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xiàn)在的孩子親近自然的時間少之又少,并由此引發(fā)了一系列問題,這就是“自然缺失癥”。作者通過親身實踐與努力探索,利用小學教輔報刊的優(yōu)勢,用文字和圖片重新建立孩子與自然的鏈接,彌補那些曾經(jīng)缺失的自然,讓孩子能從自然中汲取力量,為孩子打造一片最接近自然的樂土。
關鍵詞:自然教育;自然缺失;大自然鏈接
前不久,電影《銀河系補習班》上映,影片中的父親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位父親的教育方式也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在上學的路上,父親看到路邊的草地,于是帶著兒子一起看草,然后躺在草地上感受大自然的氣息。這個片段讓我十分感慨,很難見到有哪位家長愿意讓孩子如此“浪費時間”去接近自然了,他們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學習,連課余時間都在各種課外班里度過了。由此,我想起三毛在她的文章《塑料兒童》里這樣描述現(xiàn)在的孩子:“他們不知道什么是螢火蟲,分不清樹的種類,認不得蟲,沒碰過草地,也沒有看過銀河系。那他們的童年在忙什么呢?忙做功課、忙擠校車,忙補習,僅有的一點空閑,看看電視和漫畫書也就不夠用了……”
經(jīng)歷過物質(zhì)匱乏的一代人看現(xiàn)在的孩子,真是幸福得什么都不缺,圖書、學習機、電腦、IPAD、手機……僅僅為他們提供閱讀和學習的媒介,都是五花八門,而且讓父母花再多錢都在所不惜??蓪嶋H上呢,這些擁有無限美好物質(zhì)生活的孩子們還真是可憐。美國人理查德·洛夫?qū)戇^一本書,叫《林間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癥兒童》,這里提到的名詞“自然缺失癥”,是說現(xiàn)在的孩子親近自然的時間少之又少,并由此引發(fā)了一系列問題,例如兒童肥胖、注意力紊亂、孤獨、抑郁、憤怒、感統(tǒng)失調(diào)等病癥。是的,只有當自然缺失與疾病聯(lián)系起來,才會讓父母們變得警惕起來,重新審視孩子與自然的關系。
那么,如何才能重建孩子與大自然的親密連接呢?作為小學生教輔讀物的編輯,當然義不容辭地要承擔起這樣一份責任:引導孩子們關注身邊的自然,激發(fā)他們對自然的熱愛,從而彌補那些曾經(jīng)缺失的自然。
報紙的優(yōu)勢在于,能夠用生動形象的圖片和饒有趣味的文章,定期向小讀者普及自然方面的知識,讓他們首先了解自然,然后愛上自然,最后達到主動親近自然的目的。作為輔導孩子學習的綜合類報紙,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開辟有關自然的欄目。植物、動物、星空、氣候、河流……有關自然的一切都可以作為文章的主題。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高級形態(tài),觀察是探究活動的基礎,是兒童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兒童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義。從2015年11月起,我在版面上開設了專欄《我的自然筆記》。自然筆記是一種非常直觀的觀察和記錄自然的方式,適合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孩子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和表達程度,用文字、圖片、圖畫等形式來記錄。在很大程度上,孩子有了明確的探究任務后,如果能能更好地引導他們細致觀察,充分思考、分析、推理,將感性經(jīng)驗逐步上升到科學道理,就能通過觀察記錄幫助孩子構建新知識,并養(yǎng)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當他們用自己的雙手、雙眼和智慧發(fā)現(xiàn)自然界的奧秘,目睹自然界的奇妙,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從而有效地、最大程度地煥發(fā)出原本的活力和生機。在這個欄目里,我邀請海南、杭州、湖南等地自然教育機構的導師來寫文章,給孩子們介紹什么是自然筆記,怎么做,需要準備什么物品等,并配合孩子的自然筆記作品做展示。通過系列文章的介紹,小讀者知道了什么是自然筆記,他們不覺得這是一件很難的事,而且可以參考報紙上的作品開始嘗試自己記錄。這就是親近自然的一個好開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間,讓他們?nèi)ソ佑|大自然中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贝笞匀皇侨祟愖詈玫睦蠋?,四季交替中孕育著萬物生靈,它匯聚了生命的律動與成長的真諦。孩子只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才能健康、幸福地成長。大自然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是培養(yǎng)兒童觀察力、動手能力、科學素養(yǎng)與探索精神的天然課堂,因此最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便是讓孩子愛上大自然,從大自然中汲取成長的力量。但親近自然,并不是非要讓孩子們到野外去探查、到原始森林里去冒險。要知道,我們時刻在自然中生活,自然就在我們身邊。
