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勝豪 潘瑞 何玲睿
翠湖公園歷史悠久,是昆明市屬的一座大型綜合公園。園內(nèi)有較多的園中園,濠上觀魚便是其中一例。翠湖營造年代久遠,屢次翻修的情況也較多,加之有不同的人主持過造園并存在分批建設(shè)的情況,致使這些園中園相互獨立且風格各異。翠湖是昆明市甚至云南本土的一座代表性園林,云南園林特征何在?與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相互關(guān)系又是怎樣?這需要通過具體的案例對其進行分析研究。
翠湖位于五華區(qū)西麓,占地22.1 hm2。元末,這里屬于滇池北部港口,始稱“菜海子”。明清時期,翠湖一帶風光秀麗,先后建筑“柳營”“沐家別墅”“蜀王府”。清康熙初年,吳三桂“填菜海子之半,更作新府……柳營一帶皆珍館崇臺……花木扶疏,回廊壘石”,極其華麗??滴跞荒辏?692),云南巡撫王繼文在湖心島中建湖心亭,湖北岸建“來爽樓”,翠湖開始成為風景區(qū)。清嘉慶元年(1796),工部右侍郎蔣予蒲,迤南道劉鈺及昆明倪士元、倪琇在湖心島建蓮華禪院,禪院西面建放生池。清道光十五年(1835),云貴總督阮元倡捐筑堤,在放生池畔建觀魚樓,稱“碧漪亭”,即“濠上觀魚”。1950年,解放軍接管翠湖。1980年,政府大修觀魚樓建筑群,形成廊、榭、亭、曲橋組合的古典園林建筑群,1981年建成開放。
濠上觀魚依附于原“湖心亭”的蓮華禪院發(fā)展起來,自王繼文在湖心島中建湖心亭以來,已有327年的歷史(圖1)。
濠上觀魚在翠湖公園中部偏西、蓮華禪院西側(cè),北東南三面鄰水,以水景為中心,水池周邊布局了7座單體建筑,西南處又有一處相對獨立的景觀(包括3座單體建筑),以植物營造景觀為主(圖2)。這里琉璃碧瓦、雕梁畫棟、匾聯(lián)薈萃,水中錦鯉無數(shù),濃郁的江南園林特色使之成為翠湖的園中之園,別具一格。
2.1.1 觀魚樓與碧漪亭
觀魚樓作為主體建筑,坐東朝西,琉璃碧瓦,重檐歇山式,兩層,面闊三間,南北西三面挑出,貼近水池。觀魚樓南北兩側(cè)為單面空廊,雙坡屋頂,視野朝西,面向水池,較為開闊。水廊另一側(cè)以墻與東側(cè)蓮花禪院相隔。南北兩部分均依建筑的布局稍作轉(zhuǎn)折形成折廊,在空間上避免了平鋪直敘,空間變換和游覽動線也變得活潑起來。
水廊南側(cè)以一座帶門廊的水榭收尾,南北朝向,歇山頂,即碧漪亭。碧漪亭北面挑出水臺,面向水池,匾題“濠上觀魚”。南面門廊有兩株棕竹遮擋,顯得隱蔽,并與水廊在東南角相通,西面則在建筑物山墻開口,做花瓶狀。
2.1.2 “清嘯”
水榭——“清嘯”在碧漪亭西北側(cè)。兩座水榭之間孤植無花果作為過渡,步移景異,能望到遠處的晚香亭和折橋,形成了榭—樹—亭—橋—榭的觀景次序?!扒鍑[”為卷棚歇山式,東北—西南朝向,中間有一堵月亮門,將水榭分為外側(cè)的廊和朝向水池的里間。里間從外廊經(jīng)月亮門進來后,標高降低挑出水臺,視野開闊。
2.1.3 “優(yōu)游”“海天觀鶴”與“晚香”
沿水池向北是一座伸向水池的亭——“優(yōu)游”,四角攢尖式,東西朝向。四角亭西側(cè)有石峰兩座,高矮不一,組合布置,峰后有竹林做屏障,竹石與“優(yōu)游”形成對景。石峰南北側(cè)是水廊,在此斷開。廊北有兩座建筑物,北側(cè)為榭——“海天觀鶴”,歇山式,東南—西北朝向,有圍廊,內(nèi)側(cè)南北兩面有墻,東西面開月亮門,墻體鏤空。鏤空部分為木質(zhì)裝飾雕刻,東面紋樣為金馬碧雞配祥云樣式,并懸掛楹聯(lián)與匾額,西側(cè)為孔雀與滇山茶圖樣。東側(cè)為亭——“晚香”,六角攢尖水亭,位于整個水池中部偏北。整個水亭呈西北—東南朝向,西北面與石橋相連,其余五面面向水池。水池上建造的這座石橋是一座六折橋,除了具有聯(lián)系東西兩岸的交通功能和劃分水域的空間功能外,還是觀魚佳處。折橋位于水池北側(cè)三分之一處。這種做法,與江南園林的理水手法如出一轍:即使水面有限,也要在水尾或水面三分之一處筑橋,劃分水面,分隔層次,達到源有盡而意無窮。
