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溫馨
摘要:在主修漢語國際教育,輔修韓語的學習過程中發(fā)現,韓國是亞洲儒家文化圈中將儒家傳統(tǒng)文明保留最完整的國家之一,韓國對儒家文明保護的相關舉措為世界儒學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本文重在思考高度現代化的韓國是如何對中國儒家文明進行傳承并發(fā)展的,中國作為儒家文明發(fā)源地應該思考什么又可以借鑒什么。
關鍵詞:韓國;儒家文明;傳承;保護
一、儒家文明在韓國傳承
(一)起源歷史
先秦時期,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就以漢字的形式傳入古朝鮮;朝鮮半島歷史上高句麗、百濟和新羅鼎立的三國時期,儒學已經作為官方正統(tǒng)思想被引入。高麗王朝中后期,隨著儒學流派中的程朱理學傳入,朝鮮半島上又進入到了理學大發(fā)展時期。
李氏朝鮮政權建立后,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全面貫徹了“尊儒抑佛”的政策,確立了理學在全國的統(tǒng)治地位,并且李氏王朝歷代君王都秉持著儒教建國的理念,朝鮮社會幾乎變成了儒家社會的典型。到了李混、李洱兩位大儒出現的時期,他們開拓了前所未有的哲學思維高峰,確立了韓國儒學的獨有領地,韓國近世的精神支柱得到建構,儒家思想意識形態(tài)基本呈現穩(wěn)定的形態(tài)。
(二)儒家文明對韓國的影響
1.教育方面。前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天空之城》再一次將韓國教育話題送上熱門,這無不體現了韓國民眾對教育的重視。儒學主張教育的思想在韓國很受歡迎,無論家世如何,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得到良好的教育,這極大程度上體現了儒家對于教育特別重視的思想態(tài)度。據統(tǒng)計,2004年韓國家庭月平均教育費支出為49.9萬韓元,其中交納學校費用是17.5萬韓元,而補習費以及家教費等高達23.2萬韓元。不僅如此,韓國人也有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美德,教師在韓國的地位頗高,是一種光榮驕傲的職業(yè),這種尊師重道的思想就是受到儒學影響而形成的,韓國政府也把教育放在首位,早在1990年,韓國的文教預算就已經在政府預算中占到22.3%,并逐年增長。
2.禮儀方面。韓國人最重視的禮儀主要體現在長幼有序上,他們有很強的序列意識,所謂的序列意識正是儒家學說中所講的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么一種關系。長幼有序的思想體現在韓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不僅在社會交往中年幼者對長者需要注意的禮節(jié)問題,還有韓語中龐大而復雜的敬語語法體系。韓語中一般每句話的末尾都要根據聽話者的身份年齡等來判斷,說話者應使用“尊敬,微敬,平等,基本階,不定階”中哪一恰當語體,另外在使用動詞時,同樣是“睡覺、吃飯”等意思,但在表達時卻要根據該動作的發(fā)出者與說話人的社會地位或長幼順序把動詞適當地變成敬語體后才能說出,例如“爺爺在睡覺”這句話翻譯成韓語,而這短短一句話中,需要注意的敬語階語法點就有4個,可見儒家文化中長幼有序尊卑有定的思想在韓國禮儀方面影響深遠。
二、當今的我們要去韓國借鑒什么經驗?
(一)韓國對儒家文明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韓國儒家思想研究者通過對傳統(tǒng)思想的研究,試圖找出與西方哲學一致或相同的部分,進一步強調比西方哲學思想更為優(yōu)秀的一面,以此增強民族的文化自尊心、自信心。同時,他們還通過對朝鮮后期天主教、西方科學技術、哲學思想,試圖借鑒接受新思想的可能性及方法。在傳承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造精神的基礎上,通過確立民族的主體意識,自覺地吸收并消化西方民主思想,使兩者辯證統(tǒng)一促進東西方思想融合,以到達現代化新儒學的思想創(chuàng)造。
(二)韓國對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
1.文化保護?,F代化的韓國依然保留了許多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韓國人對中秋節(jié)這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非常重視,在韓國,中秋節(jié)要放假三天,舉國歡慶,所有人都要回家祭祖,感謝祖先帶來豐收。不僅如此,每年韓國人都會舉辦祭孔大典,因此西方有些學者把韓國稱為“儒教國家的活化石”。韓國知識分子意識到,傳統(tǒng)的文化價值和道德規(guī)范,有助于整個社會的和諧和團結,有助于調動全體人民的力量,共創(chuàng)國家復興大業(yè),儒教傳統(tǒng)是韓國迅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已經達成全世界韓國儒學研究者的一個共識。
2.文物保護。韓國漢城有五處故宮,分別是景福宮、昌德宮、昌慶宮、宗廟和德壽宮,五大宮加在一起還不如半個北京故宮大,然而,韓國人卻把它治理得井井有條,一塵不染。為了保護宮內的環(huán)境,不允許游客單獨入宮游覽,只有等游客到了一定的數量,才能由導游統(tǒng)一帶領進入,并且行前對游客提出嚴格要求,包括不許吃零食、吸煙、亂扔雜物等。在1962年,韓國制定了《文化遺產保護法》,對有形的文化遺產進行嚴格的保護和管理。韓國會依據《文化遺產保護法》為文物的先后順序給它一個編號,現韓國寶物的編號達到1613號。更引人注目的是,文物的編號不是只載于文獻資料,韓國政府還把編號標于國寶和寶物附近的醒目位置,載于旅游宣傳冊和各種紀念品上面,韓國政府對文物的編號和宣傳,也激發(fā)了韓國群眾對文物保護的熱情。
三、對中國保護傳統(tǒng)儒家文明的啟示思考
在我國新文化運動時期,激進的知識分子把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約化為儒家文化,又把儒家文化約化為三綱五常,他們認為三綱五常是為封建君主專制主義辯護的意識形態(tài)。但實際上文化與科學民主從來都不是勢不兩立的敵對者,那是當時政治借用文化資源導致的可悲結果,是觀念太片面所導致的錯誤。而現在網絡中又會出現一些看似思想先進的“鍵盤俠”,在一些熱點話題中詆毀儒家文化中的積極部分。固然,儒家文明中有一些糟粕需要被剔除,但是它本身含有的文化精華是要保留傳承并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
保護!既要保護民族傳統(tǒng)文化固有的文物古跡、傳統(tǒng)節(jié)慶、優(yōu)良民俗等文化遺產,又要使它們繼續(xù)發(fā)揮作為傳統(tǒng)文化載體的作用,使其進行現代價值再創(chuàng)造,適應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需要,并融入于現代化的中國,發(fā)揮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生命力,從而推動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