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武,左曉峰
1.江蘇省漣水縣婦幼保健所,江蘇淮安 223400;2.江蘇省漣水縣人民醫(yī)院兒科,江蘇淮安 223400
小兒川崎病,又稱小兒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病因尚未明確。發(fā)病后,患兒通常可見呼吸困難、乏力、水腫等癥狀[1]。如未給予治療,易誘發(fā)心血管系統(tǒng)損傷,嚴重甚至可對患兒的生命造成威脅[2]。小兒川崎病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以阿司匹林為主,療效較好[3]。有研究指出,將丙種球蛋白聯(lián)合應用到治療過程中,可取得更加顯著的療效[4]。該文于該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小兒川崎病患兒中,隨機選取48例作為樣本,闡述了丙種球蛋白結合阿司匹林治療疾病的方法,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小兒川崎病48例患兒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觀察組 A(16 例)性別:男/女=10/6;年齡(3.16±0.84)歲;病程(3.00±0.18)年。觀察組 B(16 例)性別:男/女=11/5;年齡(3.20±0.96)歲;病程(3.01±0.20)年。 對照組 (16 例 ) 性 別 : 男/女=9/7; 年 齡 (3.08±0.74) 歲 , 病 程(3.05±0.17)年。 3 組患兒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①患兒均已確診為小兒川崎??;②患兒無用藥禁忌癥;③無先天性疾病;④無肝腎功能障礙;⑤家長知情同意;⑥該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單獨給予阿司匹林治療,用法用量:①給予患兒阿司匹林 (國藥準字 H20046739)30~80 mg/(kg·d)口服,3~4次/d。②以上述劑量連用14 d后,將劑量減至3~5 mg/(kg·d)。
觀察組A聯(lián)合給予高劑量丙種球蛋白 (國藥準字S10970033)治療,用法用量:給予丙種球蛋白 2 g/(kg·d)+5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20滴/min,2次/d。
觀察組B聯(lián)合給予常規(guī)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用法用量: 給予丙種球蛋白 0.4g/(kg·d)+5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20滴/min,2 次/d。
觀察患兒治療前后的實驗室指標 (包括WBC、CRP、ESR、PLT共4項指標)、康復速度、治療效果、不良反應。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 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 A 治療前,WBC(18.0±1.0)×109/L、CRP(89.0±2.5)mg/mL、ESR(59.1±8.4)mm/h、PLT(429.6±69.6)×109/L,與觀察組B及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 A 治療后,WBC(7.1±0.3)×109/L、CRP(13.1±0.9)mg/mL、ESR(20.3±6.1)mm/h、PLT(187.4±43.0)×109/L,與觀察組 B及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的實驗室指標(±s)
表1 治療前后的實驗室指標(±s)
組別時間W B C(×1 0 9/L)C R P(m g/m l)E S R(m m/1 h)P L T(×1 0 9/L)觀察組A觀察組B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1 8.0±1.0 7.1±0.3 1 7.9±1.6 1 1.3±1.0 1 8.2±1.6 1 6.1±0.3 8 9.0±2.5 1 3.1±0.9 8 8.7±2.0 3 2.6±2.9 8 9.4±1.7 4 5.3±1.9 5 9.1±8.4 2 0.3±6.1 5 8.7±8.6 3 0.2±4.9 5 8.4±9.0 4 0.3±5.8 4 2 9.6±6 9.6 1 8 7.4±4 3.0 4 3 4.6±7 0.1 2 4 6.9±4 3.6 4 3 2.6±6 6.7 3 4 6.9±7 3.6
觀察組 A 頸淋巴結腫大(3.0±0.1)d 消失、(1.5±0.2)d退熱、黏膜充血(3.5±0.3)d消失,與觀察組B及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康復速度對比[(±s),d]
表2 康復速度對比[(±s),d]
?