1. 翠湖湖心島的變遷
2. 濠上觀魚平面圖
2.1.4 “月華”
石橋向東即到園之東北角——“月華”,卷棚歇山式,坐南朝北,北面連接公園主路,西面山墻打開?!霸氯A”廳內(nèi)懸掛涂晫書“是觀堂”匾,東西兩面引導兩條游線,一條向東進入長廊,一條向西引向水池,是濠上觀魚東北出入口,有著重要的交通功能。
2.1.5 “嶺翠”、扇面亭與“閑趣”
濠上觀魚一園的景致主要沿水池四周展開,以水景取勝,其西南有一處三角狀布局、空間相對獨立的小園林。該地中央抬高,有建筑名“嶺翠”,坐北朝南,卷棚歇山式,建筑四周以植物造景為主?!皫X翠”被植物掩映其中,空間相對隔絕,環(huán)境清幽。其西側(cè),以廊相隔,有一扇面亭濱水而建。其南側(cè),即為重檐六角亭“閑趣”,建于岸邊,面向南面水域,視野極其開闊,也是濠上觀魚西側(cè)連廊的南部收束。
這三座建筑由于植物的分隔,相對獨立,各自為政,空間關(guān)系有斷有續(xù),觀景和點景的側(cè)重點互有不同,但該處景致以“清嘯”作為過渡,與濠上觀魚水域環(huán)境及周邊建筑有一定的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
濠上觀魚水面向南北縱向展開,建筑的布局沿著水池東西兩岸布置。濠上觀魚水域面積有限,但水面周圍的單體建筑有7座之多,數(shù)量豐富,通過靈活的設(shè)計與布局手法,園林建筑做到了形散而神聚的效果。
2.2.1 建筑類型豐富
樓、榭、亭、廊、橋等沿著水面依次展開,不一而足(見表1)。如榭的形制有不同:碧漪亭座北朝南,四面筑墻,是一座內(nèi)向封閉的建筑;其西北處的“清嘯”縱向開敞,內(nèi)有月亮門作過渡。兩者相比,前者封閉圍合,后者通暢開闊,一開一合,避免了空間的單調(diào)雷同和觀景方式的單一。
亭有六角、四角兩種不同形制。四角亭靠岸臨水,六角亭建在水中,其布局選址都有考量。兩者相比,六角亭造型更纖巧靈動,豎向延展意味更強,如出水芙蓉。北方常見的四角亭選擇靠岸布局,其渾厚凝重的特點與水岸渾然一體。此外,這7座建筑在屋頂形制上雖以歇山為主,但還存在歇山、卷棚歇山、重檐歇山等不同樣式。
2.2.2 突出建筑對比
觀魚樓是主體建筑物,落為二層,伸向水池的面積也大,能看到整個園子西面的景致。從觀景和點景角度看,均為被重點突出的對象。
水池東側(cè)三座建筑與西側(cè)四座小型建筑形成了對比。相比之下,東為主,西為從,東側(cè)的建筑與廊結(jié)合形成一體,氣貫長虹,西側(cè)的建筑則有斷有續(xù)活潑輕快。
2.2.3 單體建筑以廊連接形成建筑單元
東西兩廊均從北端貫穿到南端,串起各單體建筑,水池中的折橋和兩廊及單體建筑共同構(gòu)成了“H”形的建筑布局方式,使得水池周圍的7座單體建筑和西南3座單體建筑散而不亂。
通過建筑和其他要素組合的布局方式,形成了兩條軸線與一個視線焦點。
2.3.1 軸線對位
觀魚樓南北兩側(cè)的碧漪亭和“月華”以南北向視線為主,三者形成一條南北向的軸線,碧漪亭北側(cè)的水臺視線向北,中間還有一石山出于水中形成銜接,使碧漪亭與觀魚樓互相形成了看與被看的關(guān)系。此為第一條軸線(圖3)。