公園小區(qū)的樹林綠地,周邊的鄉(xiāng)村,種地除草,下田抓魚,都是孩子與大自然親密連接的媒介。撿幾片落葉制成畫,將日出晚霞寫進文章,觀察小動物,寫出觀察日記,親自做綠豆發(fā)芽實驗……日常生活里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樂趣和資源。所以,讓孩子們了解身邊的自然顯得尤為重要。2017年暑假,我策劃組織了《跟隨二十四節(jié)氣的腳步 感受自然魅力》四個專版,通過春夏秋冬二十四節(jié)氣的發(fā)展變化,配合孩子們記錄的自然筆記作品,記錄了他們觀察身邊的昆蟲、花朵、樹木等的變化。這個作品在中國少兒報刊協(xié)會2017年度好編輯作品評選中,榮獲了最佳稿件一等獎。在愛鳥周來臨時,我策劃組織了一期專版《你好,我是你的小鳥鄰居》,讓小鳥開口講話,向人類朋友介紹自己。這些文章和圖片都是孩子們的作品,通過觀察身邊的小鳥,結識了一群小鳥朋友,和這些鄰居建立了良好的鏈接。這篇作品也在中國少兒報刊協(xié)會2018年度好編輯作品評比中,榮獲最佳稿件一等獎。
如何有效地通過文字和圖片達到吸引孩子的目的呢?我的體會就是,一定要根據(jù)讀者的年齡段來組織稿件,才更容易戳中他們的興奮點。
針對低年級的孩子,可以設計自然游戲。很多孩子來到自然環(huán)境中,離開了玩具,竟然不知道怎么玩,那是因為他們還不會和自然建立鏈接。那么在公園里,我們就可以設計一個葉子大王的游戲,比賽誰撿到的葉子形狀最多,或者顏色最多,最后評選出“形狀大王”“顏色大王”等。處于中年級的孩子,已經(jīng)有了足夠的動手能力,就可以介紹自然手工,比如葉脈書簽、樹葉貼畫、石頭畫等。中年級的孩子已經(jīng)有了很不錯的觀察力,我們可以引導他們以時間為線索,在小區(qū)里觀察不同節(jié)氣里植物和動物的變化,然后用文字、照片或者圖畫記錄下來。高年級的孩子,可以在引導他們觀察自然的同時,加入環(huán)保方面的話題,因為他們已經(jīng)會思考該如何保護自然,怎樣和自然和諧共處等問題了。很多高年級的孩子已經(jīng)開始熱衷參與公益活動,比如記錄身邊的河流污染情況,提出整改意見,保護家鄉(xiāng)的河流,這些成果都可以在版面上展現(xiàn)出來,對每一位讀者都是一種借鑒與激勵。
同時,加強孩子與自然的連接,家長的作用也不容忽視。父母可以帶孩子到野外,讓他閉上眼睛,專心聽聽風聲、雨聲或是蟲鳴,并鼓勵他尋找聲音的來源。另外,也可以帶著他用雙眼觀察自然,看看云的變化,帶他上山體驗第一次看雪的經(jīng)驗,或是看看花開花謝,聽聽孩子說說他看到的自然。雖然身處都市叢林中,不過還是可以和孩子在陽臺上種一些簡單的植物,例如栽種一些瓜果蔬菜,并記錄瓜果蔬菜的生長情況。還可以與孩子一起飼養(yǎng)寵物,如果空間允許,貓狗等很受歡迎,或者養(yǎng)小烏龜或小魚,可以讓孩子有個寄托。讓孩子學習自己照顧動植物,讓他體會生命成長的可貴。還可以一起閱讀相關書籍,或者收看電視上專屬的自然類節(jié)目,然后一起討論,會讓自然之旅變得生動又有意義。
大自然缺失癥,已成為現(xiàn)在都市小孩或一出生小孩面臨的最嚴重的生命課題。孩子小時候缺少了大自然的真實洗禮與接觸,那一顆幼小的心靈在成長過程中終究會存在許多身心靈方面的缺失。近日公布的“北京市未成年人現(xiàn)狀調(diào)查”顯示:有20.8%的孩子存在中等程度的孤獨,有22.5%的孩子表示“我沒有知心朋友”,有45.6%的孩子相信“多數(shù)人是不可以信賴的”,有36.1%的孩子有過離家出走的念頭。
美國早在2009年便頒布了“No Child Left Inside”法案,敦促各個州設立環(huán)境教育標準,鼓勵兒童去接觸、探索大自然,從而獲得身心的全面發(fā)展。在歐美、日本等地,自然體驗已被作為一種獨特的教育模式而備受推崇。在贊賞國外自然教育成果的同時,我們也特別欣慰地看到,在中國,也有著一群追尋理想的教育工作者,充當著兒童與自然的橋梁,持續(xù)的引領著孩子們,回歸大自然。優(yōu)秀的教輔報刊更應該堅守陣地,做好自然教育的宣傳工作,打造自然教育精品活動,為孩子們打造一片最接近自然的樂土。
作者簡介:
霍波(1979-),女,漢族,河南鄭州人,大學本科學歷,中級編輯,研究方向: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