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夢,蘇俐閑
(廈門大學 嘉庚學院,福建 漳州 363105)
自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以來,五年來,該倡議已經獲得越來越多國家特別是沿線國家的支持和關注?!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發(fā)展中國家占比較高[1],且大都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廣闊的市場,但不少國家卻面臨著資金短缺、基礎設施匱乏、交通運輸不暢、技術能力、管理經驗欠缺等的問題,而中國目前正面臨產能過剩、部分資源匱乏、產業(yè)轉型升級等難題,雙方貿易有著較大的差異性和互補性。
目前針對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部分國家的研究較為集中,其中中亞、蒙俄、中東等國家和地區(qū)研究較多,如龔新蜀等采用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對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的貿易情況進行分析,韓永輝等(2015)研究發(fā)現中國與西亞國家間貿易競爭性比較弱、互補性較強。龍海雯等(2015)研究發(fā)現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貿易互補性較強。王金波(2017)發(fā)現中國與“一帶一路”經濟走廊國家仍以產業(yè)間貿易為主,且互補性大于競爭性。劉志中(2017)在研究中俄雙邊貿易時指出,相對俄羅斯初級產品的出口優(yōu)勢,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方面存在很強顯示性競爭優(yōu)勢。目前“一帶”研究多于“一路”,也有部分學者重點對海上絲綢之路國家進行研究[2-14]。
目前相關研究針對“一帶一路”64國的較少,采用方法較為多樣,未形成統(tǒng)一的分析方法和思路,文章擬從貿易競爭性和互補性角度出發(fā),結合數據分析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現狀,并提出針對性的發(fā)展建議。
文章根據UN Comtrade數據庫,按 SITC/Rev. 3 標準搜集相關貿易數據。其中,SITC/Rev. 3 標準將商品分為0-9共10個部門:0大類為“糧食及活動物”,1大類為“飲料及煙葉”,2大類為“除燃料外的非食用未加工材料”,3大類為“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物質”,4大類為“動物及植物油、脂肪及臘”,5大類為“未列明的化學及有關產品”,6大類為“主要按材料分類的制成品”,7大類為“機械和運輸設備”,8大類為“雜項制成品”,9大類為“未列入其他分類的貨物及交易”。按加工程度不同,前五個部門為初級產品,SITC5-8部門為工業(yè)制成品;按生產要素來源不同,前兩部門為資源密集型商品,SITC2-4部門為能源密集型商品,STIC5和SITC7部門為資本密集型商品,SITC6和SITC8為勞動密集型商品。
文章主要研究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64國貿易情況,為便于統(tǒng)計和閱讀,根據《世界地理》,將64國分為六個大區(qū)展開研究。
文章通過計算RCA指數和ESI指數來評判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六大區(qū)域國家貿易競爭性情況。
表1 “一帶一路”沿線六大區(qū)域國家
1.RCA指數簡介。RCA指數由巴拉薩在1965 年提出,主要從產品角度對貿易結構進行間接性地測度,不受嚴格的理論假設限制。其公式為:
2.測算結果及分析。中國:制造業(yè)表現突出。在10類產品中,中國在SITC8(雜項制成品,RCA:2.06-2.42)、SITC7(機械和運輸設備,RCA:1.30-1.48)和SITC6(主要按材料分類的制成品,RCA:1.35-1.41)這三類產品上擁有較強的比較優(yōu)勢,說明我國制造產品在沿線國家受到廣泛歡迎,隨著中國制造業(yè)的進一步轉型升級,未來中國創(chuàng)造的產品將更多的銷往沿線市場。同時,中國部分大類產品嚴重依賴國外,尤其是SITC3(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物質,RCA:0.09-0.14)、SITC4(動物及植物油、脂肪及臘,RCA:0.03-0.06)、SITC9(RCA:0.01-0.05)這三類比較優(yōu)勢非常弱,特別是能源,容易受制于能源提供國,加大經濟不穩(wěn)定性因素。通過比較優(yōu)勢分析,中國應該加大優(yōu)勢商品的出口貿易深度和廣度,多渠道拓展弱勢商品的來源,降低我國對部分國家特色資源的過度依賴。