水池縱深向南北展開,東西間距較短。池西有一處細節(jié):西側(cè)水廊在觀魚樓對面三折,形成了向西一個“凸”字形,凹陷處前方有一棵垂柳。垂柳和轉(zhuǎn)折的水廊與觀魚樓形成對景,這就隱隱約約形成東西向的軸線:觀魚樓—垂柳—折廊,為第二條軸線(圖4)。
表1 濠上觀魚的主要園林建筑
3. 兩條軸線與一個視點(根據(jù)各個建筑的觀景視線和位置關(guān)系所繪制的園林軸線)
5. 東側(cè)水廊轉(zhuǎn)折處視點與“清嘯”“優(yōu)游”“晚香”三座建筑的關(guān)系(此圖在園東側(cè)水廊轉(zhuǎn)折處拍攝,圖中三處建筑從左至右為“清嘯”“優(yōu)游”“晚香”,三者有一定的位置和比例關(guān)系)
2.3.2 視線焦點
從平面上看,園中有一處視線焦點在觀魚樓南側(cè)水廊的第一個轉(zhuǎn)折處(圖5)。在此處觀景,正好能看到西面的兩座亭和“清嘯”。因這三座建筑的中軸線交匯于此,且位置和距離都互相存在著一定的比例關(guān)系,使園子內(nèi)部存在著一種秩序感。視線和軸線是園林的骨架,在實際的造園活動中起著提綱挈領(lǐng)、把控全園布局的作用。
園中植物共計27科,39屬,41種。濠上觀魚水池邊緣及建筑周邊的植物以點綴景物為主,或孤植,或三五株零星點綴。成片成面布置群落的情況集中在園西南處。濠上觀魚因植物營造了“開”“合”兩類空間。
水面四周植物均沿水岸線栽植,植物稀疏,以點綴建筑為主,保持了水面開闊的景觀特征。碧漪亭前對植棕竹,門廊向東入水廊,左側(cè)5 m見方的植壇孤植桂花,株高3 m,遮蔽光線,擋住水池,有障景之意。池、廊交界處,有構(gòu)樹從低矮石峰生出,樹形風致,枝條伸向水池。在枝葉掩映下,逐次看到觀魚樓、晚香亭等建筑物。
水廊轉(zhuǎn)折處西望,能看到對岸高大的滇樸、垂柳掩映下的“清嘯”“優(yōu)游”“晚香”及對岸連廊。右側(cè)有一廊亭,四方柱,四個額枋內(nèi)外八面繪明清“昆明八景”(圖6),亭側(cè)點綴兩棵桂花。
前方廊側(cè)又一構(gòu)樹,生于石峰,與前者相似。向前左轉(zhuǎn)即觀魚樓,再往前行是“月華”?!霸氯A”的植物造景在折廊內(nèi)凹處營造。上層是山茶與山玉蘭,株高2 m,中層有兩株三角梅,下層以黃冠菊作為綠籬。南側(cè)水廊入口植龍柏一棵,株高3 m,這棵龍柏連接了廊與路,作為過渡,避免了入口處的呆板?!霸氯A”西側(cè)的水池北岸邊緣有一排連綿低矮的石峰,自東向西遍植南天竹、小琴絲竹、迎春、棕竹、女貞等灌木,喬木有滇樸一棵、垂柳兩株,另有竹子若干、地被金邊吊蘭、常青藤等,營造了一處岸邊植物群落,是園中少有的山石與植物組合的造景形式。
(1)大量喬木叢植圍合空間,營造一種幽閉安靜的氛圍
“清嘯”與“嶺翠”之間,叢植桂花11株,楓香5株,滇樸3株,種植緊湊,冠幅密閉,從平面上隔絕了北、東面水景,自身形成一個獨立空間;豎向上利用植物劃分了若干層次,從上到下,依次是滇樸、剛竹、楓香、桂花、毛杜鵑、八角金盤、沿階草。滇樸植株高大,遮天蔽日,形成了大面積的林下空間,與水池開闊空間截然不同。喬木從北側(cè)對“嶺翠”形成合抱之勢,西側(cè)種植剛竹若干連接西側(cè)水廊,南側(cè)又有三處植壇,共種植銀杏8株,桂花8株,使得“嶺翠”幽閉之氣更重,與水景之開闊對比鮮明。
(2)下層植被種類豐富
地被植物如雛菊、美女櫻、金邊吊蘭、麥冬等搭配豐富,形成花境。綠籬及腰,選用黃冠菊和毛杜鵑大片栽植?;ň撑c綠籬,一高一低,一彩一綠,對比鮮明,富有層次變化。
濠上觀魚的單體建筑均懸掛匾額和楹聯(lián)。匾額和楹聯(lián)書寫的內(nèi)容豐富,烘托“濠上觀魚”主旨。
