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運民
【摘要】 ?語文學科是一門具有較強工具性和基礎性的語言類課程,尤其是在孩子各項思維發(fā)展重要時期的初中階段,語文教學更擔負著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任務。將傳統(tǒng)文化滲透到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對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探究熱愛之情進行有效培養(yǎng),同時,對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量進行提升,鍛煉和提升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關鍵詞】 ?初中教學 語文教學 傳統(tǒng)文化 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4-117-01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理念和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和發(fā)展,老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時候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越來越重視。因為,傳統(tǒng)文化不僅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體現形式,還可以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且初中階段正是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進行培養(yǎng)的重要時期,因此,語文老師應該對這一階段的教學引起重視,對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和完善,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加強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滲透。
一、將傳統(tǒng)文化滲透到課堂教學中
初中語文教學內容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老師可以從思想道德、價值觀念、傳統(tǒng)文化等方面入手,將傳統(tǒng)文化內涵滲透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例如,老師在為學生講解以“愛”為核心的課文內容時,特別是體現對弱者的關愛相關內容時,老師應該讓學生從教學內容中體會到“愛”的博大,進而陶冶他們的情操。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會有一少部分學生產生這樣的想法:“那些弱者雖然可憐,但是這樣可悲的命運并不是別人造成的”、“文中十多描寫的小人物,并沒有做出什么偉大事跡或是貢獻,沒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我覺得文章中的那些人雖然一直做好事,但是,并沒有得到好的結果,好人不一定有好報”等等。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并不是作者寫文章的初衷,也不是他們能夠預料的。由于當前的社會發(fā)展現狀給學生的思想認知造成了很大影響,導致他們的思想越來越極端和自大,對別人缺乏尊重意識,因此,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老師首先要考慮的事情就是怎樣有效的將傳統(tǒng)文化滲透到教學活動中,糾正學生的錯誤思想。首先要讓初中生在“不完美”中體會到“美”。例如,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他就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底層農婦,為人呆板、不善言談、長相無奇,同時,身上還有這所有封建社會傳統(tǒng)農村婦女的懦弱、愚昧的特性。但是,如果學生認真閱讀文章,卻能夠從中感受到這種缺失中存在的人性之美。讓學生真正懂得人的外在并不能體現出其靈魂,靈魂的美丑和外在無關,只有讓他們真正明白這一點,才能夠更深刻的從不完美中感受到美。
二、將傳統(tǒng)文化滲透到寫作教學中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寫作是再熟悉不過的教學內容,他們面對的寫作形式多種多樣,如課下練筆、周記、日記、作文等等,這些都是進行傳統(tǒng)文化滲透的主要載體。學生想要寫好作文就一定要學好做人,在習作教學中作文是學生接觸最頻繁的寫作形式,同時也是對學生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和提升的有效途徑。老師在開展習作教學的時候可以將傳統(tǒng)文化和每一次的寫作主題進行有機結合,對初中生健康積極的行為和思想進行培養(yǎng),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的友情、感恩、孝道等積極元素充分展現出來。老師應該結合這一階段學生的發(fā)展特點,通過適當的教學手段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讓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讓他們知道什么樣的思想道德行為正確的,是被社會認可和接受的,什么樣的思想行為是錯誤的,是被社會唾棄和批評的,讓學生對自身的思想行為產生積極的暗示,進而對自身的思想行為進行引導。同時,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關注他人、關注社會的意識,對當前社會和人們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引起關注,讓初中生通過對世界、社會以及各種事物的積極關注,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與寫作進行結合,進而對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進行有效提升。
三、提升老師自身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
如果初中語文老師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滲透,首先就要對自身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進行提高,自身對傳統(tǒng)文化擁有濃厚的熱愛之情,如此,才可以對學生進行更好的影響,將傳統(tǒng)文化更好的滲透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老師自身具備較強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引經據典,通曉古今中外,隨時隨地為學生講解百家文化,這樣才能對學生進行很好的感染和引導,成為他們心目中的學習對象,才能更有效的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學生的學習中和生活中。例如,老師在為學生講解《秋水》相關內容的時候,可以先將莊子這個歷史人物介紹給學生,讓他們了解到莊子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性情中人,這篇文章可以將莊子的灑脫、狂放以及才華中分表達出來。在《莊子》一書中收錄了非常多的灑脫浪漫的句子,老師可有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些經典的句子引入其中,讓學生通過老師背誦的這些內容,感嘆莊子此人的具備的才華、豐富的想象力以及狂放灑脫,同時驚嘆老師的學識淵博和見多識廣,對老師產生崇敬之情,進而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傳統(tǒng)文化學習中。因此,老師想要將傳統(tǒng)文化更好的滲透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首先自身就要對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有一個透徹的理解,進而將其中的精髓更好的傳達給學生,讓他們通過傳統(tǒng)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形成更加高尚的情操。
結束語
綜上所述,老師在進行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積極滲透,讓學生在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下更好地吸取知識的養(yǎng)分,如此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促進社會的發(fā)展。
[ 參 ?考 ?文 ?獻 ]
[1]王金霞. 探討如何將傳統(tǒng)文化滲入初中語文教學之中[J]. 亞太教育, 2016(36):75-75.
[2]馬春彥. 探討如何將傳統(tǒng)文化滲入初中語文教學之中[J]. 課外語文:下, 2016(7):16-16.
[3]熊康革.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 2016(5):15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