圖1 中國RCA計算圖
圖2 蒙俄RCA計算圖
圖3 中亞RCA計算圖
圖4 南亞RCA計算圖
圖5 東南亞RCA計算圖
圖6 西亞中東RCA計算圖
圖7 中東歐RCA計算圖
蒙俄:資源密集型產品優(yōu)勢顯著。蒙俄具有顯著比較優(yōu)勢的產品類別是SITC3(RCA:4.21-6.20),其次在SITC2(除燃料外的非食用未加工材料,RCA:0.80-1.53)和SITC6(RCA:0.87-1.21)兩類產品上也有較為明顯的優(yōu)勢,這主要得力于蒙俄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擁有豐富的有色金屬和礦藏資源,外加雄厚的工業(yè)基礎、生產效率相對較高,兩國通過能源出口獲得本國經濟發(fā)展。但勞動力的短缺和較高的生產成本使蒙俄在資本密集的SITC7(RCA:0.12-0.15)和勞動密集的SITC8(RCA:0.09-0.13)兩類產品上競爭力較弱。
表2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顯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表(RCA)(SITC Rev.3,SITC0-SITC9,2012-2016)
續(xù)表2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顯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表(RCA)(SITC Rev.3,SITC0-SITC9,2012-2016)
中亞:初級產品優(yōu)勢明顯。中亞在礦物燃料、潤滑劑、非食用的原料的等初級產品的生產上具有很強的優(yōu)勢,特別是SITC3(RCA:3.5-6.4)類產品擁有極強及競爭優(yōu)勢,同時SITC2(RCA:1.11-1.37)也有較強的優(yōu)勢。但中亞在SITC4(RCA:0.08-0.14)、SITC7(RCA:0.03-0.06)、SITC8(RCA:0.02-0.07等制造業(yè)、輕工業(yè)產品和日常消費用品方面競爭力極弱,例如國內常見的涼茶飲品,在中亞人民卻很難消費得到,因中亞國家無力自主生產。
南亞:初級產品和制成品優(yōu)勢明顯。南亞大部分類別的商品均具有一定的比較優(yōu)勢(RCA>0.8):SITC0、SITC2、SITC3、SITC5、SITC6、SITC8上,SITC0、SITC2和SITC3均屬于資源密集型初級產品,而SITC5、SITC6和SITC8屬于制成品范圍,說明南亞國家各行業(yè)發(fā)展相對中亞、蒙俄等區(qū)域國家教為均衡。其中南亞在SITC0(RCA:1.55-1.85)類產品上競爭力最強,說明南亞食品和活動物廣泛受到國內外歡迎,非食用原料SITC2(RCA:0.91-1.52)競爭力也較強,SITC3(RCA:0.95-1.12)產品競爭力中等;資源和技術密集型產品 SITC5(RCA:0.99-1.04)、勞動密集型產品SITC 6(RCA:1.95-2.07)和SITC8(RCA:1.3-1.97)等制成品雖有一定的比較優(yōu)勢,但優(yōu)勢較弱。
南亞地區(qū)在SITC9,7,1,4四類產品上存在比較弱勢,特別是SITC9(RCA:0.18-0.41)和SITC7(RCA:0.36-0.42)兩項,說明南亞制造業(yè),特別是機械設備制造業(yè)方面有待加強。
東南亞:油脂類產品競爭力突出。東南亞國家大部分類目均處于比較優(yōu)勢臨界值(RCA>0.8)附近,沒有出現表現特別弱勢的產品類別,說明東南亞各行業(yè)發(fā)展及布局相對平穩(wěn)。其中SITC4(動物及植物油、脂肪及臘RCA:2.95-6.12)這一類目遙遙領先于其他區(qū)域國家,存在絕對的競爭優(yōu)勢,主要因為東南亞國家氣候宜人,橡膠、棕櫚等初級產品生產加工業(yè)發(fā)達,出產的相關產品廣銷世界各地。
西亞中東:礦物燃料等具有極強的產品優(yōu)勢。與東南亞情況相反,西亞中東大部分產品類別RCA指數值在0.4左右,處于較弱的競爭優(yōu)勢,但其在SITC3(RCA3.00-2.72)這一類目擁有顯著的比較優(yōu)勢,而SITC9(RCA1.57-3.78)產品優(yōu)勢也較強,說明西亞中東國家產業(yè)發(fā)展較為單一,過度集中于能源相關產業(yè),而機械設備加工產品SITC7(RCA0.25-0.29)和初級加工產品SITC2(RCA0.24-0.35)、農業(yè)加工產品SITC4(RCA0.19-0.35)等類別存在明顯的競爭弱勢。
