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賜君
摘 要: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四個維度,即語言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審美情趣、文化修養(yǎng)。由此可見,在指導學生進行語文探究活動時,要關注學生的參與性。如果學生游離于課堂活動之外,那么他們將很難深入到語文學科體系中,難以在語文學習活動中收獲知識,無法在中提升信息歸納、文意理解、情感體悟能力。這是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體現(xiàn)。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參與到語文學習探究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 創(chuàng)新能力 綜合素養(yǎng)
引言
語文學科教學是基礎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模塊。語文學科思維是連接各個模塊的重要紐帶。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思維很容易被激活,視野也能夠得到拓展。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學科的地位也更加重要,語文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究文本,理解和轉化信息,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教育工作者要以語文課堂教學的策略為基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強化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審美情趣、文本把握能力。這是提升語文學科能力的重要切入點。在教學指導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探索多元開放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興趣。[1]
一、創(chuàng)設探究問題,培養(yǎng)思維能力
語文教學專家魏書生在探討語文創(chuàng)新教育發(fā)展時,提綱挈領地講道:“教無定法,學亦無定法。在語文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教師不能束縛學生的思維。相反,在課堂教學引導中,教師要善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思維空間。”由此可見,創(chuàng)新是指在一系列具有引導性的活動中,具備多樣性的高效的思維或行為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學習狀態(tài)。扎根于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究符合語文學科特性的教學方法。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發(fā)展方向,也是提升語文教學效率的重要原則。[2]
例如,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探究時,教師以教材的文本為核心,進行精細化指導,將閱讀的空間還給學生,教師只需要做好引導工作,指導學生參與到閱讀探究中。如,在指導學生學習《竊讀記》一文時,教師創(chuàng)設探究性問題:(1)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標出課文中的生字詞以及精彩的句子,說一說這些詞句為什么精彩?(2)梳理課文的脈絡,這篇文章的敘事結構是什么樣的?(3)拓展延伸,《竊讀記》一文是作者回憶童年趣事的文章,回顧自己的童年,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呢?請和同學們一起分享。通過創(chuàng)設探究性問題,將學生引入到課文中,同時有能夠將學生帶出課文,回到課堂和生活中,將語文閱讀教學與探究討論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靈活運用語文知識,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思維,這是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奠定基礎。[3]
二、利用知識遷移,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教育的根本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尤其是讓學生融入到語文課堂中,形成良性的學習模式。在語文教學中,學生需要在正確的引導下才能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善于利用知識遷移,將不同模塊的教學有機融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在語文學科中,古詩文是非常重要的資源,教師要善于挖掘這類資源,不僅要強化學生的古詩文涵養(yǎng),還要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語文學習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古詩文,并且進行積累,夯實語文知識基礎,進行知識遷移,運用到寫作中。如,在指導學生學習《核舟記》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寫作。要求學生借鑒《核舟記》的寫作方法和構思,借助文言文,提升作文的水平和層次。這次寫作的主題就是“生活中的事物”。有學生借鑒課文的語言特殊,寫了一篇《木雕白馬》,其中有一段以文言句式寫成:“家中白馬,以木雕刻而成,體態(tài)輕盈小巧。高約四寸,長約五寸,通體潔白,容貌可觀。置于桌上,以燈照之,如白玉流光……”在這次教學指導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維是非?;钴S的,只要教師指導得當,運用科學有效的策略,挖掘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這是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方法。
三、運用教學重構,培生創(chuàng)新素養(yǎng)
在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時代,教學模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拓寬語文教學的范疇,指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例如,在指導學生探究“生活與語文”這個板塊的探究時,教師利用“翻轉課堂”的形式指導學生。教師讓學生設計學案,制定學習目標,創(chuàng)設探究活動。學生在合作的形式下,設計了學習方案:(1)深入大街小巷,探究生活中的語文元素;(2)探尋生活中存在的錯別字現(xiàn)象,進行歸納總結;(3)開展“啄木鳥”行動,糾正生活中的錯別字。這次探究學習的整個過程都是由學生進行設計、參與、總結,教師只是在學生需要的時候提供一些指導。通過運用教學重構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養(yǎng)。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策略,也是激勵學生參與語文探究的有效模式。
結語
綜上所述,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要融合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投入到語文學習探究活動中。學生的認知層次比較低,理解能力比較薄弱。在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時,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創(chuàng)設具有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尤其是要讓學生在探究語文知識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樂趣,產(chǎn)生獲得感。還要激發(fā)課外閱讀的自主性。要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閱讀與字詞學習、文學鑒賞、口語交際、寫作等不同的模塊有機融合,構建完善的知識框架。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強化學生的參與性,讓班級的學生都樹立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意識,協(xié)調一致,構建完善的教學模式,切實地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麗娜.淺析初中語文古詩文閱讀與理解教學問題研究和寫作能力的提升策略[J].才智,2016,(16):110.
[2]王超群,韋冬余.初中閱讀教學的問題及其對策——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理論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6,(03):60-62.
[3]劉小禮.書香潤心田,字里天地大——淺談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考試(教研版),2012,(0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