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平
[摘 要]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形象思維轉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在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方面很容易出現(xiàn)錯誤,而通常教師都會將其歸咎于學生的粗心大意和不認真,然而,導致學生出錯的真正原因是對知識掌握得不牢固、理解不夠透徹。本文從學生的出錯原因入手,對小學生數(shù)學糾錯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 小學生;小學數(shù)學;糾錯能力;課堂練習
小學生的思維仍處在發(fā)展階段,在學習過程中時常會犯錯,而總結其原因主要體現(xiàn)在知識和技能,以及理解等方面。了解學生犯錯的原因能夠使教師對學生糾錯能力的培養(yǎng)更有針對性,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糾錯能力。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強化糾錯意識和培養(yǎng)檢查習慣,以及開展小組合作糾錯和建立錯題本等方面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糾錯能力,以此來增強學生的自我質疑能力以及自我反思能力。
在數(shù)學習題的訓練或者是考試當中,學生時常會犯一些錯誤,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錯在什么地方。所以,引導學生分析犯錯的原因,培養(yǎng)其糾錯意識,是增強學生糾錯能力的基礎條件。教師可以借助集體糾錯的方式指導學生對自己在習題訓練或是考試過程中出現(xiàn)錯誤的原因進行分析,互相比一比誰找出的錯誤更多、分析得更加透徹,使學生清楚自己在哪方面還有欠缺,引導學生建立主動糾錯的意識。例如,在“小數(shù)乘法和除法”的測試卷中,教師批改完試卷后分發(fā)給學生,并組織學生進行集體糾錯,讓學生自己檢查自己的試卷,同時,試著自己分析出錯的原因,之后將原因進行總結歸納并標注在試卷中。因為小學生并不具備主動分析或是總結錯誤的能力,教師可以先列出出錯原因,然后由學生自己進行分類總結,從而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提升糾錯效率。例如,在計算3.06×5=?的時候有的學生會得出1.53的結果,出現(xiàn)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在列豎式的過程中遺漏了末尾的0;而計算0.25÷2=?得出1.25的結果,則是因為對小數(shù)除以整數(shù)的運算法則掌握得不夠透徹。另外,一些完全沒有做或是結果相差太遠的,基本上是學生未審清題目或是解題方法有誤,又或者是思維不夠靈活而導致的。除此以外,在糾錯時,學生不但要針對出現(xiàn)錯誤的原因進行分析,還要重新寫出正確的解題過程。通過這一過程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回頭看”指的是在學生完成習題解答之后進行仔細的檢查,第一時間對自己做的習題進行檢查并糾錯,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對題意進行二次分析,從而更好地保證做題的準確率。但是許多小學生并不具備主動檢查意識,而且也不知道該怎么檢查,這就導致學生即使在檢查之后還是會出現(xiàn)錯誤,檢查就變得毫無作用。所以,教師要教給學生有效的檢查方法,使學生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糾錯習慣,從而提高答題的準確率。
學生在解答完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回頭看”,讓學生檢查自己的答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重生檢驗或是逆式檢驗的方式來重新檢驗自己的答案。通過利用不同的檢驗方式來檢查自己做的題,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糾錯能力,教師結合不同的題目教授給學生不同的檢驗方法,促使學生能夠有針對性地選擇檢查方法,提高檢查質量。
小組合作糾錯一般以同桌互相糾錯的形式展開,借助學生間存在的競爭心理,讓兩者通過互相找錯來激發(fā)學生主動糾錯的積極性。另外,學生在分析出錯原因的過程中,自身的糾錯能力也能得到提升。例如,在“圓柱和圓錐”的習題訓練中,有如下題目:有一油桶其形狀為圓柱形,它的底面半徑為5dm,高為7dm,油桶中裝滿了油,若將油倒入一個正方體的油桶中,且油桶的棱長為7dm,求此時的油深為多少?在這一題涉及了圓柱體以及正方體的體積計算,需要學生建立兩者之間的等價關系,并從中找到解題的突破口。若學生無法理解題意,就很容易在解題過程中出現(xiàn)錯誤,這時,若同桌之間有一人能夠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就能夠解出正確的答案。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找出錯誤的方法,同時總結出怎樣去規(guī)避類似的錯誤。通過這一過程學生能夠形成清晰的解題思路,實現(xiàn)班級學生的共同進步。
在進行習題訓練或是試卷分析的過程中,學生大部分時候都可以找出出現(xiàn)錯誤的原因,而且也能夠掌握糾錯的方法,然而,在之后的習題訓練或是考試的過程中仍然會犯相同的錯誤。其原因就是學生還未養(yǎng)成總結錯誤原因的習慣,而且也未養(yǎng)成常常翻閱錯題本的習慣。所以,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建立錯題本,還要讓學生利用好錯題本,養(yǎng)成自我糾錯的好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糾錯能力。例如,在“整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的習題中,有如下題目:12×15+50×70=。針對這一題,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自己的錯誤點記錄到錯題本中,同時分析出現(xiàn)錯誤的原因,并將整個分析過程寫下來。一般學生的錯誤點會出現(xiàn)在運算規(guī)律上,這屬于規(guī)則性的錯誤。學生在糾錯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把正確的計算步驟詳細地寫下來。再比如,有如下例題:學校組織表演活動,女生準備的節(jié)目是絲帶舞,需購買紅色和黃色兩種顏色的絲帶,需要紅絲帶的共8人,一共需要96元,而黃絲帶需要7條,一共需要105元,試問:黃絲帶的演出人員人均應比紅絲帶的演出人員多花多少錢?在這一題的解題過程中,有部分學生會列算式:105÷7-96,這時計算出錯的原因就是審題不清,忽略了“人均”兩個字。這時,教師引導學生把自己容易出錯的題目記在錯題本上,并要求學生時常翻看錯題本,也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進行錯題本交流,借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糾錯能力。
總而言之,要想增強學生的數(shù)學糾錯能力,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糾錯意識是前提條件,而養(yǎng)成良好的糾錯習慣并掌握正確的糾錯方法是關鍵,同時還要有效地利用錯題本。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通過課前的出錯原因分析和課堂上的糾錯能力培養(yǎng),以及課后的錯題本的建立來多方位地培養(yǎng)學生的糾錯能力,讓學生養(yǎng)成自我糾錯的習慣,進而提高數(shù)學邏輯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李炳業(yè).淺談小學數(shù)學糾錯能力的培養(yǎng)[J].讀與寫,2015(2).
[2]林萍.淺談小學生數(shù)學糾錯能力的培養(yǎng)[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36).
[3]林頻.淺談小學數(shù)學糾錯能力的培養(yǎng)[J].文理導航,2016(5).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