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文化交際》課程在跨文化交際理論學習的同時重視運用案例法進行分析討論,使學生通過對案例的思考分析來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差異,客觀地處理具體的跨文化交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比較能力,為學生在后續(xù)課程中的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打好基礎。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跨文化交際》;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16-0074-02
一、課程教學內容組織定位
《跨文化交際》課程涉及跨文化交際的方方面面,側重中西文化價值觀比較,教學內容包括全球化時代的交際問題、文化與交際、各類文化差異、語言與文化、跨文化言語交際、跨文化非言語交際、時間與空間使用上的文化、跨文化感知、跨文化適應、跨文化能力等。課程注重過程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相結合,過程性評估包括:課上討論、小組演講、案例分析、主題討論、學期論文寫作、BB平臺測試等。終結性考試及期末考試,只占總評分的50%。教學充分利用BB平臺網絡教學資源,加強對學生過程化學習的監(jiān)控,做到課內課外互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授課和學生討論相結合,采用多媒體PPT課件為課堂教學輔助手段,課后則利用BB平臺提供大量閱讀材料和音頻視頻供學生自主學習。
二、課程案例法教學設計
案例教學法始創(chuàng)于哈佛商學院,起初是為了把實際商務案例導入課堂以讓學生加強體驗,為將來的管理工作做好準備。案例教學法迫使學生用管理者的方式思維,處理經理們每天碰到的各種難題和困境。
本課程采用新世紀高等院校英語專業(yè)本科生教材《新版跨文化交際英語教程》,許力生主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內容涉及全球化時代的跨文化交際各個方面,十個單元共有40個典型案例。鑒于該教材案例豐富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上將案例教學法應用于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讓學生在現實場景中體會文化因素在交際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培養(yǎng)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學會通過思考分析客觀地處理具體的跨文化交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比灌輸文化知識更重要,關鍵是要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并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而案例教學法的運用正可以迎合這些教學需要。
在具體教學內容設計上,教師在教學中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采用啟發(fā)式、討論式、發(fā)現式和研究式的教學方法,通過案例的討論,讓學生有機會在課堂上相互交流觀點,課堂氣氛活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也分散了難點,降低了學習難度。
本課程十個單元案例分析教學設計如下。
第一單元通過課本案例1、2、3、4,了解文化和交際(Culture & Communication),了解跨文化交際,認識跨文化交際在當今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案例1:美國工程師訪問埃及、日本、英國碰到的跨文化差異。案例2:美國語言教師對墨西哥和韓國學生文化差異的觀察。案例3:美國高中生和多米尼加共和國高中生的文化差異。案例4:日本留學生在美國的體驗)。
第二單元通過課本案例5、7、8、9、10了解文化多樣性(Cultural Diversity),討論東西方文化中社會和人際關系差異的基本方面,如稱呼、問候、贊揚、邀請、禮儀、家庭關系等(案例5:中美人際交往差異。案例7:美國人和日本人禮物贈送的差異。案例8:摘錄美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喜福會》小說片段,說明第一代和第二代美籍華裔的文化沖突。案例9:美國人和日本人的家庭觀。案例10:法國人和日本人的家庭觀)。
第三單元文化感知(Cultural Perception)通過案例29、30、31、32,了解文化認同和文化身份是對一個群體或文化的身份認同感,又或者是指個人受其所屬的群體或文化影響,而對該群體或文化產生的認同感;文化定式的定義和文化定式的優(yōu)劣性;民族中心主義的定義和特點(案例29:美國白人與印第安人的民族中心主義。案例30:從1966年和1972年的兩次美國民意測驗看美國人對中國人的文化定式的變化。案例31:美國人對工程師和藝術家的文化定式。案例32:澳洲語言教師對南非黑人學生的文化定式)。
第四單元主題是文化價值觀(Cultural Values),了解三個文化價值觀的核心理論:①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模式理論;②Kluckhohn的價值觀取向理論;③霍爾的高語境交際與低語境交際取向理論。第一個核心理論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模式理論包含:a.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b.權利距離;c.不確定性規(guī)避;d.男性化社會和女性化社會。第二個核心理論克拉克洪價值關系取向有5個:a.人性取向:人性本善,人性本惡或善惡兼而有之;b.人與自然的關系取向:征服、服從或和諧;c.時間取向:過去、現在或將來;d.人類活動取向:存在、成為或做;e.關系取向:個體主義的、群體的或等級的。前幾個單元討論過的案例也可以用這兩個理論做出解釋。第三個核心理論霍爾的高語境交際與低語境交際取向理論則通過案例6關于中國婆婆和芬蘭媳婦的文化沖突,引入文化價值觀理論。
第五、六、七單元的主題是語言和非語言與文化(Verbal & Non-verbal Communication),通過案例20關于中美請求間接和直接言語交際模式了解詞語的文化內涵。通過四個案例(案例21:美國人和沙特人使用左手的不同含義。案例22:美國人和波多黎各人對眼部交流的不同理解。案例23:美國人和印度尼西亞人對“大笑”的不同理解。案例25:中美時間觀差異)介紹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的差異,如手勢、目光接觸、時間觀等。
第八單元主題文化沖擊(Culture Shock)則通過案例33關于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學習經歷的文化沖擊的4個階段來理解。
第九、十單元主題跨文化適應(Cultural Diversity)通過三個案例(案例37:英國人在摩洛哥教書時試圖與當地教師建立友誼的經歷,說明一個人不能依據自己文化的標準來衡量和判斷其他文化。案例38:摘錄譚恩美的《喜福會》小說片段,說明移民美國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國人的文化沖突。案例39:美國和墨西哥學生合住學生宿舍的文化沖突)
討論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對交際行為的影響,了解如何適應一個新的文化環(huán)境。
在跨文化交際課堂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教師充分利用課本的四十個案例,每個單元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對具體案例進行分析,通過案例討論引入和展開主要內容,指導學生開展討論,增加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機會,啟迪學生努力學習和分析文化細節(jié),挖掘文化的內涵,促使學生從文化事件看背后的文化價值觀,訓練學生處理跨文化交際現場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運用目的語進行溝通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吳榮希.吳榮希.案例教學法的運用與刻板印象的避免——高職商務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福建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8(5):82-85.
[2]張麗英,毛志忠.淺析案例分析教學法[J].中國成人教育,2006(6):139-140.
作者簡介:楊麗斌,女,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英語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