4.1.1 匾額與楹聯(lián)的意象與象征意義烘托園林主旨
匾額和楹聯(lián)的文化意象包括具體的客觀事物:魚、赤鯉、鶴、龍、鷺等動物形象;荷、翠竹、松、菊、紅菡萏、紅蓮、落花等植物形象;海、碧漪、嶺、綠水、秋水、奇石、浪紋、湖山、濠梁、螺髻峰、龍鱗波、碧波、翠海、古池、溪流等自然山水景物;風、銀河、明月、雨、池影、天光、新月、云、蘿月、霧等自然天氣天象;亭、樓臺、堂、城、樓閣、碧琉璃等人工構(gòu)筑物。具象事物的吟詠歌唱從現(xiàn)實世界出發(fā),歌頌了自然世界的物種多樣,變化萬千,目的是營造物我共存、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諧之美。
“春醉蓬萊”“子產(chǎn)舍魚”“莊周和樂”“濠梁之樂”“樂境”等意象包含了仙苑境界的神話傳說和孔孟經(jīng)典與道家學說的世俗倫常,重在強調(diào)古代人的自我和諧(成仙、長壽)和人與自然的平衡。
4.1.2 匾額與楹聯(lián)的創(chuàng)作手法豐富園林內(nèi)涵
6. 明清“昆明八景”(“壩橋煙柳”“蚩山倒影”“官渡魚燈”“昆池夜月”“商山樵唱”“云津夜市”“螺峰疊翠”“龍泉古梅”)
7. 濠上觀魚的匾額與楹聯(lián)
如果從文學創(chuàng)作上看,濠上觀魚的匾額楹聯(lián)除了各類文學意象信手拈來之外,還靈活運用各種文學修辭手法。如通感:“赤鯉躍碧波”“紅蓮開翠?!睂⒁曈X和聽覺溝通;如用典:“子產(chǎn)舍魚”“莊周和樂”用到了公孫僑和莊子的典故,“非我非魚”“在山在水”用到了道家和儒家的經(jīng)典;如對比:“新月白”與“落花紅”“紅菡萏”與“碧琉璃”是在顏色上做對比;如設(shè)問:“問阿誰隱士自居,能學太公一釣去”“思今世古人若在,當邀子產(chǎn)幾回來”……楹聯(lián)和匾額由古今名人題寫,并用到了多種字體:如行、草、楷、隸、篆等,文化氣息濃重(圖7)。
園北端墻壁鑲石板作翠湖歷史文獻碑廊,東西兩廊側(cè)布置展架,掛昆明風光攝影,東岸水廊“假亭”額枋繪明清“昆明八景”也是畫龍點睛之筆,三者均豐富了園子的文化形式,使得濠上觀魚文化意味濃厚。
(1)云南園林的發(fā)生發(fā)展與宗教寺觀有一定的聯(lián)系。濠上觀魚是作為寺觀園林(蓮華禪院)的附屬——放生池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它一開始是作為園林闡釋佛教教義,但后期逐漸獨立成一處單純、世俗化的園林。
(2)云南園林與中國傳統(tǒng)園林一脈相承。從濠上觀魚的建筑要素看,建筑類型和布局方式都受北方園林、江南園林的影響,其理水方式也多見于江南園林。園林空間劃分利用植物營造開闊、密閉的不同空間層次。
(3)云南園林善于運用匾聯(lián)、碑、畫等文化要素提升園林的意境和境界,不單純是園林景致客觀的、物質(zhì)的欣賞。這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濠上觀魚匾聯(lián)中的意象除了烘托園林主旨外,利用仙苑傳說反映了世俗個人的追求與發(fā)展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園林是寄托人的品德與夙愿的精神園林;云南園林以本土山水為骨架,重在強調(diào)生態(tài)和諧。利用歷史故事和道家學說中的“子產(chǎn)舍魚”“濠梁之樂”展示了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同時又應尊重生態(tài)環(huán)境。