觀察組A有效率93.7%,與觀察組B及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治療效果對比[n(%)]
觀察組A不良反應發(fā)生率6.3%,與觀察組B及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不良反應對比[n(%)]
阿司匹林為臨床用于治療小兒川崎病的常用藥,具有良好的解熱、鎮(zhèn)痛之功效[5]。給予小兒川崎病患兒該藥物口服,藥物進入人體后,可有效減輕炎性反應,促進患兒發(fā)熱等癥狀緩解[6]。此外,應用阿司匹林后,患兒血管內血栓形成的風險,同樣會顯著降低。為評估阿司匹林的應用價值,該文對應用該藥物治療者的各項指標進行了觀察,結果顯示,給予小兒川崎病患兒阿司匹林后,患兒WBC(16.1±0.3)×109/L、CRP(45.3±1.9)mg/mL、ESR(40.3±5.8)mm/h、PLT(346.9±73.6)×109/L,與治療前相比,患兒實驗室指標有所改善,提示炎性反應有所減輕,血小板計數(shù)有所減少,血栓形成的風險減小。通過對患兒康復速度的觀察發(fā)現(xiàn),該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后,頸淋巴結腫大(9.5±0.6)d 消失、(6.4±1.2)d 退熱、黏膜充血(8.1±1.0)d 消失、有效率50%。上述數(shù)據(jù)表明,單獨采用阿司匹林治療疾病,康復速度緩慢,且有效率有待提升。
注射用丙種球蛋白,同樣可用于治療小兒川崎病。該藥物進入人體后,可有效中和微生物毒素,阻斷血管免疫反應,減輕炎性反應。將該藥物與阿司匹林聯(lián)合應用到小兒川崎病的治療中,可達到抑制血小板生成血栓素A2的目的,避免患兒發(fā)生冠脈損傷,預防血栓形成,在提高疾病治療有效率的基礎上,減少并發(fā)癥,改善患兒的預后[7]。該文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常規(guī)劑量丙種球蛋白聯(lián)合阿司匹林治療小兒川崎病后,患兒 WBC(11.3±1.0)×109/L、CRP(32.6±2.9)mg/mL、ESR(30.2±4.9)mm/1 h、PLT(246.9±43.6)×109/L,與治療前相比,各項指標顯著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單獨給予阿司匹林治療相比,患兒炎性反應進一步減輕,病情進一步緩解,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對患兒康復速度的觀察發(fā)現(xiàn),該組患兒頸淋巴結腫大(6.1±0.2)d 消失、(4.0±0.1)d 退熱、黏膜充血(6.1±0.5)d消失、有效率75.0%,與單獨給予阿司匹林相比,患兒病情緩解速度加快,有效率提升,優(yōu)勢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給予常規(guī)劑量丙種球蛋白聯(lián)合阿司匹林治療小兒川崎病,雖可提升疾病的治療有效率,但臨床療效仍不盡人意。為進一步改善患兒的預后,該院嘗試增加了丙種球蛋白的劑量,取得了滿意的效果。通過對高劑量藥物應用效果的觀察發(fā)現(xiàn), 該組患兒治療后,WBC (7.1±0.3)×109/L、CRP(13.1±0.9)mg/mL、ESR(20.3±6.1)mm/1 h、PLT(187.4±43.0)×109/L,與單獨給予阿司匹林,以及給予常規(guī)劑量丙種球蛋白聯(lián)合阿司匹林治療相比,患兒病情減輕幅度更大 (P<0.05)。 該組患兒頸淋巴結腫大 (3.0±0.1)d消失、(1.5±0.2)d 退熱、 黏膜充血 (3.5±0.3)d 消失、 有效率93.7%,與單獨給予阿司匹林,以及給予常規(guī)劑量丙種球蛋白聯(lián)合阿司匹林治療相比,患兒病情減輕速度更快,優(yōu)勢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孫梅[8]在研究中,同樣以小兒川崎病患兒作為樣本,觀察了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疾病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給予高劑量丙種球蛋白聯(lián)合阿司匹林治療疾病,可將治療有效率自79%提升至95%,且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未見增加,提示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值得肯定。該學者的研究結果,與該文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將高劑量丙種球蛋白結合阿司匹林應用到小兒川崎病的治療中,可有效減輕炎性反應,促使頸淋巴結腫大、黏膜充血、發(fā)熱等癥狀緩解,提高治療有效率,且安全性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