中東歐:糧食、飲料和煙草類產品具備一定優(yōu)勢。中東歐擁有比較優(yōu)勢的(RCA>0.8)產品類別范圍較廣,但優(yōu)勢地位一般,主要包括初級產品SITC0(糧食及活動物,RCA:1.01-1.30)、SITC1(飲料及煙葉,RCA:1.09-1.31)、SITC4(RCA:1.25-1.36)和制造產品SITC6(RCA:0.89-1.10)上。還有部分產品類別接近臨界值SITC2,7,5,而SITC9(RCA:0.21-0.29)和SITC3(RCA:0.34-0.40)兩類產品競爭力很弱。
總體來說,從圖表來看,中國、南亞和中東歐國家各類產品競爭力表現較為相似,均較為分散,但中國和南亞總體競爭力強于中東歐國家。其他區(qū)域國家均呈現較為明顯的兩極分化,其中,蒙俄、中亞、西亞中東國家能源資源絕對優(yōu)勢地位明顯,東南亞國家動植物油等產品享譽世界。
1.ESI指數簡介。ESI(Export Similarity Index)用來測度在世界市場上各國及各區(qū)域之間的競爭性,最早是在1979年由Finger 和 Kreinin提出,后在1998年經Glick和Rose修正,公式如下:
圖8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相似度指數(世界市場)
2.測算結果及分析。通過圖8可以看出(測算原數據表及過程略),我國與“一帶一路”六個區(qū)域國家出口相似度指數基本長期保持在穩(wěn)定水平,并略有上升,中國在南亞、東南亞和中東歐三個區(qū)域世界市場上的競爭性較強(ESI值較高)。而中國在中亞競爭力最弱,ESI指數在2013年達到最小僅17.47,隨后逐漸提升到24.94,其次是蒙俄,ESI最小也僅24.46,2個區(qū)域國家主要均是能源出口型國家,說明中國與蒙俄、中亞國家互補性加強。
文章通過計算TCI和TI兩個指數值來分析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六大區(qū)域國家貿易互補性情況。
1.TCI指數簡介。TCI指數的首位提出者是琵特·德拉斯。計算公式為:
TCIijk=RCAXik×RCAMjk,
其中,RCAXik表示商品k的比較優(yōu)勢;RCAMjk表示商品k的比較劣勢。Mjk為j國對商品k的進口總額,Mwk為世界對商品k的進口總額,Mjt為j國的進口總額,Mwt為世界的進口總額。RCAXik的值與k 產品的比較優(yōu)勢成正比。
RCAMjk的值與產品的比較劣勢成正比。TCIij>1,說明兩國貿易的互補關系強。
綜合互補性指數公式為:
2.測算結果及分析。通過測算可知(圖9),中國與沿線國家存在較高的貿易互補關系(TCI>0.6),其中與蒙俄互補性關系最強(TCI=1.08-1.25),其次為中國與東南亞(TCI=0.83-0.89)、西亞中東(TCI=0.77-0.91)、中亞(TCI=0.68-0.83)、中東歐(TCI=0.72-0.75),而中國與南亞的貿易互補關系相對最低,但其指標值也并不低,TCI=0.61-0.71,說明中國與南亞貿易也存在較強的互補關系??傮w趨勢來看,五年間,中國與六大區(qū)域國家貿易互補關系均維持穩(wěn)定狀態(tài),其中,中國與蒙俄有較為明顯的下降趨勢,而中國與南亞則上升趨勢較為明顯。
圖9 中國與沿線六個區(qū)域TCI指數(以中國為出口國)
以中國與蒙俄來看,2012-2016年綜合TCI指數均大于1,說明我國與蒙俄的貿易互補性最強,貿易關系最密切,但五年內呈現逐年下滑的趨勢,可以推出兩個結論:一是雙方需要進一步加強貿易來往,結合表2可知,我國制成品競爭力強于蒙俄,而在初級產品方面,蒙俄的產品優(yōu)勢強于中國;二是中國正通過自身發(fā)展建設和產業(yè)升級,同時積極尋求資源替代國等方法,減少對蒙俄初級產品的過度依賴。其次,中國與東南亞地區(qū)國家貿易互補性也較強,中國可以出口較多的制成品換取東南亞國家盛產的橡膠、棕櫚油等初級制品。
1.TI指數介紹。貿易結合度指數(TI)是用來衡量國家間相互依存程度的綜合性指標。由經濟學家布朗首先提出,后經小島等人的研究加以完善,明確了其經濟學及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TI指數大于1,表明兩國雙邊貿易依存度高;反之,則兩國貿易關系疏遠;等于1,代表正好處于平均水平。
其計算公式為:
2.測算結果及分析。除了我國與中東歐的貿易結合度較低(TCD=0.37-0.42)(圖10)、我國與西亞中東貿易結合度持平以外,我國與其他四個區(qū)域國家均大于1,結果與ESI指數剛好相反,說明貿易競爭性的國家間,互補性則相對較弱。其中,中國與中亞的貿易依存度最高,TCD最小值都高達2.35,雖然中間有減小,但從2015-2016年增幅明顯。中國與南亞的貿易結合度指數呈現穩(wěn)定上升態(tài)勢最為明顯,由 2012年的 1.06 增加到了 2016年的 1.52。
