更好的保存下來,構建少數民族文化基因庫,保存其原有的歷史文化基因、地域空間特色,并使得我們的聚落空間能夠承載這種文化,這樣就能將我們少數民族的特色空間能夠更為完善的傳承下去。
〔參 考 文 獻〕
〔1〕王海寧.聚落形態(tài)的文化基因解析—以貴州省青巖鎮(zhèn)為例〔J〕.規(guī)劃師,2008,(05).
〔2〕申秀英,劉沛林,等.景觀基因圖譜:聚落文化景觀區(qū)系研究的一種新視角〔J〕.遼寧大學學報,2006,(05).
〔3〕趙世林.論民族文化傳承的本質〔J〕.北京大學學報,2002,39,(03).
〔4〕〔英〕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盧允中,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