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燕
【摘要】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中的課前微課制作,應在“主題鮮明、問題聚焦、結構緊湊”方面下功夫;課中討論匯報應在“聚焦興趣、解決疑難、自主合作”方面下功夫;課后應用拓展應在“有效反思、探究延伸、教學相長”方面下功夫,以此達到大面積助力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信息技術;微課;課前制作;課中匯報;課后拓展
【基金項目】本文為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2018年度立項課題(課題立項號:186230023《微課在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系列論文之一).
新課程視角和信息技術發(fā)展背景下,微課介入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教學已成為必然.在這個大環(huán)境下,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提高制作短小精彩的微課技術方面,更應將微課放在日常教學的角度去衡量——如何讓學生學得更輕松、更有趣、更高效,如何在微課的有效介入下,讓學生呈現(xiàn)出活潑的思維之光、自由之光和創(chuàng)造之光,從而更好地把握學生們思維能力的內(nèi)隱成分,達到廣泛地助力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目的.
一、課前微課制作應在“主題鮮明、問題聚焦、結構緊湊”方面下功夫
毋庸置疑,要想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微課的作用,那么課前精心的制作就顯得不可或缺.如何選擇最典型、最合適、最聚焦的主題,如何恰到好處地控制時間,如何強化過程設計,如何選擇最為適合的資源,都是“巨大”的問題,都是予以充分考慮并付諸實際行動的.特別是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微課的課前制作設計更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其中的設計質(zhì)量、選題設計、課例拍攝、后期加工、在線發(fā)布實施以及評價反饋,都需要教師反復論證、梳理和考量.
如在學習“圓柱的表面積”時,教師在課前制作的微視頻一定要指向圓柱側面展開的部分,這是重點也是難點,可以出示一系列圓柱體,但最重要的是將展開圖與圓柱體的各部分建立聯(lián)系,并以此推導出側面積的公式.比如,通過特意制作的動態(tài)視頻,用一個鮮艷的、大大的箭頭徐徐展開圓的側面:一個被特意染紅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圖案一點點地展開.同時,整個微視頻一定要短,時間一般為5到8分鐘,往往不超過10分鐘,力爭在短時間內(nèi)突出重點內(nèi)容.
為了制作好這一微課,筆者特別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確定教學主題——增強針對性(主要強調(diào)展開圓柱體的側面);二是設計學習任務——突出目的性(能夠知道圓柱體展開后是長方形,然后能夠通過轉化思想進行計算);三是微視頻課件制作——追求精致化(先根據(jù)素材制作簡單的課件,然后用錄屏軟件提純、濃縮為微視頻)實踐證明,這樣的微視頻高效、快捷、方便,或暫停、或快進、或重復——學生們學得有滋有味,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二、課中討論匯報應在“聚焦興趣、解決疑難、自主合作”方面下功夫
盡管微課給我們打開了一扇更大的、更真實的、更鮮活的窗口,但在討論時并非隨意地“你方唱罷我登場”,而應在“聚焦興趣、解決疑難、自主合作”方面下大功夫.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微課學習情況整體把握,從有益于學生們能力發(fā)展、思維發(fā)展、身心發(fā)展的角度,去做正確而細微的甄別、診斷和梳理,避免出現(xiàn)“重復匯報”“無效匯報”“空洞匯報”“速成匯報”等現(xiàn)象.好的微課應該少一些無效環(huán)節(jié),多一些疑難解決;少一些霸權匯報,多一些自主合作;少一些拘囿文本,多一些探究延伸.
比如,就“圓柱的表面積”的學習而言,應該勇敢地對諸如“我想知道圓柱體的底面半徑如何求”等簡單重復的問題按下“刪除鍵”,而將圓柱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作為教學的難點來突破.的確,基于學生們原有的數(shù)學經(jīng)驗建構出“圓柱側面展開是什么樣子”的足夠清晰的數(shù)學表達,以及對“圓柱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的來龍去脈有足夠清晰的認識,才是本課的重中之重.
“無論我們所采用的是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或模式,我們都應該更加關注自己的教學是否真正促進了學生更為積極的思考,并能逐步學會想得更深、更合理、更清晰.”[1]的確,并不是學生一股腦兒地想?yún)R報什么就匯報什么.教師在其中的引領、裁剪更為重要.教師是裁縫,在整體把握的前提下對學生的諸多學習問題做一番裁剪,該取則取,該舍則舍,擇其精華實施教學,達到“更深、更合理、更清晰”的效果.
三、課后應用拓展應在“有效反思、探究延伸、教學相長”方面下功夫
教學活動從更高境界來說,不是固守于一時一地,而是探究體驗;不是停留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中,而是引領學生們在知識的原野上走得更遠,應該和更豐富、更博大、更厚實的世界深度對接.基于文本,但走出文本;基于課堂,但延伸于課外,應該成為微課介入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學習最重要的視點之一.
仍然以“圓柱的表面積”的學習為例,可以通過微課視頻引領學生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延伸.例如,一根圓柱形木料,底面直徑是16厘米,高是20厘米.(1)將這根木料鋸成兩個—樣大小的圓柱,表面積增加了多少?(2)沿著它的底面直徑,從上到下把這根木料分成相同的兩塊,表面積增加了多少?
可以看出,上述設計中已經(jīng)不滿足于“表面積是多少”的計算,而是“增加了多少”的變式訓練;已經(jīng)深入到“比較橫切與縱切剖面”的不同,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培養(yǎng)學生們的空間觀念,完成了對圓柱的高、圓柱的底面周長的各自特征及相互關系的整體把握.但愿,小學數(shù)學教師能夠精心打造這樣的微課場域,真正實現(xiàn)“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2]之目的.
【參考文獻】
[1]鄭毓信.數(shù)學教師如何才能用好教材[J].小學教學,2016(3):10-13.
[2]邱學華,張良朋.2015年小學數(shù)學教育熱點問題探討[J].小學教學,2016(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