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華, 謝秀湘, 許段女, 郭九生
(江西省于都縣人民醫(yī)院骨關節(jié)科, 江西贛州 342300)
通過查閱相關的臨床調查資料科室,近年來關節(jié)疾病的發(fā)生率不斷增加,對患的機體健康與正?;顒泳哂休^大的不良影響,臨床中主要使用關節(jié)置換術進行治療,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1〕。然而通過觀察可知,部分患者在術后會出現(xiàn)感染等不良情況,不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甚至可能會加劇病癥〔2〕。近年來通過相關的臨床研究顯示〔3〕,術前ESR與CRP水平與關節(jié)置換術后早期安全性存在較大的關聯(lián)。本文將探討術前ESR和CRP水平與關節(jié)置換術后早期安全性的關系。
選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120例行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按照術前ESR和CRP值的高低不同分為A、B、C、D組,A組為正常組;B組為1~2倍組;C組為2~3倍組;D組為3倍以上,分別為30例。A組男21例,女9例,年齡為52~65歲,平均年齡為(58.5±4.9)歲,其中16例患者予以髖關節(jié)置換,14例患者予以膝關節(jié)置換;B組男22例,女8例,年齡為53~65歲,平均年齡為(58.9±5.1)歲,其中17例患者予以髖關節(jié)置換,13例患者予以膝關節(jié)置換;C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為51~65歲,平均年齡為(58.1±5.1)歲,其中18例患者予以髖關節(jié)置換,12例患者予以膝關節(jié)置換;D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為50~65歲,平均年齡為(57.9±5.1)歲,其中15例患者予以髖關節(jié)置換,15例患者予以膝關節(jié)置換。
(1)均符合關節(jié)病變的臨床診斷標準;(2)均獲得家屬的知情同意。
(1)存在風濕、類風濕疾??;(2)術前存在關節(jié)感染癥狀。
由4位主治醫(yī)師完成手術操作,方式相同,于患者膝前正中位置進行切口,先后行脛骨與股骨截骨,將增生的滑膜組織完全切除,返回病房即可對患者予以股四頭肌和脛前肌等張/等長收縮,術后常規(guī)使用抗生素頭孢曲松鈉靜點3~5 d〔4〕。術前術后分別抽患者4 mL靜脈血,C反應蛋白采用人C反應蛋白(CRP)試劑盒檢測,采用全自動血沉分析儀檢測ESR水平。參考標準:ESR,男性為0~15 mm/h,女性為0~20 mm/h。CRP,0~8 mg/L。若ESR超過30 mm/h,則說明ESR升高;若CRP超過10 mg/L,則說明CRP升高〔5〕。
(1)四組患者術前與術后1 d、術后7 d的ESR變化情況。(2)四組患者術前與術后1 d、術后7 d的CRP變化情況。③ESR和CRP與術后出現(xiàn)早期感染的相關性。
術前、術后1 d、術后7 d,D組的ESR水平明顯高于其他三組,C組的ESR水平明顯高于B組與A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四組患者術前與術后1 d、術后7 d的ESR 變化情況比較
術前、術后1 d、術后7 d,D組的CRP水平明顯高于其他三組,C組的CRP水平明顯高于B組與A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四組患者術前與術后1 d、術后7 d的CRP 變化情況比較
經(jīng)Logistic回歸分析,ESR和CRP與術后出現(xiàn)早期感染呈正相關,具體見表3。
表3 ESR和CRP與術后出現(xiàn)早期感染的相關性情況
由于缺少有效的技術條件,以往臨床中多使用保守治療方式對關節(jié)疾病進行治療,然而通過對患者的臨床觀察顯示,保守治療方式因無法有效的對功能障礙與疼痛情況進行改善與緩解,因而使得保守治療方式的效果欠佳〔6〕。
近年來伴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臨床醫(yī)生多使用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關節(jié)疾病〔7〕。然而通過對患者的觀察與評估可知,不同的患者存在不同的體質,因而在術后可能會出現(xiàn)并發(fā)癥,從而造成不良影響〔8〕。通過臨床觀察可知,術后感染是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對于出現(xiàn)感染的患者而言,需要為患者長期使用抗生素,甚至還需要對患者進行關節(jié)翻修治療,從而導致患者產(chǎn)生較大的疼痛,降低患者的舒適度。因此為有效的降低術后感染的發(fā)生率,則在術前需要采取良好的預防措施。隨著研究的深入與技術的改進,目前臨床中在術前多對患者進行血沉(ESR)和C反應蛋白(CRP)水平的檢測。
ESR能夠對紅細胞聚集力大小水平進行反映,并且也能夠對患的治療效果情況進行反映〔9〕。CRP是一種急性時相關反應蛋白,當機體出現(xiàn)炎癥時,CRP水平將會顯著提升,能夠對炎性程度及損傷程度進行良好的反映。在關節(jié)疾病中,CRP與ESR是兩種非特異性標志物,能夠對病變關節(jié)組織損傷程度與炎性程度進行良好的反映;當機體出現(xiàn)損傷與炎癥等不良情況時,CRP與ESR水平將會升高,因而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CRP與ESR水平〔10〕。通過相關的臨床研究可知,雖然目前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感染發(fā)生率明顯降低,但絕對值仍然較高,因此仍然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解決,以便能夠有效的使患者獲得良好的效果。通過臨床實踐顯示,血漿CRP與ESR濃度檢測無需對患者造成任何的不良創(chuàng)傷,因而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可作為主要的判定感染發(fā)生的指標。據(jù)本向研究結果顯示,患者術后的CRP與ESR水平明顯高于術前,主要原因在于采取手術后,患者的手術部位細胞將會破裂,與骨髓、脂肪滴共同參與血液循環(huán),因而將會增加ESR含量;并且由于患者的機體差異,加之手術產(chǎn)生的應激反應,將會在較大程度上增加CRP含量,因而術后的CRP含量將會高于術前;隨著CRP與ESR水平的額不斷升高,患者機體的炎癥反應將會增加,因而將會在較大程度上增加患者的感染發(fā)生率,從而能夠使臨床醫(yī)生進行有效的明確,便于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療。這與任世超、單賢貞等〔11-12〕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本研究為術前ESR與CRP水平與關節(jié)置換術后具有密切關聯(lián),臨床醫(yī)生通過檢測ESR與CRP水平,可在較大程度上明確患者的感染現(xiàn)象,進而能夠采取良好的干預措施,以便能夠有效的緩解患者的感染癥狀,從而為其康復提供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