圖10 中國與沿線六個區(qū)域TCD指數
通過上文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從總體來看,我國與沿線六大區(qū)域國家的貿易互補關系強于競爭關系。從TCI指數和RCA 指數上看,中國在制成品上的優(yōu)勢遠強于其余國家,但在初級產品特別是能源類產品的競爭力較弱。ESI指數說明各國間的競爭性均不明顯,且基本保持穩(wěn)定。
其次,“一帶一路”市場是中國重要的國外貿易市場。近年來歐美國家消費疲軟,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中國出口貿易,而“一帶一路”沿線諸多新興市場國家則剛好相反,市場廣大、經濟增速快,成為中國貿易的新選擇。同時,中國經濟保持持續(xù)增長的態(tài)勢,對能源、礦產資源等各種資源的需求量旺盛,這使得國家間出口的互補性增強。我國與沿線國家在基礎設施、貿易、文化與人員交流的聯系都更加緊密,相互依賴程度加深,貨物的流通給沿線各國人民帶來便利。
第三,“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貿易發(fā)展不平衡、產業(yè)分布不均。如中國在制造類產品上存在較強的競爭優(yōu)勢,但在能源等初級產品上卻過度依賴于蒙俄和中東國家、在動植物油等初級產品上過度依賴于東南亞國家,而蒙俄、中東國家經濟卻過度依賴于能源出口,各國均需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產業(yè)升級。
1.中國應進一步加大與沿線國家的互補性貿易。在產品類別上,積極發(fā)揮中國優(yōu)勢產業(yè),擴大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制造品類別產品出口,加大具有比較劣勢的高質量能源、動植物油等初級產品的進口。在國家區(qū)域上,進一步加大、加深與中國貿易往來關系密切的東南亞等區(qū)域國家的合作,同時不斷探索與其他區(qū)域國家的合作可行性,擴大合作范圍,創(chuàng)新合作形式。在合作支持上,從政策層面出發(fā),在密切關注各國不同貿易政策的同時,相應地制定有利于我國與沿線國家貿易發(fā)展的相關政策,提高貿易便利程度、降低貿易成本;同時,積極和沿線互補性強的各國和地區(qū)建立境外經濟合作區(qū)(如中國-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貿區(qū))或跨境經貿合作區(qū)(中國-哈薩克斯坦霍爾果斯經貿區(qū)),激發(fā)合作的潛能。
2.加快國內產業(yè)轉型升級步伐。通過上文分析,中國僅在部分加工制成品類產品處于比較優(yōu)勢,而附加值高的科技產品、高新技術產品、深加工產品相對優(yōu)勢不足,同時受制于國內人口眾多、能源儲備不足等,對沿線國家初級產品的需求也較大。中國加快國內產業(yè)轉型升級步伐,對初級產品重點進行深加工和精加工,提升附加值,同時加大科技創(chuàng)新力度,提升科技產品生產和出口水平。
3.加強各國間互通互聯水平。針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重點發(fā)展跨境鐵路運輸和航空運輸,特別是隨著中歐班列、義新歐班列、渝新歐班列的開通,極大的縮短了我國與中亞、西亞等區(qū)域的運輸時間、降低運輸成本,大力促進了國家間的貨物貿易。針對海上絲綢之路國家,重點發(fā)展海運,特別是中國沿海省份,如福建、浙江、廣東等,應積極打造自己的核心貿易港口,推動自由貿易港建設,提升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同時,針對各國不同需要,加大拓寬基礎設施合作建設步伐,大力支持老撾等國鐵路建設、支持北非地區(qū)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等[15-16]。
4.創(chuàng)新貿易方式,擴大貿易范圍。中國產業(yè)的轉型升級促使新的物流與供應鏈創(chuàng)新模式產生,在與沿線國家合作過程中,應不斷創(chuàng)新貿易方式、擴大貿易范圍,在原有基礎設施建設、文化交流合作基礎上,不斷嘗試跨境電子商務等新型貿易方式,加大高新技術產業(yè)、特色深加工農產品、民族文化項目等交流合作,發(fā)現新的貿易增長點,不斷深化雙方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